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山東民間特色漢族服飾(山東頭衣與發型之巾帕民俗)
發布時間:2024-07-30閱讀(14)
圍脖,也叫“長圍巾”,從民國開始流行至今。圍脖長而厚重,多為毛線編織或棉線機制。中青年圍的時候取正中自百會而下至頸部,再左右纏繞,一端搭在胸前,一端垂于背后;老年、兒童則將圍脖反復纏繞,系于頸下。20世紀50年代以前,為知識分子服飾;70年代時,為農村常用御寒服飾,男女均用。


圖片說明:1961年春節,山東德州臨邑縣政府五位工作人員的合影。那個年代,圍條圍脖能突顯文人氣質。的確,這五個人原來都是《臨邑大眾》的編輯。《臨邑大眾》1959年創刊,是臨邑縣委機關報,1960年7月停刊,五人重新回到縣政府工作。在一起工作的經歷,讓他們結下了友誼。
方頭巾,也叫“圍巾”“方巾”“頭巾”,為女士所用。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在農村廣泛流行,老少皆用,棉線機制,色彩多樣。或對角折疊后蒙在頭上,一角披拂腦后,將兩角系在項間;或者對角折疊披在后肩,兩角系在前面脖頸上。婦女走出了家庭,到田地里勞動,需要頭戴方巾防寒防曬,也避免弄臟頭發。

白頭巾。魯西地區農民習慣用毛巾包頭,中老年簡單系結于腦后,青年常卷結于額前,叫“英雄巾”。蓬萊西鄉已婚婦女以羊肚子手巾裹頭為常裝,外出或串親,必須換一條新毛巾,直到現在仍然如此。舊時,趕驢車、馬車的人取雙層大方藍布做頭巾,既防風沙雨雪,又可以擦汗,包裹雜物,十分方便。

紗巾,20世紀70年代開始流行,為白、粉紅、黑綠色,或者染有圖案的艷麗色,分別供老、中、青年女性和兒童使用。質地為細紗、細絲或者極薄的化纖,大的方形,小的長條,可以圍在頭上,遮在臉部,也可以系在脖頸上。之后,又時興絲巾、圍巾、披巾等。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358487.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