當(dāng)前位置:首頁>時尚>涿鹿清涼寺傳說 白鹿山與扁鵲的美麗傳說
發(fā)布時間:2024-07-31閱讀(30)

白鹿山白鹿仙跡圖

彰顯靈氣的白鹿角村對面山上一塊白石,酷似神女形象

被譽(yù)為鹿角的錦繡堂隘口

張北洼福祿壽佛山之佛陀山

酷似鹿角的鶴度嶺(蒿都嶺)古驛路

古關(guān)鶴度嶺
《詩·小雅·鹿鳴》云:“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殊不知,內(nèi)丘竟有這么一個鹿鳴食草的地方,那便是侯家莊鄉(xiāng)的白鹿山。
由內(nèi)丘縣城向西,翻越第一道山嶺鵲山,即為獐獏川,也就是泜水的源頭。再翻過第二道山嶺摩天嶺,便進(jìn)入太行山脈腹心地帶。在這里,山川蜿蜒,重巒疊嶂,地勢酷似一只飛鹿。傳說這只飛鹿是得到了醫(yī)祖扁鵲的神助,而造化成一只白色的神鹿,勢欲騰飛,跨躍太行之脊,萬年天險鶴度嶺,方能位列仙班。而白鹿為了報答扁鵲,甘作乘騎,沒有飛躍,而化為了仙體軀干白鹿山。
呦呦白鹿
歷史上,白鹿被稱為瑞獸,色白者尤為珍稀。自古就有“至誠感物,嘉慶將至”的說法。認(rèn)為白鹿經(jīng)過和棲息的地方,一定會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萬木茂盛,疫厲廓清。
不知是自然巧合,還是冥冥有靈,這里的風(fēng)物地名竟然在《詩·小雅·鹿鳴》找到了印證。白鹿山依山造勢,以白鹿角村為鹿首,酷似白鹿昂首呦呦;而鹿峪村,則好比鹿耳,能聆聽天籟之音。由鹿首向西北好似長出兩支鹿角,一角翹向古關(guān)鶴度嶺,一角翹向古關(guān)錦繡堂。鶴度嶺又名仙人臺、蒿都嶺,恰好對應(yīng)著“呦呦鹿鳴,食野之蒿”的所在。錦繡堂又名杏峪口,“錦”“芩”諧音,巧合了“呦呦鹿鳴,食野之芩”的所在。這里原本有個白草坪村,恰處鹿尾,因以為坪。“坪”“蘋”音同,實(shí)乃白鹿食草之坪野,“呦呦鹿鳴,食野之蘋”的所在。北部鹿頸處,由鹿角挑起處的張北洼一帶,奇峰林立,山形酷似福、祿、壽、佛,“鹿”“祿”諧音,實(shí)乃白鹿造化。至于白塔村,巧處鹿脊之腹,人們?yōu)榧o(jì)念白鹿棲息,在山頭上建造了白塔,山前立莊,取名白塔。山后侯家莊,亦借“鹿”“祿”諧音,寄寓侯爵薪俸,而選取“侯”字村名。還有,鶴度嶺下,有個招乜村,兩柱奇峰尤似白鹿飛奔刨地之勢,聯(lián)系南部邢臺縣的白乜掌村(分前白乜掌、后白乜掌),不難發(fā)現(xiàn)這都是鹿掌之印,因以為名“乜”。這并非傳奇,恰恰說明《詩·小雅·鹿鳴》當(dāng)為白鹿山而作。
白鹿山因?yàn)榘茁苟粝轮T多風(fēng)物和地名,巧妙地對應(yīng)著《詩·小雅·鹿鳴》的三章句首:“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呦呦鹿鳴,食野之芩”。
首先,《詩·小雅·鹿鳴》的“呦呦鹿鳴,食野之蘋”與白草坪的來歷神奇地對應(yīng)。《毛傳》有“鹿得蘋呦呦然鳴而相呼”;三國魏曹丕的《短歌行》有“呦呦游鹿,銜草鳴麑”的詠嘆。這便是鹿在坪野食草時呦呦歡鳴,悠然自得的場景。相傳,白草坪的山上有一塊很平坦的地方,上面長著“白草”,因而取名“白草坪”。白草多生于海拔800—4600米山坡和較干燥之處,為優(yōu)良牧草,莖葉柔軟,可食性高,白鹿自然喜食。更為神奇的是,鹿的毛色尚未全白時,其尾泛白而平坦,這正好是白鹿山鹿尾的形象印記。
其次,《詩·小雅·鹿鳴》的“呦呦鹿鳴,食野之蒿”與蒿都嶺古關(guān)地名十分吻合。據(jù)《故關(guān)志》載:“鶴度嶺口,有月牙城,長50丈,高2丈5尺,城有樓,城門有勒石曰:‘鶴度仙蹤’。”鶴度嶺石城建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因山高入云、陡峭險峻、惟鶴可度而得名,是真保鎮(zhèn)龍泉關(guān)路長城扼守由山西昔陽縣通往冀南平原的重要關(guān)隘,古稱仙人臺、蒿都嶺。其“蒿”便是取意“食野之蒿”。雖然蒿都嶺山高入云、陡峭險峻、惟鶴可度,但在山頂古關(guān)的位置為一平坦的臺地,好似空中草甸,蒿草遍野。正是白鹿呦呦歡鳴,悠然自得的啃食蒿草的真實(shí)寫照。另外,古關(guān)北邊有一片土質(zhì)肥沃的地方,長滿山韭菜,傳說是“張果老韭菜地”。張果老為八仙之一,因此,蒿都嶺又叫仙人臺。白鹿在此食草歡鳴,充分彰顯了仙靈之氣。
再就是,《詩·小雅·鹿鳴》的“呦呦鹿鳴,食野之芩”與古關(guān)錦繡堂非常巧合對應(yīng)。錦繡堂又名杏峪口,由杏峪村沿驛路攀上關(guān)口,就會發(fā)現(xiàn),古關(guān)所在的位置也是一片平坦的凹地。沿嶺向南可達(dá)蒿都嶺關(guān)城,兩邊野草茂盛,可謂天然牧場。芩在《毛詩》中引說為“蒿也”。白鹿在此食草歡鳴,自是飄飄欲仙,悠然自得。
既然白鹿能在白草坪、蒿都嶺、錦繡堂歡鳴食草,自然也得有個棲息之所。據(jù)傳,白鹿就棲息在白塔村的九龍崗,這里為啥叫九龍崗,概因白鹿棲息之地,定會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萬木茂盛,疫厲廓清。其實(shí),由于白鹿棲息在九龍崗,人們視為白鹿顯靈所致。山崗化為九龍,在南崗首建造九龍圣母廟,請來龍王顯澤。這里的九龍圣母應(yīng)為有懿濟(jì)圣母,懿濟(jì)圣母顯澤大王廟,被老百姓習(xí)慣說成是龍王廟。懿濟(jì)圣母為古代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樞姑氏之女,稱懿濟(jì)夫人,因有柔懿之德,歿后封神。其弟侯能興云致雨,潤澤生民,所以被老百姓敬為求雨之神。宋代時加封號懿濟(jì)圣母、顯澤侯神。傳說九龍圣母廟為唐代所建,廟后建立白塔,祈求風(fēng)調(diào)雨順。說武則天時期,一位村姑生下九子,視為九龍。當(dāng)武則天聽到這生育九龍的事后,深有感觸,便加封村姑為九龍圣母。因山前村莊巧處鹿脊之腹,溫暖之鄉(xiāng),而取名白塔。山后侯家莊一名也有來頭,乃借喻“鹿銜靈芝”,“鹿”“祿”諧音,有“祿顯靈至”之意,寄寓侯爵薪俸,而選取“侯”字作村名。1950年,于該村發(fā)現(xiàn)一口大古鐘,上鑄有醒目的“侯”字,可見一斑。
至于白鹿角和鹿峪的村名來歷更為直接,皆與白鹿相關(guān),立莊時間也可以推到千年前的唐代。相傳,晚唐僖宗年間,皇帝昏庸無道,聽信宦官之言,整天吃喝玩樂。一位娘娘得了一種怪病,張榜求治。后有一方游人道士揭榜施治,下一劑藥方,要用白鹿血為藥引。白鹿乃稀世之物,到哪里尋找?當(dāng)了解到天后武則天曾在白鹿山敕封九龍圣母之地有白鹿棲息,皇帝立即下旨到滿山尋找。最后在白鹿山九龍崗發(fā)現(xiàn)了白鹿,開始追殺。白鹿先跑到鹿峪,然后一直追趕到白鹿角一帶,最后,只打得一支鹿角。結(jié)果用此鹿角還真的治愈了這位娘娘的怪病,因此,把白鹿跑過的地方起名叫鹿峪,打到鹿角的地方叫做了白鹿角。射殺白鹿本為不善之舉,所以唐僖宗不能稱其為好皇帝,得“暴疾”,27歲英年早逝。從此,唐朝逐漸走向衰亡。《太平御覽》有記:“鹿壽千歲,滿五百歲則其色白”。白鹿在此棲息修煉千年,所以毛色更加雪白,才得到皇室垂涎。
白鹿代表吉祥,尤其鹿頸處,好似由鹿角挑起了幾座突兀的奇峰,鬼斧神工,形象酷似倒掛蝙蝠,錢柜,壽符,佛陀,寄寓福、祿、壽、佛,充滿祥瑞。
扁鵲神助
關(guān)于白鹿山白鹿的美麗傳說,要從扁鵲說起。
內(nèi)丘的山因?yàn)楸怡o而靈性,自東向西不斷隆起,有蓬山、鵲山、摩天嶺、鶴度嶺等,統(tǒng)稱為蓬鵲山,也簡稱蓬山。蓬鵲山多鹿,相傳,蓬鵲山的珍貴藥草多生長在高峰絕壁之上,扁鵲依賴白鹿,采得眾多珍奇藥草,用以救治百姓。人們在感念扁鵲的同時,不忘對白鹿的懷念,因此也留下那么多有關(guān)鹿的風(fēng)物和地名傳說。蓬鵲山多鹿,還有鵲山之陰的獐獏,就是因兩種動物獐和獏組成的村莊。其實(shí),獐原本屬于鹿科,也是小型鹿類。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扁鵲作為一位神醫(yī),白鹿山是他封土中的一部分。據(jù)傳,白鹿修道成仙是得到了扁鵲的神助。古代,鹿被稱為瑞獸,生活在山林中,吃的都是靈芝珍草,故而仙氣十足。其中白鹿還是許多名人和神仙的坐騎,像姜子牙和老子都以白鹿為坐騎,南極仙翁的坐騎也是白鹿。漢代劉向在《列仙傳》中說:“鹿一千年為蒼鹿,又百年化為白鹿,又五百年化為玄鹿。”東晉葛洪撰《抱樸子》記載:“鹿壽千歲,滿五百歲則色白。”而在內(nèi)丘,扁鵲羽化成仙后,白鹿便與山川融合,化為奇景仙跡,甘愿成為扁鵲的坐騎。
扁鵲原名秦越人,少年時期從齊國的鄚州來到晉國趙地的中丘,拜長桑君為師,學(xué)習(xí)醫(yī)道,在山中采藥。一天,扁鵲發(fā)現(xiàn)一只受傷的小鹿,處于仁者之心,為其精心包扎施治。不想小鹿極通靈性,痊愈后為報答扁鵲救治之恩,經(jīng)常口銜靈芝珍草丟在他修身的洞府門前。扁鵲原本醫(yī)道修身,仙緣之人,早已料到這是那只雄鹿所為,也不加理會。只是把一些九蒸九曬的黃精放到門口以作回報。雄鹿得到黃精食用,感激萬分,更加殷勤。一來二去,十多年過去了,小鹿?jié)u漸長成大鹿,體格雄壯。由于雄鹿得到了扁鵲所賜的黃精滋養(yǎng),經(jīng)過十多年不斷羽化,更加靈性。要知道,這九蒸九曬的黃精號稱“仙人糧”,那可是道家養(yǎng)生之珍品。有道是:“黃精又名仙人糧,味甘性平治勞傷;補(bǔ)中益氣烏須發(fā),填精益髓潤五臟;駐顏辟谷九蒸曬,輕身延年寒暑當(dāng);服食百日下三尸,彭質(zhì)矯居一掃光;每日五片不間斷,服之十年登仙鄉(xiāng)。”
再說扁鵲,在長桑君的教誨下,醫(yī)術(shù)終于學(xué)有所成,再經(jīng)過飲以石盆山巔“上池”之水,成就了神醫(yī)。扁鵲修成神醫(yī),自然是得到了眾多靈性神物的協(xié)助。除了這只雄鹿銜草相助外,還有扁鵲洞府之上的靈鵲。靈鵲也就是上池東北天臺山山巔的石鵲,俗稱石老鴰。這是一個向東高竦,勢欲飛騰而起的小山頭,石質(zhì)黝黑,酷似一只翩翩欲飛的喜鵲。傳說,就是這只石鵲,經(jīng)常從上池為扁鵲銜水喝,幫助扁鵲學(xué)醫(yī)修道,而且有古詩為證。唐代著名詩人于鵠在《秦越人洞中詠》中頌道:“扁鵲得仙處,傳是西南峰。”該詩有力說明了司馬遷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的記載,“扁鵲者……姓秦氏,名越人……在趙者名扁鵲”,即扁鵲得緣于“上池”和“石鵲”兩個仙跡的史實(shí),“上池”的地標(biāo)位置正好處于“石鵲”的西南峰。扁鵲得仙,也就是他的成名,因此人們把秦越人尊稱為“扁鵲”。把扁鵲尊為翩翩飛舞的喜鵲,是寄寓著為人們帶來祥瑞,也就是《禽經(jīng)》所說的“靈鵲兆喜”之意。
扁鵲成名后,行醫(yī)咸陽,遭到了秦太醫(yī)李醯妒忌殺害,蓬鵲山趙人不遠(yuǎn)千里,抱回扁鵲頭顱,葬于鵲山下,改叫村名“神頭”,修冢建祠,世代奉祀。雄鹿也跑到咸陽,托上扁鵲的仙體回到鵲山,一同羽化登仙。從此毛色化白,成就白鹿。
由于扁鵲是仙人之軀,登仙不費(fèi)周折。而白鹿就不同了,終究是瑞獸,需要經(jīng)過三次飛躍,一躍鵲山,二躍摩天嶺,三躍蒿都嶺。誰知在他羽化登仙的時候,首先飛躍了鵲山,然后飛躍了摩天嶺,但在飛躍太行屋脊蒿都時,由于山嶺十分陡峭,“嶺最高,唯鶴可度,故名”(《方輿紀(jì)要》)。不料想,一個蹬空,沒能飛躍,落在了摩天嶺與蒿都嶺之間,只好在此繼續(xù)修煉,化為仙體軀干白鹿山。其實(shí),白鹿沒有飛躍蒿都嶺,還有另外的原因。說是為了報答扁鵲,甘愿留下來讓扁鵲乘騎的。扁鵲成仙后,缺少坐騎,白鹿離不開扁鵲,放棄了登仙的機(jī)會。像鹿銜靈芝在民間就有報救命之恩的傳說,喻義勸人向善、知恩圖報。因此,在鵲山之西形成了自然風(fēng)貌白鹿山,流傳下來很多故事傳說。
更為巧合的是白鹿山西南有個招乜村,白鹿山東南的邢臺縣宋家莊鄉(xiāng)有兩個村莊,即前白乜掌和后白乜掌。因?yàn)檎胸康碾p樓山和白乜掌的川地都好似鹿掌,傳說當(dāng)年白鹿飛躍鶴度嶺時,留下的“乜”形掌印,故前兩掌取名招乜(掌),用力刨掌的意思,后兩掌取名白乜掌,用力蹬出來之意。
白鹿山優(yōu)越的自然風(fēng)貌賦予了諸多美麗的傳說,造就了深厚的人文歷史和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而且留下了眾多的風(fēng)物和地名仙跡。
馬聚林李恒坤 文/圖
歡迎分享轉(zhuǎn)載→http://m.avcorse.com/read-366234.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