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最愛穿的是媽媽納的鞋墊(還是媽媽納的千層底兒啊)
發布時間:2024-06-30閱讀(14)

王九云|文
布鞋,是中國人的傳統穿著,小時候在鄉下,溫飽尚成問題,哪有閑錢兒去買花里胡哨的時髦鞋?即使有錢,上哪兒去買?皮鞋更沒見過。
大人孩子穿的鞋,都是女人一針一線縫制而成。納鞋底屬于女紅,歷朝歷代人們把女人不學女紅視為慵懶,清人《桃花扇》中有言為證:“庸線懶針,幾曾作女紅”。

因此平時只穿毛底鞋,只有走親戚,或姑娘小伙子見面時才穿千層底,黑色皴服泥鞋面,配上亮色色的千層底,把整個人都襯得抖了精神。整好的鞋底放在干燥的地方醒著,納時好扎。
納鞋底用的是麻繩。民間有句“麻繩耐漚,線繩耐湊”的老話,麻繩耐漚是說麻繩越在潮濕的環境中越壯實,如果天氣干燥,納鞋底時很容易拉斷。
以前村里都是土路,下雨后幾天路面泥濘汪水,穿麻繩納的鞋底能經得起浸泡。線繩耐湊是說納鞋底時,把連著鞋底的線繩纏在戴著手褟的四指上,使勁拉緊,線繩不斷,納出的鞋底硬棒平整,如拉不緊,納出的鞋底就會扭七八咧,不硬棒,線繩納的鞋底久濕不干還會漚爛。
“三伏天,瓦壟兒不干。”三伏天是一年內氣溫最高、雨水最多、濕度最大的季節,是女人納鞋底的黃金時間。

一場伏雨過后,家家院子里都捋著漚好的麻皮,紡花車就擺在旁邊,女人趁潮氣未退,把麻皮撕成細條,紡成麻線,再把單股麻線從門環中穿過來,拉到很遠處,牙咬一根,兩掌心搓一根,兩根都上好勁兒,合在一起,再搓,上勻勁,就成了麻繩,然后往肘上反復纏繞成把兒,放到濕潮處備用。
女人納鞋底見縫插針,等待隊長派活和干活休息時間,都要納上幾針,串個門也不讓手閑著。如果伏天鞋底沒納完,只有等到來年。
過去農家孩子都是一大群兒,半大孩子很費鞋,有的個把月腳趾頭就拱出來了,經常聽到有大人吵孩子:“你腳上有牙?吃鞋嘞?”。
全家人每年少說也得穿三四十雙鞋,鞋底全憑女人在三伏天里一針一線納出來,手最麻利的女人,一天啥都不干,最多能納一雙鞋底,如果只利用閑雜時間,納一只就算快手兒。因此誰家有女孩,都是門里出身,自會三分,長到十幾歲就會幫著母親納鞋底。

那年代,頭年過門的閨女,有第二年春天去婆家整鞋底的風俗,一是給新郎整出幾年穿的備用鞋底,二是婆婆要檢驗新媳婦的手藝。鞋底整得越多,婆家人就越有臉面:“俺家兒媳婦真有成色,整了五十對(雙)底子”。
娘家人臉上也光彩,見人就說:“你瞧誰誰家閨女才整了二十多對,俺閨女的婆婆硬讓整了六十對,叫俺閨女咋納嘞。”這是正話反說。閨女把整好的鞋底背到娘家后,都由閨蜜和嫂子幫忙,這個三雙,那個五雙,剩下為數不多的自己納。以后閨蜜結婚后整底子,自己還要還人家的情,甚至多納幾雙。
我們村子中間有一條小河,河水依著岸邊的水草滿滿地向東流去。河邊有幾棵大柳樹,每到伏天,河邊又涼快又潮濕,成了納鞋底的好去處。我們幾個女孩,吃過中午飯,一扔下碗筷,就來到大柳樹下,坐在河邊的石頭上,脫下鞋,把光腳丫子伸到水里,小魚在腳趾上里蹭來蹭去,麻酥酥的。我們一邊納鞋底,一邊嘀咕悄悄話。
幾個鄰居嫂子收拾完碗筷也來了,六嫂嘴尖舌滑,最愛逗趣,一會說說這個想女婿了,一會扯扯給那個找個婆家,俏皮話像小魚吐出的泡泡,一嘟嚕一串往外冒,羞得我們滿臉漲紅。

嫂子們納鞋底很老練,拿著針錐往頭上蹭一下,用錐子往鞋底上扎個孔,頂針頂著鋼針照眼扎進去,左手拿著鞋底,右手拉著麻繩大開大合,拉緊了,再湊結實,密密匝匝的針腳在鞋底上鋪展開來,猶如穆桂英布陣——有板有眼。
鞋底納到腳心處,要刪針留花兒,這樣一是腳心不著地,鞋底不費,可省點力,二是納出的鞋底美觀,顯示出女人女紅的技巧。通常有四針花,流水花,波浪花,海棠花等。
全部鞋底納完后,包在包袱里,啥時候做鞋啥時用。一般當家女人很會算計,納的鞋底正好夠全家人一年穿,不能短缺,也不能太剩余,因為小孩子不見腳長只見鞋小。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有一曲風靡一時的表演唱《納鞋底》,真實再現了當年女人納鞋底的情景。農村臨時搭起的簡易舞臺上,七八個年輕女演員,納著鞋底唱著小調: “六月里,熱天氣兒,谷子那個秀了穗兒,高粱那個曬紅米兒。今天那個,隊里那個,放了假,姑嫂們那個來到了大呀么大樹底兒。手拿呀嗬、麻繩呀嗬和針錐兒呀嗬,趁著閑空納鞋底兒納呀嘛納鞋底兒......” 演員們夸張的動作和清亮的嗓音,至今記憶猶新。

如今時代進步了,生產力先進了,各種各樣的鞋應運而生,有的輕巧便利,有的莊重霸氣,高中低檔的要啥有啥,你盡可摸著挎包隨意買。當然,也有人把復古穿布底鞋當成一種時尚。但是,如今的布底鞋都是機器納制,且袼褙不是純棉布,既呆板又生硬,穿著容易打滑,出腳汗,總歸不如自己整的舒服。然而,別說如今的大姑娘小媳婦沒幾個會納鞋的,就是老太太也嫌麻煩,不如買的省力、便宜還時尚。
車輪滾滾,老祖宗留下的手工布鞋底,就這樣隨著時光的變遷,被湮沒在歷史的塵埃里,恐怕以后的年輕人,只有在淺薄的文字里,去認識這浸染著女人辛苦、承載女人大愛的手工布鞋底了。
作者簡介:
王九云,安陽人,教師,文學愛好者,喜歡鄉土文學,文章散見于多家報刊,散文《螢火微光亮童年》曾獲得2015《中華情》全國詩歌散文聯賽金獎。
豫記版權作品,轉載請微信80276821,或者微博私信“豫記”,投稿請發郵件至
yujimedia@163.com
豫記,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糧!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349971.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