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砥礪奮進的五年(砥礪奮進的五年)
發布時間:2024-07-31閱讀(16)

余慶和景灣新村街道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吳婷):地處黔中腹地的余慶縣是典型的山區農業縣,如同道道柵欄的綿延大山,使得生活在這里的農民面臨著山高路陡、交通不便、生存環境日益惡化的困境。距余慶縣城一公里的白泥鎮明星社區和景灣新村,是當地政府統一規劃建設的生態移民新村,共有118戶400多位農民從深山老林搬到這里來,住進了一棟棟依山而建的精致小洋樓。
在占地8.6公頃的和景灣新村里,建筑風格為黔北民居與歐式風格相結合的獨戶小“別墅”呈梯級分布。新村綠化亮化總面積達2480平方米,路燈、人工河、文化亭和廣場等生活設施一應俱全。別看現在的和景灣新村一派亮麗,當初這里可只是一片荒坡。白泥鎮政府工作人員楊璐介紹說:“和景灣新村是我們打造的‘四在農家’的升級版,當時在規劃建設小區的時候,我們的投入力度是非常大的,積極爭取到了國家和上級資金,有效整合了‘美麗鄉村·六項行動’、紅十字、國家電網等等共計18個(補助)項目。在投入上,總資金達到了8000余萬,其中在房屋建設上達到了5000萬,基礎設施上3000余萬。通過這些密集的資金投入,我們建起了休閑活動廣場、游泳池還有非常多的休閑娛樂設施,讓我們小區居民過上了一個‘文體生活有場所、精神生活有寄托’的生活。”
“富在農家增收入”位居“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創建活動之首,積極解決安置戶的就業增收問題是讓新村居民搬得出、住得下的至關重要的一步。明星社區居委會主任陳玉萍在這里工作了三年多,她介紹說,在和景灣新村入住的都是來自于全縣13個鄉鎮的、符合異地搬遷標準的農戶,對于符合條件的農戶,政府給予每人12000元的補助。同時,依托縣城邊緣300多家大小企業,在這里安置的農戶可以從事經商、運輸、餐飲、建筑、裝修和家政服務等行業,農戶就業可以得到充分的保障,“安置到這里之后,我們鎮里面還有村里面會組織就業培訓。給他們技能的培訓,讓他們在這里安心,在這里就業,能在這里落葉生根。(農戶)一般都是在鎮上的工業園區就業,有的民工搞建筑、搞物流,有的離得近一點的沒有把家里的農田丟掉,還可以回去把農田做好。”
40多歲的村民王永發來自余慶大烏江鎮,在生態移民實施的過程中,帶著老母親和妻兒搬到了和景灣新村,在統一規劃的建房點修建了一幢一樓一底的獨立“小別墅”。坐在自家寬敞明亮的客廳里,王永發回憶起了三年前剛剛搬到新村來的經歷,“這邊做新農村建設之后,我們就搬到這邊來。現在的環境啊衛生啊各方面配套設施都不錯的。當時啊,這里屬于生態移民搬遷,我們大烏江鎮比較注重這一點,白泥鎮的宣傳也比較到位。我們家四口人,按照統一的外觀自己建了房子。在這里我做點小生意等其他副業,妻子也在這里打工,小孩在鎮上上高中。”
王永發家世代居住在深山,以務農為生,來到新村后,盡管之前的農村房屋復墾成了耕地,自家的農田還是存在的,他時不時地還會回到農田看看耕種的水稻和玉米。待農閑時節,就憑借自己的手藝在縣城從事水電安裝的工作。一年算下來,全家至少能存下三四萬的積蓄。
近年來,余慶縣在推進“四在農家·美麗鄉村”提檔升級的過程中不斷探索和積累經驗,讓農村環境更美、讓農民生活更好成為了新農村建設看得見摸得著的成果。余慶縣“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創建辦主任童勇表示,像和景灣新村這種小區式的建設,主要可以解決兩大問題:“一是解決小城鎮化問題,讓更多的農民從鄉下往集鎮集中。因為集鎮有很多財政資金的投入,比如路燈、道路和其他一些管道的建造,實際上讓農民更多的享受到公共財政政策;二是對城鎮化的發展有一定的作用,我們是把新農村建設和小城鎮建設相結合的一個典范,就是在集鎮的周邊或在城郊結合部,建一部分新農村,讓鄉下的農民逐步往集鎮集中,讓他們享受更好的生活。”
談及下一步的工作規劃,童勇主任表示,政府有計劃在和景灣新村新建一座老年公寓,打造一處高檔的養老基地,通過招商引資進行公司化管理,讓老百姓將多余的房子出租,既獲得租金收入又參與收益分成,通過這種方式更好地把農民手頭的資源利用起來,“原來我們是建設新農村,現在我們是經營新農村,讓農民把自己的資產增值,讓農民增加收入富起來。”
據了解,2017年貴州全省“四在農家·美麗鄉村”覆蓋率將達到90%以上,2018年實現全覆蓋,到2020年徹底改變貴州農村貧困落后的面貌,實現全面小康。

村民王永發的家

精神文明活動中心

和景灣新村籃球場

新村里的一幢精致“小洋樓”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362949.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