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7-30閱讀(10)
11月10日,車行至黔東南州從江縣谷坪鄉高武村,駐村書記劉偉男早已在寨門口等候。
他踮起腳尖朝大巴車揮了揮手,示意記者們下車。
每當高武村有來客到訪,劉偉男總會赴寨門迎接,帶他們到村頭銀杏樹下。那兒,恰是俯瞰高武村全貌的最好地點。

高武村村口觀景臺俯瞰
彼時正值黃昏,夕陽的余暉落在半山腰上,鱗次櫛比的吊腳樓群一半沐浴在陽光里,一半沉寂在陰影里。
“我們高武很美吧,但她的美有更深的內涵。”提及高武村,劉偉男語速很快,“上周,中央文明辦開始公示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候選名單,高武村上榜。然而在我們村里,還有很大一部分人連‘文明’兩個字都不會寫,更別說用自己的語言來解釋這二字的含義。”
他停頓片刻,爽朗地笑了,露出潔白的牙齒:“那你們知道,高武村的‘文明’都體現在哪些地方么?”
煥然一新的村莊
劉偉男,湖南人,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工作人員。他笑稱,自己與貴州結緣是“一場美好的邂逅”。
2017年夏,劉偉男到從江加榜鄉中心小學支教。每天傍晚,周圍村子里的人們從梯田勞作歸來,到鼓樓升起塘火,聚在一起唱歌。聽著歌聲中流淌著的感情,他被深深打動了。
觸動劉偉男的除了“美好”,還有當地的貧窮落后。他和幾位老師相約去家訪,凳子不夠了,主人家便將裝菜的竹簍翻過來,招呼他就坐。
2018年,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派駐從江縣駐村第一書記輪換,劉偉男回憶起貴州大山里悠揚的歌聲和善意的笑容,立馬報了名。“我想帶著這群淳樸的百姓,過上更好的生活。”
4月的北京乍暖還寒,劉偉男匆匆收拾了行李,從北京飛貴陽,坐高鐵去從江,轉長途汽車到谷坪鄉,然后再搭乘順風車來到了這個叫做“高武”的村子。

高武村駐村書記劉偉男
地理位置上的兩千多公里,劉偉男感覺自己仿佛乘坐了一個時光穿梭機,眼前的景象讓他震驚:家家戶戶人畜混居,廁所就是屋子旁邊隨意搭建的小棚,用殘缺的木板或臟舊的塑料袋遮擋。
在高武村住下的頭三晚,遭逢連夜雨,劉偉男裹著厚厚的被褥淋了三晚。他不禁感慨:“村民們的屋子必須立馬修繕!”
磚怎么砌,廁所怎么修,瓦片怎么換,劉偉男鼓勵村民一點一點學起,會拌漿的拌漿,能砌磚的砌磚。村民在房屋改造中齊心協力,共整治透風漏雨房屋105戶、落實危房改造6戶、建廁改廁110戶、改廚改灶116戶、整治人畜混居71戶。
“他們像家人般組團修房,干得熱火朝天,為自己建設出一個煥然一新的村莊。”劉偉男說。
有感而發的詩情
劉偉男是文科生,喜愛古詩詞,從魏晉的陶淵明到大唐的王摩詰,從《歸園田居》到《山居秋瞑》,都藏在他的記憶深處。
然而,抽掉理想主義的田園牧歌想象,劉偉男不得不面對“骨感”的現實——浪漫敘事背后的真實鄉村仍未褪去“臟亂差”的外衣。
一場夜雨后,劉偉男出門晨跑,路上的泥水帶著牛屎、垃圾肆意橫流。他愣住了:“一時間不敢下腳。”
第二天,劉偉男決定給村子“洗把臉”。他拿起一把鏟子沿途鏟牛糞,隨后又帶領黨員和村支兩委干部沖洗路面,組織學生拉網式撿垃圾清河道。

高武村一景
村子打掃干凈后,劉偉男決定糾正村民的生活衛生習慣。他購置了一批衣架,挨家挨戶發放。他叮囑隊員:“走訪村民,首先檢查他們的衣物有沒有掛好。”
接下來,劉偉男開始發放垃圾桶和垃圾袋,緊接著又是掃把、撮箕、拖把、抹布……每次走進村民家中,他都要用手去擰一擰拖把或抹布濕不濕。
“高武村負責收運垃圾的人已經換了三個,衛生費也從最開始的15元漲到25元。”劉偉男說道,組織開大會讓不夠勤奮的衛生員“下課”,甚至自發拿出更多的錢,讓衛生員一天上門收運一次垃圾。

高武村的十佳衛生戶
村民對生活的品質、對環境的裝扮有了更高的追求。曾經的爛泥塘變成了籬笆環繞的荷花池,曾經的“牛屎”街變成了寬闊整潔的水泥路,木質柵欄圍著農家小院,青青草坪鋪就房前屋后。“這都是村民自己設計完成的。”劉偉男自豪地說。
看著家家戶戶升騰起裊裊炊煙,幾只白色鳥兒繞林而飛,劉偉男笑著問:“這景象,應該就是詩中所說的‘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蓬勃生長的希望
“我想寫一篇文章,題為《高武村的文明在哪里?》。”劉偉男說,在高武村,還有很大一部分人連“文明”兩個字都不會寫,更別說用自己的語言來解釋這二字的含義。而這里卻成為了黔東南州的文明村,甚至進入了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候選名單。
兩年前,曾有一個小女孩怯生生地問劉偉男:“能借用一下你的辦公桌嗎?”得到應允后,小女孩便伏在村委辦公室門口的花壇上寫起了作業。
于是劉偉男挨家挨戶送書桌椅。那個曾在花壇上寫作業的小女孩,在家中把新桌椅擺放好,仔仔細細擦一遍,又將書包掛在了書桌一角,攤開作業本,并沒有馬上動筆,而是喜滋滋地托腮坐了半天,“感覺她終于有了屬于自己的空間。”

航拍高武村
2018年開始,劉偉男每年暑假都會組織十幾名成績優異的學生赴北京游學,帶他們游覽天安門、故宮,參觀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等。
沒有離開村子的孩子,暑假生活也同樣豐富多彩。劉偉男邀請了杭州師范大學社團的老師,來村里教授孩子們唱歌、跳舞、武術等課程。而當地的苗族歌師、蘆笙舞師傅、繡娘等,也來為孩子們上文化課程。
來自城市的藝術與先輩留下的技藝,在這里交互更新。
“孩子們跟以前不一樣了。”劉偉男說,以前他們很內向,見到生人就躲,而現在見到來客落落大方,會主動上前交談。
記者在村委辦公室門口的展板上,還看到了今年夏天高武村文藝晚會的照片。幾位身著民族盛裝的小姑娘,對著鏡頭露出缺了口的牙齒大笑,自信又快樂。
“村民都說,這些自信又勤奮的孩子,是高武村的未來和希望。”看著照片,劉偉男喜不自禁。
記者 文/李思瑾 圖/徐昆 陳鵬
一審:曹軼
二審:李蓓
三審:王幸韜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