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清朝為什么封鐵帽子王(清朝鐵帽子王誰最nē)
發布時間:2024-06-27閱讀(8)

我覺得“nē”這個概念的看哪方面,什么程度算最nē, 鐵帽子王嗎!事實上都挺nē,要不能世襲罔替嗎!所以這就是個偽命題,既然選擇回答了,那我就說說這里面的佼佼者吧!
要說這個事就要先說什么是鐵帽子王!鐵帽子王是乾隆時期為了表彰為清朝統一天下立下汗馬功勞的愛新覺羅家族的旗主貝勒們所設的職位,那這王與別的王有什么區別呢?關鍵就在于一個鐵字,有清一代開始,清政府的統治者吸取明王朝的經驗,為了避免宗族們養尊處優和縮減政府的支出,清朝規定了新的宗氏爵位的制度,宗氏爵位的級別一次是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將軍等,而清政府在爵位待遇上不同于明政府的是,清政府采取逐輩降級的制度,也就是說你爹是親王,到你兒子這輩就是郡王,你孫子那輩就是貝勒以此類推,就想漢武帝時期的“推恩令”一樣。我們都知道每個級別的待遇是不同的,待遇最好的當然是親王了,而親王的上面就是鐵帽子王,啥叫鐵帽子王?就是世襲罔替唄!你是鐵帽子王,你死之后可以選擇一個兒子來繼承你的爵位,而他這一脈上就永遠都可以傳承你這個鐵帽子王的爵位,當然了也有鐵帽子王到后來妹有繼承的,但是當權者為了保留鐵帽子王的名稱,也會指定誰過繼到這一脈上來繼承,當然了,這是后話那么好,有清一代一共十二個鐵帽子王,前八個是功封的,因為貪嫩(東北話他們)對大清國平定中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分別是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的第二個兒子)、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親弟弟舒爾哈齊第六子,舒爾哈齊對努爾哈赤是特殊有功的,雖然后來叛亂了,但是努爾哈赤對他的兒子們都很好。)、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第十四子)、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第十五子,多爾袞同母弟)、肅親王豪格(皇太極長子)、莊親王碩塞皇太極第五子、克勤郡王岳托(代善長子)、順承郡王勒克德渾(薩哈磷的第三子,代善的孫子)這八位,后面還有因為對執政者有特殊貢獻,我們管他叫恩封的害有四位,貪嫩是怡親王胤祥(就是康熙的第十三個兒子,忠肝義膽的拼命十三郎,雍正別的兄弟為了避諱他的名字把胤改成允了,只有這位十三爺死后被雍正恢復了胤字的名稱,讓我們見識了雍正對這位十三弟的皇恩浩蕩)、恭親王奕訢(就是俗稱鬼子六內位,道光的第六子,幫助慈禧發動辛酉政變,所以恩封鐵帽子王)、醇親王奕譞(這位就別說別的了,光緒的親爹,給個鐵帽子一點都不得了,更何況人家孫子也是皇帝——溥儀)、慶親王奕劻(乾隆的曾孫綿性的長子),加上這四位正好十二位,而且他們是拿親王雙倍工資的。

那么鐵帽子王介紹完了,現在我們說點正事吧!到底誰是最厲害的呢?那就看從哪方面看了,若論地位那就首推禮親王代善,1616年就被努爾哈赤封為和碩貝勒(實際就是親王,那時候害妹有具體爵位等級這一說),掌管正紅旗參與國之政事,名列四大貝勒之首(努爾哈赤在處理長子褚英的叛亂以后,決定啟用四大貝勒輔佐朝政制度),當時太宗皇太極只是排第四位,崇德元年皇太極登基之后封為和碩禮親王,世襲罔替。代善在戰場上的功勞我們這里就不表了,人家一門仨鐵帽子王足以說明一切,代善先是努爾哈赤駕崩以后擁立皇太極為帝,隨后最重要得功勞就是皇太極死后,代善全力支持由太宗皇子繼承皇位,這樣福臨才得以順利繼位,當時豪格掌管兩黃旗,多爾袞掌管兩藍旗,而且還有鑲藍旗的支持,可以說當時跟豪格部分伯仲,此時代善的意向成為了皇位繼承者的關鍵,眾所周知最后代善選擇支持皇子繼承,這樣福臨才順利繼位,開創了大清定鼎中原二百多年的基業,可以說妹有代善就沒有皇太極一脈皇位的世代相傳,妹有代善就妹有滿清皇權的順利過渡、平定天下,所以禮親王在所有親王中地位最高,資格最老,歷代的禮親王都是被皇帝厚待的,甚至每天呈送的奏折都皇帝都必須先看禮親王的,就比如其他鐵帽子王或軍機大臣有緊急的呈揍都必須排在禮親王之后,即使禮親王那只是請安折子,皇帝也必須先看先答復。所以要說鐵帽子王最尊貴要首推禮親王代善。


如果權力最大的應該屬睿親王多爾袞了。多爾袞,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大妃阿巴亥所生的第二子,關于多爾袞的履歷和功績在這里我們就不多說了,在百度里隨便都能查到,關鍵是要說的話篇幅太長,人家立的功是真多呀,無論是對皇太極的功勞害是對順治的功勞,多爾袞都可以說首屈一指,順治就更別說了,因為皇太極是猝死,生前并妹有則立儲君,所以關于誰是繼承實際上在皇族內部是產生分歧的,有資格的有皇太極長子豪格,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多爾袞,讀過歷史得都知道,中國古代君主繼位有三種,即推舉制、禪讓制和繼承制,那么繼承制又有父死子繼、兄終弟及這兩種,特別是滿族本就有大家公推君主的習慣,比如皇太極就是其他三個貝勒推舉成皇帝的,其實所謂皇權繼承的必要條件就是要有軍權的支撐,當時滿族是八旗制度,部隊的指揮權都在各個旗主手里,那么誰有資格繼承,實際上也就是看誰手里支持自己的旗主多,當時豪格是正藍旗主,而兩黃旗是支持皇子繼位的(很好理解,因為兩黃旗是妹有旗主的,直接歸皇帝統領,是皇帝的親兵衛隊,他們只能支持皇子繼位,因為只有皇子繼位才能保證其地位),特別是豪格是皇帝的長子,而且還有軍功,常年追隨父親出外征戰,所以跟兩黃旗的將領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誼,致使兩黃旗支持豪格繼位,這樣豪格手里就有三旗的兵力了,多爾袞呢,自己是正白旗的旗主,自己同母弟多鐸是鑲白旗旗主,而鑲紅旗在岳托死后歸阿濟格掌管,阿濟格是多爾袞同母兄,也是支持多爾袞的,這樣多爾袞手里也有三旗,可以說雙方是棋逢對手虎視眈眈,這就顯得正紅旗的代善和鑲藍旗的濟爾哈朗的意見極為重要,議政大會上雙方各執己見,劍拔弩張,兩黃旗的將領們更是以死相逼要求立皇子,而兩白旗也是躍躍欲試,試圖魚死網破,特別是多鐸已經說出如果不推多爾袞為帝就火并當場的話,此時帝國的興衰在此一舉。先豪格說話了,他看此時情況準備以退為進謙虛的說“我德才微薄,不能勝任帝位,我決定退出了”,要說豪格害是年輕呀,本以為這招以退為進,大家都會就范,突然多爾袞接話說“既然豪格不愿意稱帝,那么就另選別人”,一句話就給豪格砸蒙圈了,估計當時就有別人在場,如果就自己都的撤自己嘴巴子,代善一看豪格退出了繼位資格,馬上說“我正紅旗是支持皇子繼位的”,最后濟爾哈朗說“皇九子福臨天資聰慧,可立為帝”,隨后兩黃旗附議,此時帝位已經傾斜福臨,因為兩黃旗初衷就是支持皇子,既然豪格沒希望了,只要是皇子都行,那正紅旗也支持皇子繼位,再加上濟爾哈朗的鑲藍旗也支持福臨,八旗有五旗都支持福臨,多爾袞一看大勢已去,馬上表示也支持福臨,同時由他和濟爾哈朗共同輔佐少年天子,這也就同為攝政王,多爾袞主外,濟爾哈朗主內,順治元年,也就是1644年率領清軍進入北京,迎接順治帝入京登基定鼎中原,隨后排擠濟爾哈朗,先封叔父攝政王,又封皇叔父攝政王,最后封為皇父攝政王。何為皇父攝政王?就是皇帝的父親,事實上多爾袞軍政大權在手,穿著待遇幾乎與皇帝無樣,因為順治當時年紀上幼,所有軍政大事都有多爾袞定奪,甚至當時老百姓只知道有皇父攝政王,不知道有順治皇帝,死后更是被追任為“清成宗”,謚號“義皇帝”。何為義?讓天下稱為義,死后也按皇帝規格下葬,至于兩個月后被順治挖墳鞭尸那是政治斗爭的犧牲品,在這里不說,以后姆們(東北話我們)有機會要講。


上訴兩位,我覺得是鐵帽子王里最厲害的,如果有不同意見之處,害(還)請大家批評指正。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345972.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