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美麗鄉村新圖景昌邑鄉(繪制美麗鄉村錦繡畫卷)
發布時間:2024-07-17閱讀(9)
青海日報融媒體記者 陳 俊 羅 珺,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美麗鄉村新圖景昌邑鄉?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美麗鄉村新圖景昌邑鄉
青海日報融媒體記者 陳 俊 羅 珺
我叫劉春軍,2018年4月從青海省三江集團到海東市平安區古城回族鄉木場村任職駐村“第一書記”。懷著對農村的特殊情感,我在任職期間指導村“兩委”從細處著眼,從小處著手,從實處落地,通過抓黨建、促脫貧、辦實事、改環境,讓昔日“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場景一去不返了。
木場村是一個漢藏混居村,全村共有154戶519人,耕地198.65公頃,原本以種植馬鈴薯、油菜等作物為主。
五年來,我和木場村“兩委”始終把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抓手,通過強化基層組織、發展特色產業、推進鄉村治理,多點發力促進美麗鄉村煥發新氣象。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木場村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在脫貧攻堅一線讓黨旗飄起來、黨組織牌子掛起來、黨員身份亮出來。
如何讓困難群眾更快地脫貧致富,怎樣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成了我和木場村“兩委”班子的心頭事。
村上經常召開村“兩委”、駐村工作隊、黨員、村民代表大會,分析致貧原因,討論怎樣能更好利用現有優勢因素,謀劃發展集體經濟帶頭致富、怎樣拓寬群眾脫貧致富渠道、如何進一步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木場村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積極拓寬思路,調整產業結構,讓全村村民參與到村集體經濟項目中,增收致富,老百姓都說好日子越過越甜。
近年來,木場村創新“合作社 村集體 農戶”模式,成立木場村集體經濟種植專業合作社,調整產業結構,利用200萬元示范村級扶貧資金,打造千畝中藥材種植示范基地,輻射帶動農戶就業,年務工收入達40余萬元,帶動村集體年增收5萬元,并以土地入股、就近務工等方式帶動26戶建檔立卡戶戶均增收3000元。
立足實際和地域特點,發展壯大傳統富硒馬鈴薯種植產業,通過“幫扶單位 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模式,三江集團青海威斯頓薯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每公斤高于市價0.2元優先收購建檔立卡貧困戶馬鈴薯,搭建產銷一體鏈條,每年帶動建檔立卡戶戶均收入6000元以上,幫助建檔立卡戶已穩步發展實現脫貧。
同時,針對第三產業發展優勢,木場村成立村級運輸公司,整合村民的大型運輸車輛28輛,建立統一管理、統一調度體系,實現了規范化、現代化管理模式,促使木場村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全面小康的總目標奠定堅實基礎,給當地老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實惠。
隨后,圍繞鄉村振興的目標要求,繪制好美麗鄉村“畫卷”,木場村多途徑探索人居環境整治、黨員亮身份、積分制管理等好經驗、好辦法,開展“農房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設施配套,村莊環境整治、產業發展、管理創新”六大工程,累計投入資金1524.1萬元,實施農村危舊房改造13戶,道路硬化1.5公里,渠道襯砌2公里,修建橋梁1座,以一件件實事為群眾生活帶來了便利。
在持續建設美麗鄉村的同時,木場村也在村容村貌上下了大功夫,積極以六大工程為契機,拆除土墻9693立方米,土墻改磚墻4.71公里,舊墻粉飾5703平方米,更換農戶大門150個,配備戶外垃圾桶151個,同時投入19.8萬元修復邊坡和花池6處,鋪設路牙石720米,栽植云杉800棵,進一步綠化美化村莊。
探索實施“積分制管理”模式,利用7萬元東西部協作幫扶資金,把志愿服務、鄉風文明、環境衛生整治等納入定積分、評積分中,村民可憑積分在“愛心超市”兌換商品,顯著提高村民自治共建的積極性。
木場村村民石延存對我說,“以前大家出門都沒地方去,現在早晚來小廣場休閑活動,還可以聚在一起聊聊天,鍛煉鍛煉身體,實在是好得很。”為滿足村民的公共文化需求,我們利用村莊的閑置土地,建設了文化小廣場,精心鋪設了地磚,新栽植了樹木花草,添置了運動器材,拓寬了群眾的活動場所。
健康宜居的生態環境是人民群眾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流水綠縈砌,落花紅墮枝。如今,行走在木場村的道路上,一排排整齊的房屋映襯著花紅柳綠的景色,一幅美麗鄉村畫卷已鋪開……
稿件來源:青海日報客戶端 聲明:以上內容版權為《青海日報》所屬媒體平臺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違者必究!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