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5閱讀(11)
今年2月18日大年初三,來自湛江28歲的小琪(化名)在四肢近乎癱瘓一個月的情況下堅持順利產下了二胎女嬰,這讓她懸了幾個月的心終于落下了地。可緊接而來的卻是,噩耗突然而至,小琪孕期四肢癱瘓正式被確診為頸椎神經鞘瘤。
經過前期精心準備,2月26日,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外科為小琪進行了華南首例O形臂顯微鏡下3D可視導航精準拆除術。目前,小琪四肢力量恢復,近日即可出院。

圖文無關,僅為配圖
坎坷波折的孕期 四肢癱瘓堅持生二胎來自湛江的小琪,今年28歲,已是一個2歲可愛女寶的媽媽。去年又懷上了二胎,家里都樂開了花。因為小琪在2012年和2014年有兩次大月份流產的經歷,被診斷為宮頸機能不全,最終在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產科朱寧湖主任的宮頸環扎手術下保護下,順利產下第一胎。所以,當得知小琪第二次懷孕后,全家都把小琪當寶貝養著。為了保胎,小琪也早早請了病假在家修養。
小琪懷孕15周時,為了避免意外出現,專程從老家到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產科做了宮頸環扎術。本以為這次也可以像上次那樣繼續順利生產。可意外就又出現了,小琪被診斷出了妊娠糖尿病,“一次次的測血糖、一次次打胰島素,真的很艱辛”。
懷孕22周時,小琪開始覺得手指麻木、雙下肢乏力沉重,走路也越來越少。起初,小琪和家人都覺得是懷孕后,身體負擔加重,“當時都覺得是氣血不足的緣故,就沒怎么注意”。
小琪肚子里的寶寶在慢慢長大,她的病也慢慢加重了。在春節前半個多月,懷孕31周的小琪在家散步時,突然感覺大腿發軟無力,滑了一跤。還沒一周,小琪已經感覺雙手不能拿東西,雙下肢乏力幾近無法行走。
其實,小琪一直有定期產檢,病情不斷加重,家里人也非常擔心。但是當地醫生說檢查需要進行X線、CT或MR等檢查,可能影響寶寶時,小琪一家就打起了退堂鼓。“我也害怕,但當時就想的是把寶寶生下來再說,我想要它活下來”,小琪說。
接近臨盆時,小琪的手、腳無力情況越來越重,還有她的妊娠糖尿病,當地醫院已經不敢接收她,建議她轉到大醫院去。可小琪還是擔心到醫院進行檢查會影響胎兒的成長,就一直未到醫院細查。但隨著接近臨產,小琪雙手已經不能上舉,雙下肢只能在床面輕微的平移,四肢近乎癱瘓,整個人也只能躺在床上,吃喝拉撒完全在床上靠家人照顧。

圖文無關,僅為配圖
娃生出來了,人徹底動彈不了小琪的預產期是3月17日,2月17日大年初二她感覺到腹部陣陣疼痛,由于一直存在腹部麻痹的癥狀,有一次分娩經歷的她感覺到這輕微的腹痛不適,就是宮縮。“寶寶可能要提前出生了”,出于此前對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的信任,小琪“癱”在后座讓丈夫開車把她帶到了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
此時,經產科專家評估,小琪的四肢麻痹無力,且存在胸腔和腹肌嚴重麻痹,不適合經產道分娩,只能接受剖腹產手術,于是連夜為其進行了“剖宮產”手術,病人順利分娩出了4斤多的健康女嬰。
“寶寶”出生的大好日子,可對小琪來講,壞消息一個接一個而至。小琪生產后,從脖頸以下已經完全無法動彈,四肢肌力為0,面臨高位截癱的危險,請來了神經外科醫生進行會診,初步判斷為頸椎問題。
醫院加班為小琪進行了3.0T的頸椎MR檢查。這才查明,原來小琪頸部脊髓第5-6節段,椎管內外已經長了一個3.6cm*1.9cm*3.3cm巨大的頸椎神經鞘瘤,正常的脊髓被腫瘤壓迫成一條縫隙狀,且腫瘤突破右側頸椎5-6椎間孔,在頸部大血管周圍形成一個巨大的腫塊。
面對病情,小琪瞬間懵了,“就覺得像天塌下來了,寶寶雖然順利出生了,而自已面臨長期癱瘓在床,不能照顧寶寶,甚至還需要家人來照顧自己,寶寶長大后,還有反過來照顧自己一輩子。都不知道該怎么辦了”。
華南首例O形臂顯微鏡下3D可視導航精準除瘤據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張勇主任介紹,小琪被確診為的“頸椎神經鞘瘤”,屬于神經源性腫瘤,良性居多,但此病癥手術風險極大,即使手術也可能遺留下四肢癱瘓的殘疾,且腫瘤生長方式復雜,有可能經歷多次手術也不能全切除,復發率很高。
面對切除風險極高的腫瘤,張勇團隊進行了認真研究,在術前,把小琪頸部CT與MR圖像進行了融合處理,構筑了3D仿真圖像,詳細分析腫瘤與脊髓、脊神經根、頸椎骨質,以及與椎動脈和頸部大血管的關系。經過分析,張勇決定采取從頸部后外側進路的手術方式,“這樣可以有效避開重要神經和血管,做到一次性全切腫瘤”。

導航下頸椎側塊置釘固定!
在確定手術方案后,如何對小琪頸部腫瘤進行精準的定位擺在了面前。張勇主任決定利用O形臂結合顯微鏡為小琪頸部摘瘤。首先利用O形臂將小琪頸部病灶進行掃描注冊,并與術前已經采集到的CT和MR圖像數據進行匹配。此時匹配的仿真數據,直接傳輸到手術顯微鏡下,從而實現了手術全程3D可視頻化操作。其次,為了保證手術萬無一失,在術中專門對小琪進行了脊髓電生理功能監測,為手術保駕護航,是手術中的第三只眼睛!
“這是華南第一臺在O形臂顯微鏡下3D可視導航精準神經源腫瘤摘除術,O形臂結合顯微鏡的應用讓手術病灶毫無遁形之處,極大提高了可操作性”,張勇主任說。

O形臂下的手術(攝影:高龍)
最終,經過5小時的手術,順利成功為小琪摘除腫瘤,術后的病理檢查也確診為良性。張勇主任介紹,“手術非常成功!腫瘤全切除,預期3-4周可下床行走,3個月后可以正常地照顧2個孩子,并恢復工作”。
術后2天,小琪的雙手已經可以握持物體,抵抗阻力,雙腳已經可以抬床面,胸部以下皮膚痛覺恢復。目前,在康復訓練中的小琪已經可以獨自坐立,慢慢下地行走,“真的非常感激張主任,我都不敢想,如果我都徹底癱了,我的小孩該怎么辦,我真的很愛我的小孩”。
專家提醒:
“我很感到和佩服小琪面對腫瘤和堅持的經歷,但在治療過程中確實也存在著一些誤區”,張勇主任說。小琪早在一年前就偶爾有右上肢麻痹的情況,但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此外,小琪在孕期中一直擔心檢查會影響寶寶發育,但其實孕婦在妊娠3月內,是不宜使用藥物和接收X線/CT掃描,但因病情需要可做MR檢查,MR并不會影響胎兒的發育和致胎兒畸形。“小琪還算手術及時,如果再等下去腫瘤進一步擴大,侵犯了周圍的骨頭和神經,即使手術也可能無法完全恢復”,張勇說。
同時,張勇主任提醒大家,來源脊髓脊柱的神經源性腫瘤,多為良性腫瘤,大部分表現為頸肩、胸背部疼痛,尤其是在夜間疼痛,并伴有肢體麻木、無力,小便費力、陽萎等,“如有這些癥狀,就需要盡快到神經專科就醫。特別是雙手掌肌肉萎縮變平,變成俗稱的‘猿手’,這是脊髓及神經根受累的表現,就需要盡早到醫院查明病情,做頸椎MR檢查,排查是否患有神經源性腫瘤”。
本文指導醫生:
張勇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 神經外科 主任醫師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319928.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