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母嬰>寶寶的動作說明什么(寶寶的動作都蘊含著什么信息)
發布時間:2024-01-25閱讀(12)
0-1歲的嬰兒,除了會用哭鬧來表達自己訴求外,其實還有搓眼睛、大笑、顫抖、手腳亂動、吸吮手指等動作。對于新手父母來說,寶寶的這些肢體語言都代表著什么呢?

未滿周歲的寶寶,雖然無法用語言去表達自己的需要,但是仍會努力以表情、聲音和動作,向父母表達、要求協助,只要認真觀察,就能解讀寶寶的肢體語言。例如【哭喊】是寶寶最早出現的肢體語言,它代表【不舒服】,這個是寶寶與父母雙方溝通的起點。一般來說,寶寶的哭鬧主要分為生理需要、心理反應和病理狀況。生理需要包括肚子餓了、尿片濕了、想睡覺了、感到冷了,心理反應包括撒嬌、恐懼、害怕,病理狀況包括發燒、肚子疼、皮膚痕癢等。
當寶寶感到寒冷的時候,除了動作減少,也會出現輕微的哭聲,相反如果太熱導致頭發脖子等部位出汗,其哭聲會比較響亮。當寶寶肚子餓時,嘴巴會動起來哭啼,頭會轉來轉去試圖尋找媽媽,并吸吮自己的拳頭來安慰自己。

當寶寶想睡覺時,在睡眠都會先哭鬧一會兒,會不斷地揉鼻子和眼睛,打呵欠或者對父母的逗玩顯得缺乏興致;寶寶生氣時最常見的表現方式是大吵大鬧,甚至出現蹬腿的動作;當寶寶受到驚嚇時,開始的時候身體會變得僵硬并伴有顫抖,直至被安撫后才會緩和。
當寶寶興奮的時候,他們會感到高興而大笑,嘴巴張開發出特別的聲音,此時的寶寶可能會出現很多肢體動作,例如雙腳繃直又縮回來,顯得活力十足。其實寶寶在3個月大的時候,就懂得以笑作為回應媽媽的逗弄或他們說的話。

6個月大的寶寶會偶爾豎起食指表示【1】,更喜歡指向一些東西;8個月起,寶寶了解到的詞匯變多,動作能力增強,除了伸手攀附父母,拉爸媽的衣服要求抱抱,也會用手推開他們不想親近的人,甚至會搖頭表示【不要】。
另外,人的目光其實也是一種重要的肢體語言,對成年人來說,一般的眼神接觸最多會維持1.5秒。有一項研究發現,寶寶在出生的一個月,如果沒有與自己的照顧者建立目光的接觸的話,在日后的成長當中,例如在社交發展上,會出現較多行為問題,所以對父母來說,與寶寶的目光接觸是非常重要的心靈交流。
父母需細心觀察寶寶的肢體語言豐富,父母只要細心觀察就能明白它的意思,從而給予適當的回應,來緩解寶寶因為無法用語言溝通而出現的情緒。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318721.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