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春分節的習俗有哪些(暗藏在春分里的美麗節日)
發布時間:2024-07-31閱讀(11)
“春色平分已自奢,今朝風物更鮮華”每到春分節氣,總有一個美麗節日若隱若現與之依偎,它就是——花朝節和節日節氣相關的民俗,傳承了上千年,蘊藏了祖先的智慧和文化,不知從何時起,它們逐漸遺失在現代生活中但隨著近些年國潮的興盛和傳統文化的回歸,花朝節等被遺忘的節日又喚醒了流淌在中國人血脈中的古老記憶“二十四節氣”姊妹篇“十二月花令”今天為你細細道來暗藏在春分里的美麗節日--花朝節,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春分節的習俗有哪些?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春分節的習俗有哪些
“春色平分已自奢,今朝風物更鮮華。”每到春分節氣,總有一個美麗節日若隱若現與之依偎,它就是——花朝節。和節日節氣相關的民俗,傳承了上千年,蘊藏了祖先的智慧和文化,不知從何時起,它們逐漸遺失在現代生活中。但隨著近些年國潮的興盛和傳統文化的回歸,花朝節等被遺忘的節日又喚醒了流淌在中國人血脈中的古老記憶。“二十四節氣”姊妹篇“十二月花令”今天為你細細道來暗藏在春分里的美麗節日--花朝節。
《詠花朝》
清 · 蔡云
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
萬紫千紅披錦繡,尚勞點綴賀花神。
什么是花朝節?
花朝節亦稱“花神節”,是紀念百花誕生的日子或“花神”的生日,為中國傳統歲時八節之一。在傳說中,花神掌管植物的春長夏養,象征著萬物生長,花朝節以賞花、護花為主題,是屬于春天的重要節日。
花朝節是如何形成的?
中國是花的國度,花朝節由來已久。早在春秋的《陶朱公書》中就有記載:“二月十二日為百花生日,無雨百花熟。”花朝節發展于魏晉南北朝時期,定型于唐宋年間,并盛行于明清,這是目前大多學者贊成的歷史演進。
隋唐年間,花朝節還只局限于上層雅士的小圈子;宋代以后,隨著市井文化的發展,花朝節逐漸由精英階層擴散到了整個民間,許多習俗,也是這個時候形成的:無論男女老幼,都會將當時最流行的簪花戴在頭上,聽經講道、飲酒吃茶、作詩聽戲、賞花斗草、撲蝶裁衣、人神共娛,這是宋人初春的第一次大型出游與社交生活。今天的男士可能只有在婚禮這種場合才會戴花,但在梁山好漢活動的北宋末年,賜花、簪花作為榮耀與恩寵,在朝廷的推廣下成為民間習俗和男人的時尚,而且是大大方方戴在頭上。簪花的等級制度在《水滸傳》中也表現出細節的精準,比如小旋風柴進、金眼彪施恩等人在當地勢力龐大,春風得意,他們都是頭戴金銀花簪,而草根出身的小霸王周通只能戴帛花。《水滸傳》里喜歡簪花的英雄好漢還有不少,比如:
“鬢畔常簪四季花”——浪子燕青
“鬢邊插朵石榴花”——短命二郎阮小五
“鬢邊愛插翠芙蓉”——病關索楊雄
“一朵花枝插鬢旁”——一枝花蔡慶
北宋后期,男子簪花在社會生活中已是非常自然的行為,民間也戴出了習俗講究。比如,老百姓按照節令變化,應時應景地簪插不同的品種,牡丹、芍藥等名貴花卉,大多只戴一朵,而梅花、菊花以及各種不知名的野花之類因為比較便宜,就可以連枝帶葉插戴,有道是“鬢毛不屬秋風管,更揀繁枝插帽檐”。
元代,花朝節受到官方前所未有的重視。花朝日“勸農”,不僅成為朝廷定制,也成為節俗慣例;至明代,朝廷在花朝節“賜文武百官宴”,官員放假一日被寫入大明律例。而民間的慶典更為恣意,民眾花下飲酒,踏青歸來的盛況,可從孔尚任的《桃花扇》中窺見一斑:“千里仙鄉變醉鄉,參差城闕掩斜陽。雕鞍繡轡爭門入,帶得紅塵撲鼻香。”花香、酒香,醉人繾綣,但是簪花的風俗卻從民間退了出來,重新回到皇家和國家的重大活動中。曾經在宋代文獻中隨處可見的“萬數簪花滿御街”的盛景,于民間已經難得一見,除了“愛花狂魔”魏忠賢滿頭花香,平時人們連紙花也不戴了,這個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清時花朝節俗更為豐富多彩,人們相互饋贈百花美食,這些均來自農家辛勤的耕種,花朝節自誕生之日起就不僅是單純的賞花之樂,而是與農業生產生計密不可分。
花朝節的日期為什么不一樣?
花朝節一般在仲春二月望日,恰對應“八節”中的“春分”。此時春回大地,萬物復蘇,陽氣從始升到大盛,百花或含苞或盛開,因此游春賞花的最佳時間不出春分前后,定其中一天為“百花生日”是十分恰當的。正如宋人易正達詩中所云:“鶯花世界春方半,燈火樓臺月正圓。”因各地花信早遲有異,花朝節在南北方出現了時間差異。北方以農歷二月十五為花朝,而南方則提前至二月十二,還有的地方甚至早在二月二、晚在二月二十五。花朝的日期,隱隱被春分所替代,它也不像中秋,與滿月形成明確的時令信號,因此花朝節成了中國傳統節日里,日期最不固定的節日之一,間接成了它被遺忘、冷落的誘因。
春天“花朝節”與秋時“月夕節”相對應是怎么回事?
花朝節在全國范圍內廣泛盛行,始于武則天執政時期(公元690~705年)。田汝成所撰的《熙朝樂事》一書中有明確的記載:“花朝月夕,世俗恒言,二、八兩月為春秋之半,故以二月半為花朝,八月半為月夕。”花對月,朝對夕。“花朝”和“月夕””兩個節日,相得益彰,一為春序正半,百花爭望,最堪游賞,一處清秋之中,明月皎皎,詩酒談歡,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兩個良辰美景,遙遙相望,凸顯出中國人注重陰陽調和與自然和諧的時令觀念。
花神來源是什么?
在“萬物有靈”觀的影響下,古人認為花之美丑及其生死榮枯有司花之神統一管理,花神的概念就形成了。最早的花神可以追溯到親嘗百草的神農氏,人們為了感謝他的貢獻,尊稱其為“花皇”;道家中擅長植花種草的神仙女夷直接被尊稱為“花神”。
為什么叫花朝節?
這名字跟一位護花使者有關:相傳,唐朝有個叫崔玄微的花迷,某年二月之夜,在花園中偶遇百花精靈前來求助,對他說本欲迎春怒放,無奈風神阻撓,崔氏頓生愛花之心,五更時分,他將畫有日月星辰的彩帛懸掛于花枝上。屆時果然狂風大作,但在彩帛的護持下一朵花也沒被吹落。喜愛花卉者爭相仿效,因以成俗。人們提著各色“花神燈”巡游,熱鬧的場景不亞于上元節夜市。這樣的活動會一直延續到夜里,故稱"花朝"。
《紅樓夢》提到過花朝節嗎?
這個問題長久以來在紅迷圈里被熱烈地討論著,曹雪芹草蛇灰線、李代桃僵的筆法讓花朝節若隱若現。書里沒有明確出現花朝節,但是卻虛擬了一個“芒種節”,這是花事開盡,給百花餞行的日子,這一節里發生的很多名場面暗合了花朝節的“賞紅”、“撲蝶”、“插花”等習俗,比如:群芳餞花,黛玉葬花、寶釵撲蝶。
“那些女孩子們,或用花瓣柳枝編成轎馬的,或用綾錦紗羅疊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線系了。每一顆樹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這些物事。滿園里繡帶飄飖,花枝招展,更兼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讓,燕妒鶯慚,一時也道不盡。”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楊妃戲彩蝶 埋香冢飛燕泣殘紅》
楊萬里《誠齋詩話》亦有記載:“東京二月十二曰花朝,為撲蝶會。”
(寶釵)“忽見前面一雙玉色蝴蝶,大如團扇,一上一下迎風翩躚,十分有趣。寶釵意欲撲了來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來,向草地下來撲。只見那一雙蝴蝶忽起忽落,來來往往,穿花度柳,將欲過河去了。倒引得寶釵躡手躡腳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嬌喘細細。”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楊妃戲彩蝶 埋香冢飛燕泣殘紅》
在花神歸位、林黛玉、花襲人的同一天生日里寫餞花、葬花,再結合之后寶玉明為晴雯,實則為黛玉所作的《芙蓉女兒誄》來看,曹公為什么改“花朝節”為“芒種節”,是否暗示了黛玉的花神身份和其早逝,歡迎大家來討論。
花朝節是女兒節嗎?
花朝節雖然不是明確的女兒節,但在民間被認為是“姑娘會”。女孩子們綰簾出閣,游春野步,將五色紙箋懸系在花枝上,謂之“賞紅”。 “春到花朝碧染叢,枝梢剪彩裊東風。”寫得就是這一習俗。她們憑自己的喜好裝飾花樹,打扮得最漂亮者為魁,在花魁樹下就地設席,談天歡笑,抽花簽、拜花神、吃花糕、行花令。微風拂面,落花滿天,明媚的笑顏醉臥花叢,她們自己成了春日里最美的風景。
“花朝二月雨初晴,笑語相將北郭行。折得緗桃剛一朵,小鬟偷插鬢云輕。”
——清﹒錢大聽《練川竹枝詞》
花朝節有哪些傳統風俗?
唐宋時期,每到花朝,“國中罷市、紅翠出游”。 人們賞花、護花、食花、簪花,參與這花開,炫耀這盛景,把自己揉進春天里。唐人的那句“朔風如有意,容易莫摧殘”,道盡了護花人的憐惜。因為珍惜,也就無懼于時光流逝,花謝花飛。我們一起體會古人那花朝節里的儀式感吧:
曬種祈豐:“農諺占卜,花諺兆豐。”傳說花神專管植物的春長夏養,所以樂于過花朝節的不僅是愛花的風流客,更有花農和谷農。農民們在這一天湊齊“百樣種子”予以攤曬,以花朝節之陰晴,預卜全年谷物水果的豐歉。
游春撲蝶:宋時開封一帶的花朝節曾流行“撲蝶會”,是當時民間頗有趣味的游藝活動。
種花賞花:唐宋時期好雅集,遇名花設席藉草,于亭邊流水邊烹茶對吟,以為宴幄。
挑菜踏青:“洛陽風俗,以二月二日為花朝節。士庶游玩,又為挑菜節。”
——《翰墨記》
挑菜,就是挖野菜。春分前后,白蒿、薺菜、苦菜正是鮮嫩的時候,人們挖菜烹飪,享用春天的饋贈;同時,在花朝節這天栽花種樹,類似今天的“植樹節”。
節令飲食:花朝節或春分前后,人們還要吃百花糕、喝百花粥、飲百花酒。百花糕的歷史非常悠久,據說與武則天有關:花朝日這天,她組織游園大會,讓宮女們采集百花,蒸作糕點,賞賜群臣。百花酒是用百花百果釀成,口感甘甜,正所謂 “百花酒香傲百花,萬家舉杯譽萬家。酒香好似花上露,色澤猶如洞中春”。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362878.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