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母嬰>怎么用愛去感化抑郁的孩子(探索內在真實的自己)
發(fā)布時間:2024-01-25閱讀(15)

新一季奇葩開播了,每一季《奇葩說》播出的時候,總會有很多話題引發(fā)熱議。
靈魂段子手傅首爾,在這個舞臺頻頻爆發(fā)金句,引發(fā)一陣陣爆裂般的掌聲,在這個舞臺上成為最受歡迎選手之一。
但是,看似剛強,無所不能的她,每次說到自己的家庭和成長經歷時,總是會哽咽不能言。
她說:“正因為我經歷過這些,我知道它有多苦,所以我不愿意讓我的孩子再去經歷這些。”

在舞臺上閃閃發(fā)光的、充滿了自信、堅強樂觀的人,為什么在說到家庭、成長經歷時,都會展現(xiàn)出自己脆弱的一面呢?
答案就在施琪嘉的《療愈你的內在小孩》一書里,他說;“一個人一生受的種種困擾大多源于幼年的創(chuàng)傷留下的陰影—他總是一個帶著一個有創(chuàng)傷的內在小孩生活?!?/strong>
作者施琪嘉教授是中國首批國家注冊心理督導師,也是圈內公認的大師級心理咨詢師。
在書中,施教授在研究創(chuàng)傷心理2多年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心理治療經驗,專門針對內在小孩的5大需求、5種情緒、5個價值信念,提出了系統(tǒng)的解決方案,讓讀者學會回應內在小孩需求,釋放被壓抑的情緒,重塑被摧毀的價值信念,補足內在缺失,發(fā)現(xiàn)獨特資源,重新整合自己,活出強大、自信、內在安穩(wěn)的自己。
01內在小孩,Ta是誰?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
為什么?
因為他們的內在小孩在委屈、在哭泣。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內心中都有一個孩子,這個內在小孩不會隨著我們的年齡增長而消失,他一直躲在我們內心的角落里,在不經意的時刻,影響著我們。
許多人或許都有過這樣的感受或經歷:莫名地覺得抑郁、憂傷,甚至崩潰,無法控制自己的脾氣;感情中患得患失,缺乏安全感,心口不一;工作中缺乏自信,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習慣性拖延;人際交往中習慣討好別人,不敢拒絕;內心敏感脆弱,過于在意他人的感受和評價……

其實,這些表現(xiàn)都是內在小孩在“作祟”,他正在向你呼求,渴求你的關注和愛護。
施教授在書中說道;從孩子啼哭的第一聲開始,就逐漸形成對外界的印象,但這種印象的形成與現(xiàn)實世界的是不一致的,由此內在小孩的想法也與現(xiàn)實中的人和事不太一樣。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個時候的孩子還不能適應這個新世界!父母在這時給予應當其分的愛、必不可少的愛!
這樣他才不會對這個新世界有恐慌與不適應,他會滿足地生活在他的內在世界里,一點一點積蓄面對現(xiàn)實世界的能量,逐漸對周圍的環(huán)境和人產生安全感和信任感,最早期的內在小孩就成型了。
一個孩子內在的好和壞取決于他的感受。

3個月左右的孩子,就會用微笑來回應外界了,特別是對已漸漸有印象的媽媽,開始微笑了!
這時,嬰兒的內在小孩又在成長了!他需要和家人建立關系了,特別是對母親感興趣,一睜開眼,看到熟識的母親在,他知曉“我微笑是因為喜歡你”的意義,他能感知到自己被人愛的體驗。
微笑的價值,簡單地說,就是母親愛他,他是感知到的,被歡迎、被喜歡、被愛,也就自然而然地表露出自己的一種滿意,一種滿足,一種安全感。從而生出愛的能力,把自己的微笑送給愛他的人。這樣的孩子,愛的能力是飽滿的,長大后也具備愛已愛他人的能力。

但很多時候,父母并不懂得真正呵護內在孩子,總是讓Ta感到恐懼,無助。
他說;如果父母沒有滿足孩子這些感受需求,總是用成人標準要求孩子,孩子就無法感受到現(xiàn)實對他的友好,因而會在內心形成一個消極小孩子,經常哭鬧,既渴望父母的關愛,又變現(xiàn)抗拒的矛盾現(xiàn)象。
一旦這樣消極的小孩漸漸成長,往往就會形成各種負面情緒,易怒沖動等等不可控的情緒。
02缺愛的孩子容易受傷施教授在書中說;在任何階段沒有滿足內在小孩的需求,內在小孩都可能受傷。
他在書中詳細介紹了內在小孩的5大需求:愛、陪伴、夸獎、玩耍和道歉。

去年夏天一部《隱秘的角落》以懸疑手法展開敘述,短短12集,集集精湛,處處是線索,在豆瓣被譽為國產懸疑劇高光之作。
但這部劇的內核卻是三個缺失愛、渴望愛的孩子帶著身上原生家庭深深的烙印,在尋求愛的旅途中發(fā)生的人生變故。
尤其是主角朱朝陽,父母離異后,父親再婚,對他的愛敷衍又忽視,異母妹妹對他百般刁難,激起了他極具攻擊性的嫉妒,一念之差造成了不可挽回的錯誤。
施教授在書中說道;缺愛的孩子有兩種表現(xiàn)的形式,一是貪婪,二是病理性的嫉妒。
這種表現(xiàn)就是,“我要是得不到,我也絕對不讓你得到,我是絕對不讓你好受。”
李玫瑾教授曾說;心理發(fā)展是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在孩子上學之前,有些問題一定要做到;一是從小撫養(yǎng)達成情感互動,二是父母不能過分地寵溺,三是父母一定要陪伴孩子身邊。

《小歡喜》里宋倩雖然一直陪在女兒身邊,實際上卻從未與她真正情感互動,漠視女兒的需求,不讓她有玩耍時間,忽略她內心的孤獨,也很少夸獎。
一開口就是“都考第二了有什么值得高興的”,不是真的看不到孩子的優(yōu)點,而是生怕孩子被嬌慣,因而故意扮演揮著皮鞭的教官角色。這讓學霸喬英子缺乏玩耍,內心接受了大量負能量的暗示:我還不夠好,爸媽嫌棄我,我一無是處……
施教授在書中說道;有足夠夸獎的孩子就有高度共情能力,每個孩子天生都有一定的創(chuàng)造力,都喜歡玩,都喜歡跟父母玩。一個不被允許玩耍的孩子,他內心的心理空間可能沒有更多的妥協(xié)能力,抗挫折的能力和反思的能力,也就喪失了復雜情感。
做錯事,說對不起,是小孩從小接受的教育,但父母犯錯了,卻總是礙于家長的身份,不肯屈尊道歉。

施教授在書中提醒;道歉會讓孩子感受到被公正對待、被尊重,有助于孩子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在任何時候,父母的道歉都不遲。
世界上從來沒有天生十惡不赦的壞人,多的都是從小缺愛,內心深受重創(chuàng)的孩子。
如果父母給予孩子完整的愛,就會欣喜地發(fā)現(xiàn)孩子明亮的眼神和燦爛的笑容,那個內在小孩也會與真實的孩子一起快樂的成長。
03以愛療愈受傷的Ta
“如果你的生命所擁有的天賦、資源、精神能量、自信是一個寶庫,那么你的內在小孩就是這個寶庫的看門人。如果他鬧脾氣不肯放行,你就無法調用這些資源和能量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笔┙淌诘倪@段話形象地說明了內在小孩對我們人生的巨大影響。
號稱集結各類網文狗血梗之大成的臺偶狗血之最—《放羊的星星》,然而這并不是單純的霸總和灰姑娘的俗套故事,而是一段雙向奔赴,相互付出,彼此成全的救贖式療愈過程。
男主角仲天騏幼時親眼看著母親跳樓自殺,成長過程不被父親認同。成年后,哥哥車禍喪生的哀痛也像一道枷鎖深深地禁錮著他的人生。
種種遺憾疊加,仲天騏成了一個殘缺不全的人,面對很多事,都有一種深深的無奈感和無力感。
女主夏之星,同樣也是殘缺的,父母車禍身亡,生日變忌日,這讓她在極度缺愛中也變得極不自信。
在書中,施教授也給了療愈受傷“孩子”的建議;一是釋放自我;了解自己的身體,明白身體隱藏的含義;培養(yǎng)對某一學科或某一領域的興趣。

在這部劇里,兩名主角是幸運的,他們成了彼此殘缺的那一半邊。
2011年央視春晚有一首名為《愛我你就抱抱我》,里面的歌詞很簡單;愛我你就抱抱我,愛我你就親親我……
這首歌不僅唱出了孩子對父母的需求,也唱出了成年人內心渴望的心聲,在匱乏愛滋養(yǎng)的心田里,他們也需要看得見摸得著,雖最廉價也是最珍貴的獎勵。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