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職場>一口氣苗疆蠱事(如何給領導下蠱)
發布時間:2024-01-19閱讀(17)
咱們無論看武俠小說,還是影視游戲,西南地區的“苗疆”,總盛產心狠手辣、善用毒蠱的“妖女”。


電視劇《羋月傳》中下蠱的巫女和蠱蟲
每次看到這種場景,我都十分好奇:以前苗疆真的有人會蠱術啊?怎么下?現在還能有嗎?能給領導下蠱讓他給我漲工資嗎?

看看那些下蠱的場面,刺激啊!

這蠱不錯
圖片來源:《云南蟲谷》
苗疆本來不養蠱
咱們先來說說“苗疆”是哪里。今天小說游戲中的“苗疆”,往往在我國西南地區的青山綠水間,有吊腳竹樓、蘆笙歌舞,人們穿戴繁復的銀飾,衣物上刺繡精美……

“苗”在古代是對西南少數民族的泛稱,古時所謂“苗疆”亦是泛指這些“苗民”聚居之地。而現代文藝作品中的“苗疆”,則大量借鑒了今天苗族的風土人情,如苗寨、銀飾、蘆笙歌舞等。圖片來源:經濟日報
它又往往是“五毒教”的地盤,以馴養毒物、煉制毒蠱而聞名,因而在秀麗之外,又被貼上神秘莫測、陰邪毒辣等標簽。

“五毒”的經典版本即蛇、蝎、蜈蚣、蟾蜍、壁虎,中國傳統上認為它們皆有劇毒(其實壁虎是無辜躺槍),現代文藝創作中的“五毒教”則將它們奉為圖騰,自稱“五仙教”。
文藝創作里的苗疆風情,大都能在苗族等西南少數民族身上找到對應。可要是問苗族人:
“你們養蠱嗎?”
他們大多數會給你一個白眼。

苗族古時的確崇尚巫醫、信奉鬼神,“蠱”卻并非他們的發明。
“蠱”字本意是害人的毒蟲——僅僅有毒,還不能算蠱,被用來害人才算。關于它的記載,總伴著離奇可怖的癥狀,比如宋代《夷堅志》中,記錄蛇蠱、金蠶蠱、蜈蚣蠱、蝦蟆蠱,便說中蠱之人死后,即使焚化尸體,心、肺也燒不掉,表面像蜂巢一樣布滿孔洞。

電視劇《羋月傳》中,羋月中蠱,痛不欲生。
蠱和下蠱之術,其實早在秦漢時,就頻繁出現在中原地區的正史中。根據《周禮》,先秦專設官職“庶氏”,用祭祀儀式或草藥為人除蠱。東漢則立法:膽敢用蠱害人,或教唆別人這么干的,都要在鬧市死刑示眾。
唐代以后,蠱的傳說,便逐漸呼應了中原文明對南方地區的開發順序:隨著長江以南地區的廣泛開發,蠱的記載開始南移。到明清時,東南、華南地區已頗繁榮,蠱的記載便轉移到更偏僻的西南,并逐漸和少數民族關聯起來——所以,苗疆與毒蠱的“綁定”,其實并沒有多長的歷史。



姜科植物蘘荷(又稱陽荷),花、果都很奇特,葉芽可食。在古代,它被認為是能解蠱毒的“嘉草”。東晉《搜神記》曾記載,有人中蠱后,家人將蘘荷放在他的席子下面,這位忽然大笑說道:“蠱我者,張小小也!”蠱毒就解了。圖片來源:powo.science.kew.org
西南山深林密,氣候潮濕,被彼時的中原人士視為“瘴癘(lì)之地”。一些當地人熟知的蛇蟲,在外人眼中卻陌生而危險,難免產生恐懼與聯想。其實苗疆人民并不崇尚害人之術,在苗族民間故事里,會放蠱的角色同樣被唾棄,真正的“大魔法師”則根本不屑此類技能。

苗疆女杰有神通
無論是武俠《笑傲江湖》中的藍鳳凰,還是網游《劍俠情緣》中的曲云,文藝創作里這些苗疆女子,都免不了被中原正道斥為“妖女”。

《笑傲江湖》里的藍鳳凰,美也是真的美
但在苗疆“自己人”眼里,她們都是愛憎分明、深受崇拜的領袖人物。巧的是,苗疆傳說中的女英雄,也是這般待遇。
在黔東南清水江流域,流傳著巫女“務茂席(又作務冒席、務么細、魯卯姬)”的故事。茂席是她的名字,“務”則是黔東南苗語中對祖母的稱呼,也可視為對女性的尊稱。
務茂席本是農家女,蒙神仙傳授了高強的法術。她的法寶是一把普普通通的紅傘,曬谷子時,麻雀來偷吃,她隨手將傘撐開再一收,就將麻雀統統裝在傘內。

麻雀:不敢了不敢了
她做飯時發現沒了鹽,便撐起傘飛到空中,轉瞬就到了百里外的城市,買完鹽轉回家中,鍋里的飯還沒熟。
若只是用法術解決家長里短,務茂席也不會成為傳奇。彼時苗族百姓不堪清朝官吏欺凌,揭竿起義。消息傳來,務茂席便對丈夫說:“我要去打官家了。”丈夫驚訝:“你沒有馬、沒有刀,怎么打仗?”務茂席將傘一舉:“這不是刀嗎?”傘變成一把寶刀;再一指門前青石:“這不是馬嗎?”青石變成一匹駿馬。她跳上馬背,奔赴戰場。

傳說中務茂席的法寶是一柄紅傘,在貴州、湖南的苗族支系傳統中,傘是姑娘出嫁時的必備道具,有辟邪的重要意義。圖片來源:石海新聞網
借助神傘之力和“撒豆成兵”的法術,務茂席沖鋒陷陣,帶領起義軍攻城拔寨。她還能用法術改變外貌去打探情報,有時是少女,有時是老嫗,令敵人迷惑不已。然而,由于叛徒出賣,起義軍最終潰敗,務茂席神傘被毀,寡不敵眾而犧牲。傳說她的頭顱被砍下,落地仍不瞑目,開口說:“要我閉眼,除非將我燒成灰。”她的骨灰被撒在清水江岸,此后江邊年年鮮花盛開。
在近代之前,苗族都沒有自己的文字,刺繡圖案正如一部無字史書,記載著本民族的神話傳說和英雄豪杰。務茂席的形象,被苗族女子繡在衣裙上代代相傳。刺繡中,她總是身穿苗族傳統百褶裙、梳著發髻,騎馬或雙頭龍、天雞等神獸,手持寶傘、大刀、弓箭、令旗,背上還像普通農家女一樣背著孩子。

苗繡中的務茂席形象
甲之仙姑,乙之妖女
歷史上,清代自雍正朝起,便在西南地區實施“改土歸流”,廢除土司自治。然而粗暴的推行手段,激起了苗疆各民族的反抗,從乾隆朝直至清末,苗疆一直不太平。
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苗族人張秀眉以跳蘆笙舞為暗號,在貴州起兵,千里苗疆處處響應。張秀眉起義持續18年,是清代苗疆起義里時間最長、影響最廣的一次。傳說中,務茂席正是張秀眉的得力助手,刺繡中兩人經常“同框”。

貴州臺江的張秀眉雕像
圖片來源網絡
苗疆其他少數民族也有傳奇女杰。嘉慶二年(1797年),貴州布依族女子王囊仙組織起義,聲勢浩大,直攻昆明,后被鎮壓。王囊仙被押到北京處死,義軍武器被鑄成鐵柱,立在貴陽甲秀樓前。相傳這位王囊仙本名王阿崇,擅長醫道,“囊仙”在布依語中是“仙姑”之意,顯然她也被本民族奉為英雄與神明。

貴州安龍的王囊仙銅像
圖片來源網絡
在清朝統治者眼里,這樣的人物則是負面典型。苗疆與巫蠱之術掛鉤,其實正是清代官方有意“抹黑”的結果——在地方記載中,將難以鎮壓的起義宣揚為“妖術作祟”,將一個個務茂席、王囊仙變成邪惡人物。
清末湘西《永綏廳志》里,就留下了苗族“蠱婦”的記載:“目如朱砂,肚腹臂背均有紅綠青黃紋路”“害人百日必死”,這幾乎是后來所有“苗疆妖女”故事的源頭。

清末、民國的傳奇小說,紛紛著筆苗疆這塊沃土,將其描繪成離奇法術的匯總之地,幾經發散,最終形成了今天我們對“苗疆巫蠱”根深蒂固的印象。
撰文 | 瑤華
部分圖片 | 圖蟲創意
微信編輯 | 阿什么爽
本文原載于《博物》雜志2022年3月刊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30649.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