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母嬰>周歲抓周需要帶什么(抓周習俗小孩滿周歲時)
發布時間:2024-05-23閱讀(10)

1985年,一部神話電視劇《濟公》上映,老藝術家游本昌扮演劇中的男主角濟公。30多年來,濟公這個角色被翻拍了無數次,但沒有一人能超越這部85版的《濟公》。游本昌扮演的濟公形象,已經深深的烙在中國人民的心中。
85版《濟公》中有這么一個片段,濟公周歲的時候,父母請來德高望重的高僧,為孩子作法祈福,作法完畢后給孩子抓周測預卜。在抓周的過程中,孩子哭鬧不已,不要印章、不要寶劍、不要元寶、也不要毛筆,最后抓起一串佛珠,孩子呵呵的笑了起來。長大后,這個抓佛珠的小孩,選擇出家當和尚,之后便成了靈隱寺中的濟癲。

抓周又名試周、拭兒、試晬、拈周,是小孩子滿周歲時,舉行的一個預卜儀式,一來是慶祝孩子的第一個生日,二來是通過這個預卜儀式,預測孩子的前途和性情。就好比濟公一樣,抓起了佛珠,就預示著他與佛有緣。
古書中記載:“置之兒前,觀其發意所取,以驗貪廉智愚,名之為試兒”。抓周時,家長們把孩子放在一個平臺上,在孩子面前擺上各種物件,如筆墨、印章、鉛筆、刀劍、書本等等。孩子滿周歲已經會爬了,孩子就會爬向自己喜歡的物品前,拿起來把玩。家長們根據孩子選擇的物件,來給孩子送上相應的祝福。
在抓周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能干擾孩子的選擇,無論孩子選擇什么,家長都不能出手制止,必須是默默等待,任由孩子挑選。

因為抓周時給孩子預測前途,而男女有別,所以在抓周的時候,給孩子們準備的物件也都有所不同。一般男孩子會有筆墨紙硯、元寶錢幣、印章刀劍等等,而女孩子則要加入剪尺線樣、鏟勺炊具、胭脂粉膏等等。
筆墨紙硯:代表學者、作家、老師等等,寓意孩子能在學習上取的好成績。
元寶錢幣:代表著有錢、富足,寓意孩子將來有足夠的錢可以花。
包子雞腿:代表著有福,寓意孩子將來吃穿不愁。
胭脂水粉:代表著美麗、漂亮,寓意女孩子將來能有一副好容顏。
鏟勺炊具:代表著做飯,寓意孩子將來能燒的一手好飯。

剪尺線樣:代表著針線活,寓意女孩子將來能有一雙巧手。
葫蘆藥瓶:代表著醫生,寓意孩子將來能從事醫藥行業,治病救人。
體育用品:代表著身體健康、走體育路線,寓意孩子將來成為體育達人。
印章:代表著做官,走仕途,寓意孩子將來成為領導者、掌權者。
算盤:代表著商人、做生意、做會計,寓意孩子將來能精于計算。
刀劍:代表著武功、身體強壯,寓意孩子將來能做軍人、做警察。
佛珠:代表著善良、佛性,寓意孩子將來成為心地善良的人。
稻草:代表著種地、務農,寓意孩子將來從事農業工作。
蔬菜:芹菜代表勤勞、蔥代表聰明,蒜代表精于計算。
以上是比較常見的一些抓周物件,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又衍生出許多新的抓周物件,比如:玩具飛機、玩具汽車、鼠標、望遠鏡、指南針、地球儀、電腦、手機等等,每一個家長對其的賦意也都不一樣。

孩子的抓周儀式,必須是在上午舉行,抓周前,首先要給孩子洗一個澡,并換上一身干凈的衣服,換完衣服要給孩子梳頭,梳頭時要唱梳頭歌:“一啟順梳開智,二啟順梳開路,三啟順梳開財,四啟順梳開緣......”
梳完頭接著是祭拜祖先,在古代人們的家里會供奉祖先,沒有的則取消這一項,或者是請一個德高望重的人,來給孩子祈福,祈福過后就是正式抓周。
抓周有兩種方式,第一種就是,孩子第一個抓到啥就是啥,一般可允許孩子抓兩次;另一種是讓孩子在抓周物件中隨意挑選、把玩,最后哪一個最得小孩喜愛,就算哪一個。
孩子抓周結束后,家人們要給孩子送上祝福,無論孩子抓了啥,都要祝福孩子能在這個領域里有所成就。最后,要煮一碗長壽面給孩子吃,寓意孩子能健康長壽。

抓周這項民間習俗,是起源于三國時期,關于抓周的起源,還有這樣一則歷史小故事。相傳孫權剛稱帝不久,太子就因病去世,而立太子這件事尤為重要,不但要看這個人是否賢德,更要看他是否有天賦。但孩子太小,如何才能判斷他是否有天賦呢?于是就有智囊給孫權出了主意。
孫權選了一個黃道吉日,準備好象牙、朱貝、翡翠、簡冊等物件,讓年幼的皇子們隨意抓取,結果,眾多皇子中,只有一位抓了簡書,于是孫權就立他(孫皓)為太子。
孫權立孫皓為太子,其他皇子自然不服,于是便明爭暗斗,有了后來的政變。孫權死后是孫亮掌權,政變后又變為了孫休,孫休死后,大臣們推舉新主上位,而這位被推舉的皇子正是孫皓。
這時候,就有老臣開始回憶當年,孫權因為孫皓抓了簡書而立他為太子,如今時過境遷,皇位再次回到他的手中,也讓人不禁感嘆,這就是命運。于是,抓周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南北朝時期,抓周稱之為拭兒,《顏氏家訓》中記載:“兒生一期(即滿一周歲),為制新衣,盥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用刀、尺、針、縷,并加飲食之物及珍寶服玩,置之兒前,觀其發意所取,以驗貪廉愚智,名之為拭兒。”
到了隋唐時期,抓周的習俗已經非常流行了,全國上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唐代抓周被稱之為“試晬”或“周晬”。
宋元明時期,抓周習俗依然盛行,在這段時間,抓周被稱之為“期楊”,到了清代,才正式更名為抓周。
民國時期,隨著新思想的涌入,人們對抓周重視程度,逐漸降低,雖然還保留著抓周習俗,但遠不如之前隆重。
到了現代社會,抓周這種習俗已經不多見了,只有少部分人才會在孩子周歲時,舉辦抓周禮。現代的抓周,沒有了之前的迷信內容,完全演變成了一種逗趣游戲,家長們不僅會干預孩子的選擇,甚至有的人孩子準備的全是人民幣。

任何形式的文化傳承,我們都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抓周中的迷信思想,就是其中糟粕,抓周的儀式感,是我們應該繼承的精華部分。
孩子過周歲,給孩子洗個澡、換身新衣服,伴隨著抓周的內容,滿滿的都是儀式感。在抓周的過程中,重要的不是孩子抓了什么東西,而是一家人能圍著孩子逗趣。這個充滿儀式感的過程,還可以用相機錄下來,等將來孩子長大了給他看,我相信這也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