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母嬰>兩歲寶寶輕微o型腿怎么矯正(綁腿能拯救寶寶的)
發布時間:2024-01-25閱讀(13)

(上游新聞記者 周晉羽)在有些老一輩的觀念里,認為剛出生的寶寶要用小被子將孩子除了腦袋以外的身體部分統統都緊緊地包住,特別是要把腿強行拉直然后用布帶捆好,并且這樣就可以預防寶寶O型腿或者是X型腿,真是這樣嗎?
18月齡內寶寶 “o”型屬于生理性彎曲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婦產科醫師張智表示,寶寶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因為宮內生長環境有限,一直保持四肢屈曲的姿勢,出生后孩子股關節為屈位外展、外旋狀使下肢呈“o”型,這是正常現象,并不影響寶寶的正常發育。
那么,孩子的腿會一直這樣嗎?張智表示,當然不是!在孩子成長的不同時期,下肢線性排列的生理演化有一定的過程:雙腿最初呈“o”型屬于生理性彎曲,常在18月齡左右改善;至2-3歲幼兒又可出現約15°的膝外翻;7-8歲后兒童下肢線性排列發育接近正常成人水平(男性膝外翻7°,女性8°)。所以,大家眼中寶寶所謂的“羅圈腿”是不必矯正的。
執意綁腿 可引發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
張智強調,如果執意給予綁腿或強迫伸髖并腿的襁褓方式,不僅會影響孩子發育、血液循環,嚴重的話,還可能引發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包括髖臼發育不良、髖關節半脫位、髖關節脫位。
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發病原因有其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內在因素是胎兒期髖關節活動度大,利于分娩,但這不利于髖關節穩定,女孩發病率較高,因為雌性激素使髖關節處于松弛狀態;外在因素則包括臀位、羊水過少、綁腿等。
懷疑孩子腿部發育有問題 應及時就醫
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具體表現為:雙下肢皮紋、臀紋不對稱;雙下肢不等長;下肢活動受限;外展外旋時髖部彈響;進入行走年齡的兒童則表現為跛行。該病治療越早,治療方法越簡單,越能獲得正常或接近正常的髖關節,不影響孩子以后的生長發育。
如何早發現呢?張智表示,孩子兒保時的體格檢查是早期診斷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重要手段,如果胎位是臀位,孩子患DDH的概率較高,出生后需多觀察,每次體檢時可提醒醫生著重檢查一下,及時發現問題。對于后天因素,需要注意的首先是不要綁腿,且包被不能包裹過嚴,強迫孩子伸髖并腿。其次,需要注意抱孩子的姿勢及背帶的正確選擇,孩子雙腿應是分開的,呈”M”型。
最后,張智強調,如果家長真的懷疑自己的孩子腿部發育有問題,請去咨詢專業醫生;如果家里老人堅決想給孩子綁腿,不要和他們爭吵,可以帶他們一起去醫生那里,聽聽醫生的解釋。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312891.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