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6-27閱讀(20)
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可塑性極高的白紙,而最初在這張白紙上點墨的就是父母了,父母的言行從小就影響著孩子的三觀。寶媽林悅最近很擔心自家寶寶以后會變成臟話連篇、蠻不講理的人。原來林悅的丈夫經常在酗酒后胡言亂語,結果孩子父親的臟話和蠻橫都被孩子學的惟妙惟肖。

其實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被孩子無意識的模仿,這些舉止將可能會伴隨孩子一生,所以如果父母經常表現得情商很高,那么孩子潛移默化也會學會各種高情商的言行。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日常生活中不同場景,家長有哪些可以提高孩子情商的行為吧!

1.當孩子不小心弄壞東西時:
與其黑著臉教訓孩子:“你怎么那么調皮?就不能讓我省點心嗎?下次再敢弄壞東西我打得你屁股開花。”倒不如接受現實,畢竟東西的損壞已經成為既定事實,而且再貴重的東西比不上自家寶寶的教育重要呀,更何況換位思考,誰小時候沒有弄壞過東西呢?這時候孩子心里也是十分恐懼父母的喝罵的,作為家長怎么還能忍心加深孩子的恐懼?不如溫和的尋找解決辦法并且趁機教導孩子:“寶貝,事實已經如此,壞掉的東西不會自己恢復,我不會罵你打你,但是你應該仔細思考一下這件東西還有沒有修好的可能,然后你最好能花一點時間寫上幾百字的陳述和反思,來總結今天弄壞東西的經驗。”

2.孩子做事磨蹭時:
拖延癥,這個小毛病看似尋常,卻是很多成年人都無法擺脫的陰影,更別說正在磨磨蹭蹭的小孩子了,那么家長該如何在孩子拖延癥發作時幫助其糾正呢?很簡單,不要催促,催促對于正在拖延的人來說并不是最好的應對方法,反而有可能讓孩子產生抵觸心理更加慢悠悠的做事。家長這時候不能說:“你最好給我快點,要遲到了,再不完成我就要沒收你的玩具!”這樣嚇唬式的催促只能治標,而像這樣對孩子說:“寶貝,時間來不及了,你是選擇先去完成xxx還是先做好xxx呢?”會更好,因為給孩子一個選擇的機會遠比單純的催促責罵更可以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3.孩子用哭鬧應對問題時:
哭似乎是孩子們天生的武器,想要的東西得不到、受到批評想逃避、被強迫做不愿意做的事情等等情形,大多數孩子的第一個選擇就是哭,大聲地哭、放肆的哭,哭到家長受不了了,出于心疼或者煩躁而去幫孩子解決問題,但是因為孩子哭就敷衍似的把孩子從當前情景“解救出來”,這是不對的。家長這時候最應該做的適合孩子講道理,沒錯,大多數4歲以上的孩子都有強烈的想長大的沖動,家長明確態度把孩子當作對等的大人來溝通時,孩子自己就會肅然起來,甚至會不自覺的收斂自己的壞脾氣,認真的聽一聽家長的道理。

其實小孩子玩過家家也是出于這種心理,他們渴望被當成大人對待,渴望家長可以和自己以平等的態度講道理,因此在孩子哭鬧時擺明態度和孩子講道理,也是家長教育孩子的更優解。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345648.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