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古人跳河為什么要放鞋子(古人投河自盡前)
發布時間:2024-07-30閱讀(14)
汨羅江水浩浩湯湯從千百年前流淌而來,裹挾著屈子的一腔決絕和悲憤。“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而汨羅江畔,除了有屈原的“伏清白以死直兮”,還有萍水相逢的漁夫的莞爾一笑:“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意即滄浪的水如果清澈,可以洗我的帽纓;滄浪的水如果渾濁,可以洗我的腳。
這是與屈原寧死不屈的高潔沉痛相對立的一種價值觀,上善若水,順勢而為。但從這句話之中,我們也得以窺見中國人自古以來頗為重視的禮儀文化。

帽纓,腳,鞋履,這些日常的存在均在中國傳統禮儀文化中有著不一樣的象征含義,從而也有著不同的地位。否則漁夫也不會表示水清則洗纓,水濁則用來洗腳。
就帽纓而言,一般指的是古代系帽子的帶子,或是系在帽子上的穗狀裝飾物。

而戴著頭上的帽子乃至于其他飾物,自古以來在中國文化里就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因此而地位尊貴,受到禮儀的維護。
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孔子的大弟子在死前曾經被人擊斷了頭上的纓。
而即使在此時,子路仍然不忘:“君子死而冠不免(真正的君子即使臨死也不能不佩戴冠帽。)”于是便結纓而死。
但腳和鞋履這一類事物,則和帽纓之物有著天差地別的地位。

古人一直視腳和鞋為極其隱私和污穢的存在。因此自古以來圍繞著腳,也衍生出了一系統的文化習俗。首當其沖的,便是與腳相關的對女性的殘害與禁錮。
鞋履的恥感文化和對女性的禁錮對于封建女性而言,她們的腳是作為一種絕對的隱私而不能被丈夫以外的男性看到的,否則世人便以此為恥,認為此女不檢點。
也因此古代女性衣裙的長擺往往會一直遮到腳部,不讓外人看到她們的鞋子和腳。
也由此可見,《水滸傳》的電視劇之中,西門慶捉住潘金蓮的腳時為何會被視為對男女之防的極大挑戰。

也因此,會衍生出作為封建文化糟粕的“裹腳”習俗,讓女性只能邁著小步子前行,無法行遠路,這無疑都加重了古時候套在腳上的枷鎖和其中的恥感文化。
鞋履所象征著的身份地位與氣運。
在傳統封建社會之中,生產業方方面面都格外落后,因此很多窮人都沒有經濟實力購買用柔軟的布帛制作的鞋履,只能穿著用稻草編織的草鞋。
只有社會的上層階級,亦或是富有的商人,才有能力穿漂亮的正式的鞋子。因此對于普羅大眾的平民而言,草鞋與貧窮微末畫上了等號,同時也象征著他們微薄的一點點尊嚴。

從而在民間一直有“借衣不借鞋”的忌諱。即使是家里窮得揭不開鍋,連飯都吃不起了,也不會去找鄰里借一雙鞋來穿。
因為在古人看來,草鞋雖破,但也是為自己手工量身定做的,是要一直帶著自己行萬里路,上面沾染著自己身上所有的氣運。
但如果隨意被他人踐踏,就會帶走或者改變自己的氣運。
投河脫鞋,古人的氣節與無奈正是由于在封建社會之中,人們在腳和鞋履上付諸了太多的社會觀念和習俗。所以古時候很多人投河自盡之前,會將自己的鞋子脫在岸邊。這其中的原因,也值得我們深究。

其中第一個原因,便是和自投汨羅江的屈原一樣,希望能夠把在人世間所經歷的那些污濁,都留下人間,自己清白干凈的赴死。以拖鞋表示自己的高尚的情操和人格。
也因此,漁夫才會表示要在水流渾濁的時候再洗腳。就是不愿意帶有污穢的腳和鞋履污濁了水流。
《孔雀東南飛》中舉身赴清池的劉蘭芝,也是在投河之前在河岸邊留下了自己的鞋子。除了是以此明志,表達自己內心的不屈之外。古人投河留鞋的習俗,是否還有其他考慮呢?

要知道,在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封建社會之中,自殺是一種對父母和家庭極其不負責任的行為。更何況是投江這種難留尸骨的方式。
因此也有人推測這樣的行為,是將鞋子留下以此告慰自己留在人世的親友,讓他們對自己的思念有所寄托,如果沒有留下尸骨,還能通過供奉鞋履,以衣冠冢下葬的方式連接情感。
更何況正如前文所說,鞋履對一個人而言的特殊含義,既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更承載了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氣運。所以投河自盡的人都選擇了在岸邊留下自己的鞋子。

除此以外,投河流血還有一個社會原因,便是替官府部門省事。
雖然封建社會的時候平民百姓地位低下,生命微賤,但并不代表官府部門真的可以隨時隨地對人命冷漠如斯。
倘若家中有人失蹤,亦或是從河流中打撈到相關尸體。官府部門依然是需要有所作為的。就好像當今社會發生的刑事案件一樣。
他們需要確定死者身份,需要驗尸,也需要查明案件原因。

考慮到這一點,很多在生活之中走入絕境,走投無路的人,在選擇投河的時候,就會選擇將鞋子留在岸邊。
如果官府發現了自己的尸體,通過自己沒有穿鞋的特征,以及身體沒有外部損傷,就可以推測這個人是否是投河自盡的,而非社會犯罪案件。
除此以外,當家人發現自己失蹤之后,如果在河邊發現的自己的鞋子,就可以知道自己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選擇了投河,而非其他災難和橫禍。不用大肆尋找無果而徒勞牽掛。

由此可見,這也是古時候走入絕境之人在做出自己選擇之前對社會和家人的一絲牽掛和顧慮。
那雙放在岸邊的鞋履,讓我們看到了古人在生活苦難之前的無奈和嘆息。
尋死一定是萬事萬物最不恰當的解決方法,但也是赴死之人真實的困境。與其指責和評判他們,不如努力讓社會少一些禁錮與束縛,多一些關愛和包容。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358308.html
上一篇:梁衡最火散文(名家專欄梁衡)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