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5閱讀(12)
寶寶入園哭鬧,是正式告別還是悄悄走開?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幼兒剛剛入園哭鬧如何對待?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幼兒剛剛入園哭鬧如何對待
寶寶入園哭鬧,是正式告別還是悄悄走開?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開學的腳步越來越近,
一場場生離死別的哭鬧大戲,
將會在每一所幼兒園隆重上演。
各位新入園的寶爸寶媽即緊張擔心,也好奇:
我的娃獨自入園第一天會是什么狀態?
是沒心沒肺高高興興說再見的那一個?
還是哭的最慘、撕心裂肺的那一個?
不經歷哭鬧的肯定是少數,
有些孩子頭幾天不哭,是因為還新鮮著,
幾天之后會有后反勁,反應過來之后才開始哭。
所以孩子要做到不哭,很難;
但是更難的是,父母自己做到鎮定離開。
孩子哭成這樣,我怎么走?
我就這樣走了,會不會太狠心?
孩子會不會以為我丟下他,內心受到傷害?
怎么辦?我要不要回去再看一眼?
一邊是哭天搶地要“媽媽”的孩子,
一邊是痛苦糾結的老母親,
咬咬牙狠狠心,把孩子硬塞給老師,
轉身離開的同時,卻忍不住眼淚嘩嘩直掉。
入園在即,如何縮短寶寶哭鬧潮?
新家長們可能都需要以下入園告別技巧。
【準備】
循序漸進的分離適應
孩子入園哭鬧,是因為害怕,
害怕依戀的家人一去不回。
這樣的擔心會讓他們在你不在的時候緊張、焦慮、無法安心地做任何事情。
這說明寶寶與你之間,建立了十分健康的安全依戀,是一件好事。
入園意味著一貫依戀著你的寶貝要練習與你暫時性的分開了。
所以關鍵是讓寶貝對你的分離產生信任,你只是暫時性的離開,并不是一去不返。
因此可以循序漸進地和孩子練習這樣的分離。
從最開始的2個小時:你睡醒覺媽媽就回來了
慢慢到半天:吃完午飯媽媽就回來了
再到全天:晚飯時候媽媽回來
讓孩子慢慢適應短暫地與媽媽分離。
有幾個技巧:
1
最開始的分離最好是你特意制造的,而不是突發的,這樣才能從容地和孩子提前打招呼,然后保證能按時回來。
2
語氣盡量放松愉快,回來時告訴孩子:“我上完衛生間啦!”或者“我打完電話了”,來提醒孩子你可以說到做到。
3
離開前給孩子布置具體的任務,會讓孩子更習慣和你分離。
比如當你需要出門時可以說:“媽媽要上班啦,午飯的時候會回來,你來幫我開門!”孩子習慣了之后,送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更容易和他們建立固定的再見儀式(比如擊掌、飛吻、親吻手心等)。
【入園】
正式告別,還是悄悄走開?
即使做好了充足的準備,真到了入園分離的這一刻,還是會哭鬧。
孩子們或撒潑打滾,或默默含淚,就是不愿撒手讓你走。
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John Bowlby,1960)將孩子的分離焦慮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反抗
——嚎啕大哭,又踢又鬧(分離焦慮爆發)
第二階段:失望
——斷斷續續,仍在哭,但大吵大鬧減少,不理睬他人,表情遲鈍(對悲傷的哀悼)
第三階段:超脫釋然
——接受外人的照料,開始正常活動,如吃東西,玩玩具,但是看見媽媽又會表現出悲傷(孩兒見到娘,有事沒事哭一場)。
鮑爾比認為,孩子出現分離焦慮,順利渡過這三個階段,孩子才會釋然。
分離焦慮是焦慮的一種,誘發孩子焦慮的環境不改變(你不舍得離開,焦慮源就一直存在),你的安慰實際上會變成撩撥孩子焦慮的催化劑。
孩子的焦慮之火快要熄滅了,你再抱一下,重新回到第一階段的焦慮爆發模式,孩子無法進入下兩個階段,哭鬧的時間就會越長。
只要孩子的本能反應沒有終止或滿足,這種焦慮就會一直存在。
所以,正確的做法是——
正式告別后,果斷離開,
不要拖泥帶水!
禁忌1:反復叮囑
很多家長不放心孩子,其實是不放心老師。
家長們一定要相信,老師在對待孩子的分離焦慮時會有自己正確的判斷和做法。
有的媽媽在送園時,當著老師的面反復叮囑老師和孩子:
「有小朋友欺負你,要打回去,還要告訴老師;」
「吃不飽,要主動問老師要;」
「想上廁所,也要告訴老師。書包里有備用衣服,尿濕了要記得換上……」
孩子本來啥事沒有,聽了媽媽的話反倒莫名緊張,拽著媽媽就地哭鬧不撒手。
這是因為這些反復的叮囑,都在告訴孩子:
1
我不放心你。
2
我不放心這里的老師。
3
我不放心這個環境。
記住:孩子是個很糟糕的情緒管理者,但他卻是情緒察覺的高手。
你的焦慮,只會傳染給孩子,讓他更加擔憂焦慮。
相對的,幫孩子度過入園焦慮也很簡單,你可以:
1
信任老師和幼兒園。
2
說話的時候看著孩子的眼睛,保持微笑。
3
從容地和孩子再見,堅定離開。
當你自信地和孩子告別,輕松愉快地和老師交談,孩子得到的信息是:
1
這里是安全的
2
我可以信任這里的老師
3
媽媽相信我有能力面對接下來發生的事情
禁忌2: 悄悄溜走
還有的家長會選擇悄悄溜走。
孩子回過神來,發現媽媽不見了,內心會很沒安全感。
所以,告別的儀式一定要有,它能給孩子掌控感。
儀式可以是一個大大的愛的抱抱——給你能量;
一個揮手——告別,拜拜;
一個飛吻——會想你哦。
做完這一切,堅決扭頭離開。
扭頭離開的那一刻,心中請默念:
老師比我更專業!
娃適應性很強!
分離焦慮并不是壞事!
禁忌3:哄騙利誘
永遠不要欺騙。
不要騙孩子「媽媽去買點好吃的就回來」(苦等無果,會更失望)
也不要說「幼兒園跟家里一樣(發現不同后,心理落差太大)」
更不要說「今天上完,明天不上了」(不要玩弄孩子的信任)。
上幼兒園本質上是孩子擴大信任圈的過程,從家人慢慢過渡到老師、朋友。
如果此刻,家人為了送他們入園而編造各種謊話,反而會榨干孩子的安全感,讓他對新環境有敵對感。
同樣,也別用零食和玩具等「獎勵」誘惑孩子,畢竟甜頭不可能一直有,時間久了,糖衣炮彈就失效了。
不要說:「媽媽也不想上班,但我得賺錢才能給你買好吃的啊!」
而是說:「媽媽會想念你,媽媽也需要去上班。上班和上學一樣,都很有樂趣。」
【接園】有方法
1
一定要按時接孩子放學,言而有信才能減少孩子第二天入園的阻力。
2
接園時,多問正面導向的問題,千萬別接到孩子就急著問:
今天哭了嗎?有沒有吃飽?有沒有人欺負你?老師對你好不好?有沒有和小朋友鬧別扭?
可以關心,但別把孩子擺在「受害者」的位置上,擺在幼兒園、老師、其他小朋友的對立面。
3
想了解孩子在園情況,可以通過角色扮演游戲。
比如,讓孩子扮演老師、其他小朋友等等,在游戲中孩子會還原在幼兒園的社交模式。
多讓孩子描述幼兒園好玩的事情,喚起孩子對幼兒園的好感。
4
經歷了一天的分離焦慮,孩子需要得到父母愛的補償。
所以晚上一定要留出時間,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可以多玩能夠開懷大笑的游戲,釋放壓力,能量續杯。
最后還是要重點標注一下:
無論是分離焦慮,還是陌生適應方面的焦慮,都是為了激勵孩子為應對未來的威脅做準備。
適度的焦慮適應過程,有助于激發孩子的潛能。
只要父母能以積極的方式回應,3 歲以上孩子,基本都可以自我消化、安撫自己的焦慮情緒。
這一點,一定要相信孩子。
總之,孩子上幼兒園,是分離,也是成長。
放松心情,陪孩子跨過去,
你就會遇見一個更強大的孩子。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303951.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