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母嬰>美國治療熊孩子(他用1美元換來嬰兒做的實驗)
發布時間:2024-01-25閱讀(11)
父母的哪些歪理讓你深信不疑,甚至成了你的童年陰影?
拿我自己來說,我小時候一不聽話,我媽就會說,“再不聽話讓警察給你抓走”,到現在我看到警察說話都哆嗦;還有小時候看大人吃雞爪,我也想吃,我爸就會說,“小孩吃雞爪寫不好字”,以至于后來寫字難看,我都懷疑是因為自己偷吃了。
更奇怪的是,這套通過制造恐懼來教育孩子的手段,就像是所有父母坐一塊商量過,人皆用之且屢試不爽。這是為什么呢,它或許跟一個極具爭議的心理學實驗有關。

1920年,當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教授約翰·華生,找了一個名叫艾伯特的9個月大的嬰兒當作實驗對象。按理說這種事,當父母的肯定不同意,但誰能想到,小艾伯特的母親因為每天一美元報酬,就答應了下來。不過我覺得,如果這位母親事先知道華生的實驗過程有多殘忍,她一定不會同意這個交易。
華生和他的助理羅莎莉·雷納,這個雷納可以圈一下,后面有驚喜。他們先是拿給小艾伯特一些東西,比如小白鼠、兔子、面具等等,目的是測試小艾伯特是否會對它們產生恐懼感,結果顯示小艾伯特并不害怕。

到了11個月的時候,實驗正式開始,華生再次把小白鼠放到小艾伯特面前,跟之前一樣,小艾伯特還是會去觸摸小白鼠。但正當他伸手的時候,華生在旁邊敲響了一根4英尺長的鐵棒。咱們都知道,嬰幼兒對巨大的噪音都會產生恐懼,這種突如其來的巨響讓小艾伯特先是驚恐然后嚎啕大哭。
但華生并不在意,他把這個過程重復了7次,然后不再敲鐵棒,只是把小白鼠放到小艾伯特面前,大家應該能猜到,小艾伯特對小白鼠產生了極度恐懼,他一邊哭一邊往別的地方爬。

到這里,恐懼能夠通過條件作用習得的結論已經成立了,但華生的實驗并沒有結束。他又找來了小白兔、小狗、白色皮毛大衣、棉花,甚至圣誕老人面具多次測試,結果小艾伯特對這些東西都感到害怕。31天后再次測試,結果依然如此。
實驗結束后,華生本該消除這種條件反射,但在完成最后一個實驗后,小艾伯特離開了醫院,矯正實驗沒能進行,也就是說這種恐懼情緒可能會伴隨小艾伯特一生。咱們可以想一下,如果在一個圣誕節的晚上,家人假扮圣誕老人送給他一只兔子,那得是多么恐怖的噩夢。
憑借著這個違反倫理準則的實驗,華生名聲大噪,他還在實驗中抽空出軌了前面提到的女助理雷納。雖然被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開除,但之后進入廣告界的他,還是賺的盆滿缽滿。
反觀小艾伯特,根據《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記錄,年僅6歲就死于腦積水。這跟實驗有沒有關系不得而知,同樣,小艾伯特在短短的有生之年是否克服了恐懼,我們也永遠都無法得知了。

其實這個實驗,更像是華生用來驗證自己理論的證據,早在1913年他就提到,“給我一打嬰兒,我能把他們訓練成任何類型的人物。”他認為,孩子可以像機器一樣被塑造,不用考慮內在因素,惡劣的環境反而讓他們更獨立。簡單說就是,孩子不聽話,多半是慣的,打一頓就好了,一頓不行就兩頓。
這套清奇的理論,瞬間成了美國千萬父母的福音,甚至很長一段時間全世界都深受其影響,大家似乎找到了整治熊孩子的萬能方法。比如我小時候一看到我爸拿掃帚、皮帶、鞋子,我就知道自己要挨打了,還有什么“夜里外面有老貓,會吃小孩”、“吃瓜不吐籽,會從肚子里長出來”、“用手指月亮,耳朵會被割掉”...每個都是童年陰影。
但這套行為主義的方法真的能讓孩子們更聽話、堅強和獨立嗎?
1959年,“哈洛恒河猴”實驗就推翻了華生的理論,心理學家亨利·哈洛找了一些恒河猴做實驗,來研究孩子與母親之間的親密關系。你看,這個實驗對象就相對人道一些。

哈洛讓剛出生的小猴子跟它們的母親分開,咦,好像人道得也不多。他給A組猴安排了絨布做的母猴,柔弱舒適,給B組安排了用鐵絲做的母猴,用哈洛的話說是無法提供“接觸安慰”。雖然空間是相通的,但A組猴由絨布猴喂奶,B組猴由鐵絲猴喂奶。結果,所有的幼猴都更愿意跟絨布猴呆在一起。之后即便只有鐵絲猴能夠喂奶,它們也只有在饑餓的時候才迫不得已離開絨布猴,吃飽之后又立刻回到絨布猴那里。而且長期被鐵絲猴喂養的B組猴容易消化不良和腹瀉,也就是雖然有個鐵絲猴媽媽,B組猴還是會產生心理上的緊張。
另外哈洛也采用了類似小艾伯特實驗的方法,用聲音嚇唬幼猴,產生恐懼后它們很快跑向絨布猴。在陌生的環境里,也只有絨布猴在場的時候,它們才敢去探索新的東西。如果絨布猴不在場,它們會充滿恐懼,縮成一團。

哈洛實驗證明了一個觀點,母親的親密接觸對孩子的依戀關系非常重要,甚至比提供喂養能力更重要。這就是為什么當父母在場的時候,孩子在新環境里才更有安全感,才更愿意去探索新事物;為什么缺乏父母陪伴的留守兒童,更容易產生孤僻、自卑等心理障礙。因為父母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陪伴和關愛是任何東西都取代不了的。
這跟行為主義的觀點恰好相反,因為行為主義認為人的所有行為都與行為產生的情境及后果有關,母親喂養孩子所以孩子需要母親,有奶便是娘。但事實并非如此,對于兩三歲的孩子來說,即便父母多么嚴厲,甚至毆打他們,他們還是會哭著張開雙臂,想要得到父母的擁抱和安慰。行為主義錯在把親密關系看成是簡單的程序化環境,拋開了重要的感情因素。
哈洛的實驗一出,美國的父母才意識到華生的理論簡直就是病民蠱國,美國整整一代的兒童都被這個科學怪人毀掉了,華生也變成了“美國媽媽最討厭的人”之一。
根據行為主義教育理論,孩子犯錯打一頓,他就不敢再犯錯了;孩子哭了不去管,下次他就不會用哭來表達訴求。表面上孩子聽話、父母省心,但長期來看,這些孩子長大后大多缺乏安全感,還有人出現人格障礙甚至精神分裂。

華生自己的孩子,是否如他所愿成為精英呢?結果出人意料,在嚴厲、高壓的教育下,他的大兒子患上了嚴重的抑郁癥,雖然嘗試通過學習心理學來自救,但仍然無法擺脫內心的痛苦,終于在30多歲的時候自殺身亡,成了行為主義教育理論最直接的受害者。二女兒嚴重酗酒,小兒子流浪街頭,一直靠華生接濟才能生活。更可怕的是,這種悲劇一直延續到第三代,他的外孫女同樣酗酒,而且多次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

晚年的約翰·華生也意識到自己在育兒領域的問題,表示自己在這方面的知識并不充分。還有消息稱,他在去世前燒毀了自己所有的科研成果。
雖然華生本人都懷疑自己理論的正確性,但時至今日,依然有很多父母被這些錯誤的理論所誤導。中國經濟網報道了一則消息,2020年一位母親受華生“哭聲免疫法”的影響,在訓練寶寶趴睡的時候,不理會其哭鬧,導致3個月大的嬰兒窒息身亡。
相比被這種育兒經荼毒的孩子們,我們算是幸運的,除了半開玩笑式的童年陰影,大部分時間還是充滿了歡樂。
還拿咱們8090后來說,雖然沒有手機iPad和各種玩具,但童年樂趣一點都不少。每天上學,我們會用父母給的早飯錢買干脆面,只為集齊水滸英雄108將,一種零食吃到吐的體驗,也是現在的孩子不敢想象的。下課的時候,你永遠猜不到我們兜里能掏出多少小玩意,玻璃彈珠、紙片、溜溜球、電子寵物,誰的裝備好那絕對是班里的話事人。放學之后,我們守在17寸的電視前看大風車,在現在的孩子還在看喜洋洋的年紀,我們都已經看上了大型古裝神話愛情劇《新白娘子傳奇》。

轉眼間,有著相同回憶的大家,很多都已為人父為人母。我也一樣,所以我真的不希望看到哪些父母被錯誤的理論影響。畢竟父母的一個錯誤決定,就有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
哈洛的研究衍生到親密關系可以用一個詞概括:“陪伴”,比起豐厚的物質條件,親密接觸和依戀經歷才更能詮釋愛的含義,才是每個孩子真正需要的完整童年。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305740.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