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母嬰>2周8個月寶寶不說話(3歲8個月寶寶不說話)
發布時間:2024-01-25閱讀(10)
寶寶3歲8個月,剛剛被確診為選擇性緘默癥,聽到這個詞,我們全家一臉問號,懵圈狀態,這是啥?緘默字面意思我懂,可你加個“癥”就怪嚇人的!
沒錯,我的寶寶確實有些不一樣,送幼兒園的時候,我就覺得不對,呆呆地站在那里完全不動,老師怎么安撫都不管用,不跟老師互動,也不看其他小朋友,什么游戲都不參加。最初我以為是孩子第一次接觸陌生環境不適應,可是連著10多天都是如此就顯得很反常。
咨詢過一些人,也做了評估,分析原因,說可能是語言環境、親子互動啥的做得不夠,可我覺得問題并不是這樣簡單。

語言環境少?
我們家里成員比較多,爺爺奶奶都在身邊,寶寶剛出生,全家都圍著轉,專家說的語言環境刺激啥的,根本不存在的,整體的家庭環境比較溫馨。
親子互動少?
寶寶會爬的時候,就帶著到處玩,家里各種玩具都有,周末休息時,都會帶寶寶游戲,雖然寶寶從小就話少,慢熱,但并沒有發現語言發育異常啊。
天生性格差?
平時玩游戲互動啥的,主動參與的少,在家里玩,還是玩兒得很歡樂。但是出了家門,孩子就顯得害羞,內向,內斂,慢熱,和別的小朋友玩不到一塊去,反差較大。我認為可能是寶寶天生性格的原因吧。

很多人都覺得不可思議,“在家如常人,在外啞無聲”,更多時候,大家都把它看做是一種兒童期的社交情緒障礙,在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里,將它歸類為兒童焦慮癥。
大概有1%的孩子在幼兒期可能會出現這種類似的社交障礙。且女孩多于男孩,這就給人一種假象,認為是女孩天生的羞澀、膽小、內斂等性格所致。
其實這些孩子的語言發展完全沒有問題,完全具備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只是在不同場合和環境反差巨大。比如有的孩子在家健談,在學校數年都不說話。這一點又與高功能自閉癥或阿斯伯格癥孩子相似,也會造成一定幾率的誤診。

幼兒選擇性緘默癥,通常指幼兒沒有聽說與發音器官障礙,在一定場合下言談正常(如在家),但面臨特定的社會情境時(如在學校)持續性不語的復雜行為特質,也稱為“故意性不語”。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將五個臨床特征作為診斷依據:
(1)需要言語交流的場合不講話,在另外一些環境中言語交流正常;
(2)持續時間超過一個月;
(3)非言語障礙,沒有因為說外語(或不同方言)引起語言問題;
(4)妨害患者在教育與工作上的成就,或有礙社會溝通;
(5)沒有患諸如自閉癥、精神分裂癥、智力發育遲緩或其他發育障礙等生理或心理疾病。

1、積極面對,尋求專業的評估和心理干預。
這些孩子個體差異較大,不是每個孩子都有“自愈”的可能,相反,如果不及早干預,他們會因為年齡增長遇到更多心理問題。實際案例也表明,未經積極幫助的孩子,情況反而更差,甚至在青春期發展為不同程度的“抑郁癥”。
2、保護、逃避都不是辦法
有些家長強迫孩子說話,強迫孩子對陌生人打招呼,期待用這種方法疏導心理,但結果只會讓孩子更加焦慮,有的家長溺愛孩子,期待孩子大一點后能夠通過認知改變,更有的家長嘗試給孩子換個幼兒園、小學,希望通過這種方法解決問題。其實這些都并未解決緘默癥的核心問題。
3、改變社交環境,創造游戲機會
西方一些研究認為,用沙盤游戲,設計不同的社交角色和環節,是可以緩解焦慮情緒的,甚至可以提高孩子的社交技能,另外,父母應多帶孩子出游,邀請孩子朋友聚會,鼓勵孩子與同伴共同參與集體活動,這些都對改善情緒和壓力有著積極作用。

選擇性緘默癥不是父母的錯,更不是孩子的錯,面對“緘默”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和心理特點,積極樂觀地對待,即不過度保護,也不過度給予壓力,在生活中慢慢引導,一定會守得云開見月明。
了解更多語言問題,請戳→ 陽光語言矯正
「兒童語言發育遲緩」寶寶語言發育不會自愈,家長該如何做?
語言矯正師的視角看,語言發育遲緩的寶寶的玩具應該這樣選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307759.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