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5閱讀(14)
《安徒生童話全集》《彼得潘》《柳林風聲》《木偶奇遇記》《長襪子皮皮》《夏洛的網》這些都是中國孩子耳熟能詳的童話,幾乎每一個孩子的童年和睡前故事里,都會或多或少伴隨這些經典,但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把這些童話帶入中國的幕后英雄就是任溶溶。
這位童心永駐的快樂“老頑童”,不僅是翻譯泰斗,同時也是創作高手——陪伴了幾代人童年的“沒頭腦”和“不高興”,便出自他的筆下。
文學評論家劉緒源曾說“任溶溶改變了中國的兒童文學”
兒童文學作家殷健靈說“百歲任老猶如一部浩瀚大書”
作家陸梅說的“任老就像移動的圖書館和燈塔”
而任溶溶自己說:“與兒童文學結緣是我一生的幸運”。數十年來他不斷地把世界兒童文學經典帶到中國讀者手中,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中國孩子的精神成長。

誤打誤撞遇上兒童文學
任溶溶的本名是任根鎏,1923年5月19日出生于上海。可能具有童心的大人在兒時都很頑皮,任溶溶從小就不太喜歡被約束和管教。4歲時他被抱去上私塾,“開學”后向孔夫子和老師叩禮后就逃學回了家,這讓父母覺得好氣又好笑。
任溶溶說自己度過了一段非常“散漫”的童年生活。他讀了大量的雜書,尤其喜歡“人物打來打去”的舊式武俠小說、滑稽搞笑的《濟公傳》,以及張天翼的《奇怪的地方》。意大利童話《木偶奇遇記》是任溶溶最喜歡的書。


5歲時任溶溶去到了母親的故鄉廣州念私塾小學,小學畢業那年,抗戰爆發,任溶溶回到了上海,在英國人開的中學里讀書。學校除了國文、中國地理等課程,其他都是英語授課,這為他長大后成為翻譯家打下了扎實的基本功。
但也是這一時期,他深切感受到了戰爭的可怖。直到解放前,上海有著無數個悲慘的“賣火柴的小女孩”,路遇死尸簡直是家常便飯。“冬天的時候,善堂就早早出來收尸了。在虹口等地,垃圾箱旁邊扔掉的棄嬰,真的是隨處可見。”目睹世間疾苦,慢慢長大的任溶溶不再讀童話了,他一心向往著革命。
1940年10月,任溶溶讀到初三,受當時參軍的風氣影響,他就偷偷地跑到蘇北參加了新四軍,因為出發那天是10月17日,為了防止家里人找到他,任溶溶就索性依照這個日期改了個名字叫“史以奇”,后來擔任國家出版局局長地王益說:“姓別改啦,就叫任以奇吧。”從此以后,這個名字就取代了本名。

參軍不到一年,任溶溶就因為生病被勸退回到上海。在這位有抱負有理想的青年心中,從未想過自己有天會踏入兒童文學領域。1941年,他看了左拉的小說《屠槌》后很感動,將其改編成劇本,在這個講述工人因為到處碰壁最后變成酒鬼的故事里,他非常得意地用上了父親常說的一句話:“富貴心頭涌,貧窮懶惰眠。”。他的一個朋友看了劇本之后想在圣約翰大學排演這出劇,于是把劇本帶回了家,沒想到家里著了火,劇本就這樣“葬身火海”,而任溶溶也因為這次的“不湊巧”從此跟成人文學斷了緣分。

1946年,任溶溶翻譯了第一篇外國兒童文學小說,是英文版《國際文學》上的土耳其小說《粘土做成的炸肉片》。他后來“自我批評”,因為缺乏經驗,把這題目譯得太直,其實可以譯作《爛泥做的炸肉排》。但不管怎樣,他碰巧翻譯了這么一篇兒童文學作品,也就從此與兒童文學就結下了不解之緣。一年后,有位任職于《兒童文學》雜志的大學同學請任溶溶幫忙翻譯童書,他就樂呵呵地答應下來,還跑到外文書店里找資料。這是他第一次看到這么多裝幀精美,內容天馬行空的兒童文學,尤其是迪士尼的一系列書更是讓他愛不釋手,于是他親自掏腰包,買了很多書回來翻譯,從此就一頭扎了進去。

1947年,他正式以“任溶溶”為筆名,陸續在上海兒童書局出版的《兒童故事》雜志上發表譯作。這一年他翻譯的《小鹿斑比》《小飛象》等迪士尼童話故事,讓中國的少年兒童也有了甜蜜的“睡前故事”。
半小時創作《沒頭腦和不高興》
20世紀50年代,任溶溶正式成為了一名出版社的編輯,在從事翻譯工作之余,還經常去少年宮給小朋友們講故事。本來他講的都是翻譯過來的外國兒童故事,但講著講著,他就似有所悟,抓住了孩子們的特征和喜好,在自己的腦子里也開始形成了一些兒童故事。
抗戰勝利之后一切百廢待興,兒童文學領域也是如此,當時的作者幾乎只專注于成人文學,各大兒童出版社都求賢若渴。1956年1月,《少年文藝》的編輯向任溶溶約稿,希望他能為中國的孩子創作一部作品。任溶溶也樂呵呵地答應下來,截稿日的當天,在給少年宮的孩子們講完故事后,他文思泉涌,來到上海南京西路上著名的“文藝俱樂部” ——咖啡館里奮筆疾書,短短的半個小時就寫了5000多字,完成了《沒頭腦和不高興》,成為兒童文學經典的一段佳話。

在這篇童話里,任溶溶塑造了兩個特征鮮明的小孩,一個叫“沒頭腦”,任老說這個原型源自于自己,因為生活里他常常糊里糊涂的;一個叫“不高興”,這個不高興也有原型就是任老的孩子,每次他叫孩子做點事,孩子就會說不高興!不高興!
“沒頭腦”做起事來丟三落四,總要出些差錯。“不高興”總是別別扭扭,你要他往東,他偏要往西。別人勸兩個孩子改掉壞脾氣他們都不以為然,為了幫他們改正缺點,一名仙人把他們都變成了大人。


“沒頭腦”當了工程師,“不高興”做了演員。“沒頭腦”設計了一座999層高的少年宮大樓,樓造好后,才想起沒設計電梯,結果孩子們為了在這個大樓上看戲,要帶著鋪蓋、干糧爬一個月的樓梯,這不但害了別人,也害了設計師自己,因為“沒頭腦”自己也參加了少年宮開幕式。

“不高興”在開幕式這天演“武松打虎”,他扮演老虎,戲演到緊要關頭,他的老脾氣又來了,本來老虎應該被武松打死,可是他偏不高興死,反而把武松打得東逃西躲,二人一直打到臺下。臺下的“沒頭腦”正看得納悶,“不高興”卻打到了他的身上,于是“沒頭腦”在前邊跑,“不高興”在后邊追,兩個人從樓上滾到樓下,跌得腰酸背疼。通過這次教訓,兩個人終于痛下決心,改正自己的缺點。

1962年,這部作品由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改編成了動畫短片,一經播放即引起了轟動。這之后的數十年時間里,它都是不少人心心念念的童年經典,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兒童在這兩個人物形象上找到了共鳴,其中的趣味和道理也從故事躍遷到了無數孩子的生活中。
不管幾歲,童心萬歲
浙江師范大學兒童文學中心的教授常立曾說,從事兒童文學的人心態都很年輕,因為他們都有一顆不老的童心。現在看來確實如此,即使已經到了100歲,任溶溶先生的童心事跡仍舊被人們津津樂道。
有人問任溶溶:您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從事兒童文學翻譯的?他回答:“只要曉得我女兒的年紀就好了。”
1947年,任老的大女兒出生,他為她取名“任溶溶”。初為人父,任老滿心歡喜,他也很喜歡“任溶溶”這個名字,于是就用它當作了筆名,從此以任家就有了兩個“任溶溶”,這也讓他麻煩不斷。有人登門拜訪,家人不得不問得更清楚:你是找老任溶溶還是小任溶溶?很多小讀者給任溶溶寫信,信封上常常寫的是:“任溶溶阿姨”、“任溶溶姐姐”,令任溶溶哭笑不得。他教兒子下棋,兒子學會了很快就能下贏了,他就讓孩子另請高明,好讓自己始終保持“不敗”;他住在一間已經住了五、六十年的老洋房里,有一次聽說這片房子可能要被拆遷,八十歲的任老就跑到發小家里大哭一場,而實際上,他常年工作生活的那個房間并不舒適,甚至連窗戶也沒有。

有了童心的加持,任老始終保持了樂觀的心態。“文革”期間,他被分配到養豬場養豬,他沒有抱怨這里的環境不好,也沒抱怨工作的辛苦,更沒抱怨時運不濟,因為太喜歡長著長鼻子的匹諾曹,他偷偷學了意大利語,剁草堆下、養豬場旁,他滿心期待自己能有一天翻譯《木偶奇遇記》。改革開放后,任老也終于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他的譯本成為了《木偶奇遇記》流傳最廣的中文版本。
魯迅曾將好的翻譯家比喻為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斯那樣的“盜火者”,對于中國的兒童文學來說,任溶溶正是這樣一位盜火者。1942年,任溶溶發表了第一部翻譯作品——烏克蘭作家臺斯尼亞克的《穿過狄士郡的軍隊》,時至今日,已八十載。從翻譯第一篇作品開始,任溶溶手中的筆就從未停歇過。他通曉多國語言文字,翻譯了大量英語、俄語、日語及意大利語等多語種的兒童文學作品。2004年,在安徒生誕辰200周年之際,由任溶溶翻譯的最新版本的《安徒生童話全集》出版,并獲得丹麥官方授權。這套《安徒生童話全集》字數近百萬,難以想象一個年屆耄耋的老人是怎樣完成如此巨大的工作量。


不管是翻譯還是創作,任溶溶先生始終堅持兒童本位,他只希望出自他筆下的作品能讓孩子由衷地開心。這位世紀老人,總是樂呵呵地像個頑童一樣,他喜歡與孩子們圍成一團,給他們讀童話、讀詩,也許正因為這樣他才能與孩子形成天然的親近和默契。
有人說,人生是繞了一個大圈,到了老年又變得和孩子一樣,但任溶溶并不這么認為:“我不贊成‘返老還童’這種說法,因為我跟小朋友從來沒有離開過。”

任溶溶先生于2022年9月22日永遠離開了我們,享年一百歲。很多網友自發地開始悼念,回憶他人生種種。你的青春回憶里,有沒有任老的作品呢?
致敬任溶溶先生,一路走好,我們永遠懷念您。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