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母嬰>短命組合初唐四杰(因為一個懷孕的女人)
發布時間:2024-01-25閱讀(9)

作者:老談,來源:唐詩宋詞古詩詞(ID:tsgsc8)
王楊盧駱,初唐時期,四個卑微的人,用他們的鳳采鸞章,將詩歌從逼仄的樓閣,轉移到廣闊的江山。
盛唐的氣象,從此開始展現。
然而,與“初唐四杰”妙筆生花的文章,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四人的命運,都不怎么完美。
至于,四個之中,最倒霉之人,毫無疑問,便是盧照鄰了。
且不說以初唐為維度,縱觀整個中國文學史,如此悲慘之人,也著實不多。
正是基于此,明代學者張燮才如此說道:
“古今文士奇窮,未有如盧升之(盧照鄰)之甚者。”
少年
盧照鄰中年失意,晚年沉淪,他的少年,卻燦爛若晨曦。
詩人出生于幽州范陽。古范陽地處幽燕,經濟繁榮,歷史底蘊深厚。及至明清,依舊是天下重鎮之一,后世的筆記記載,涿州(即范陽)城樓上,懸掛了一副巨大對聯,其文曰:
日邊沖要無雙地,天下繁難第一州。
盧家恰好又是范陽數一數二的望族,他們家與皇家往來密切,范陽盧氏曾有“一門三公主”的榮耀。
盧照鄰簡直是含著金鑰匙,來到的這個世界。
父母對其抱有很大的期望,兒子名中“照鄰”二字,據說取自于古籍記載:“張子房道亞黃中,照鄰殆庶,風云玄感,蔚為帝師。”
文章中“照鄰殆庶”一詞,形容漢朝名臣張良之德化廣被。父母將“照鄰”用在兒子身上,他們的期待,不言自明。
從小時候開始,盧照鄰即發奮讀書,他也不想辱沒了祖宗的世德。
因為家境優渥,小小的盧照鄰,可以拜訪當時最知名的學者為師。譬如,曹憲與王義方。
筆者今天提到這兩個名字,各位可能有些陌生,但在當時,曹、王二人就是學界的頂流。
曹憲精通諸家文字之書,深諳文字學。他牛到什么份呢?李世民讀書時,有不認識的生僻字,首先會想到問他,曹憲皆能為之注音解釋。
王義方并非政治人物,單憑精通經石這一點,竟能留名青史。在新舊唐書皆有傳,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也曾鄭重其事地記錄他。
老師選得好,盧照鄰也足夠用功,他很快就學有所成。再之后,盧照鄰跟隨唐初讀書人的大流,風塵仆仆到都城長安,干謁當時的權貴,希望能得到一官半職。
盧照鄰的拜謁頗有成效,他先是被當時朝廷重臣賞識,在層層引薦之下,直接到達皇帝叔叔鄧王的府邸。
鄧王也十分愛重他,以接待賓客的禮儀招待,鄧王曾對別人說過:“他就是我的司馬相如啊。”
司馬相如的人生,雖然也與政治掛鉤,但他之所以青史留名,還是靠著一手賦文。實際上,正是因為其文章寫得太漂亮,司馬相如的故事,直到今天,依舊被人所津津樂道。
鄧王家藏書十二車,便邀請盧照鄰管理其圖書。這個名曰“典簽”的官職很小,盧照鄰卻樂意擔任。通過博覽群書,他的學問也愈加精進。

瀟灑
十年之后,鄧王去世,盧照鄰被任命為益州新都尉。
新都尉并非大官,正第九品下階而已,實際上,他的官階還降了,“典簽”畢竟還算八品小官。
不過是芝麻粒大小的官職,升一階或者降一點,真的沒人在意。盧照鄰滿腹經綸,他帶著幾分牢騷,便去益州上任了。
益州,即今天的四川成都附近。盧照鄰在四川頗為瀟灑,史書上用“放曠詩酒”四個字來形容他的生活。
史書的記載,簡略而空洞,盧照鄰自己的詩篇,則極其有生機。
詩人在四川時,有狎妓的嗜好,他還專門寫了很多詩歌,譬如有一首《辛法司宅觀妓》:
南國佳人至,北堂羅薦開。
長裙隨鳳管,促柱送鸞杯。
云光身后落,雪態掌中回。
到愁金谷晚,不怪玉山頹。
盧照鄰玩得很瘋,他還結識了一個郭姓姑娘,郎羨女的貌,女愛郎的才,兩人雙雙墜入愛河,竟然還有了愛情的果實。
眼見郭小姐懷了身孕,盧照鄰竟突然有了奔前程的想法,他借故要回洛陽。
臨分別之時,盧照鄰與姑娘定下重會之約,他向郭氏許諾,不久之后便回來娶她。
然而,從此之后,盧照鄰再也沒有返還益州。
有的人說他,因為得病很難赴約。但據聞一多先生的文章,盧照鄰“一去兩年不返,而且在三川有了新人。”
不知道為什么,雖然沒有經過細致的考證,筆者還是相信聞一多先生多一點。
“男人的嘴,騙人的鬼”,這個淺顯的道理,自古盡然。

轉折
似乎是命運在捉弄盧照鄰,他沒能撈到一官半職,詩人走走停停,最后又來到了都城長安。
大唐的長安,在當時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國際都市。盧照鄰滿眼都是繁華,他心中的憤懣,變得愈發難以發泄,詩人便將自己的情緒,化作最華彩的篇章,千古名篇《長安古意》于是乎噴薄而出:
長安大道連狹斜,青牛白馬七香車。
玉輦縱橫過主第,金鞭絡繹向侯家。
這首詩很長,總計68句,詩人試圖將整個長安,囊括進他的長詩。讀者閱讀此詩,宛如觀看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圖》。
譬如,提起游俠,盧照鄰這樣描述:
挾彈飛鷹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橋西。
俱邀俠客芙蓉劍,共宿娼家桃李蹊。
看見美女,詩人如此描摹:
片片行云著蟬鬢,纖纖初月上鴉黃。
鴉黃粉白車中出,含嬌含態情非一。
這首長詩中,最為后人所仰慕的,其實是兩句贊美愛情的:
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
這句詩歌的意思是,只要和心愛之人結成姻緣,像一對和諧的比目魚,誰還會害怕死亡?此生但愿做一對鴛鴦,再也不羨慕神仙了。
盧照鄰寫此詩時,是否有一絲一毫想念,那個默默等待他的郭姑娘?
詩人似乎就是為此詩而生,寫完了《長安古意》,他的人生便愈發走向低谷。
《新唐書》記載起他之后的履歷,用了簡短的七個字:“(盧照鄰)調新都尉,病去官”。
芝麻粒大小的九品官,竟然是這個學富五車的才子,政治生涯的最頂點。更可怕的是,老天除了剝奪盧照鄰的官位,還要摧殘其身體。
這就是老天爺對薄情郎的懲戒嗎?
盧照鄰在《病梨樹賦》中寫道:“余年垂強仕,則有幽憂之疾。”換言之,在人生的盛年,他竟然染上了“幽憂之疾”。
根據他的文章描述,所謂的“幽憂之疾”,大抵是現在的麻風病。這種病,在唐朝便意味著不治之癥。
疾病先是剝奪了盧照鄰身體的自由,繼而造成詩人金錢和家產的損失——為了治病,盧照鄰大量服食丹藥,可想而知,那是很費錢的。
從巨富之家,到貧困潦倒,伴隨著家財被散盡,盧照鄰的人格與尊嚴,也逐漸在喪失。
初唐數一數二的天才,竟然卑微到向別人乞討藥資的地步。在《與洛陽名流朝士乞藥直書》中,他如此寫道:
“若諸君子家有好妙砂,能以見及,最為第一。無者各乞一二兩藥直,是庶幾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誰家里有好丹砂給我點最好,要是實在沒有,就給我點錢,我自己去配。
看了盧照鄰的文字,我們不得不承認,此時的他,就是一個高級些的乞丐。
因為知道其是名士,諸名流往往對盧照鄰頗慷慨。莫名其妙的是,盧照鄰最后卻惹來“朋黨”之議。且不說他已經無力為官,人生正當年之時,不也就是區區九品官嘛。試問,哪個高官會樂意結交這樣的“朋黨”?
除了政治上的誹謗,有些人還對盧照鄰進行人身攻擊。自那之后,他甚至失去了別人的資助,盧照鄰變得更加孤獨寂寞,他完全被排擠在社會群體之外。
那個對盧照鄰發起攻擊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駱賓王。

責難
聞一多先生是如此評價駱賓王的:
“歷史上第一位英威的女性破膽的文士,天生一副俠骨,專喜歡管閑事,打抱不平,殺人報仇,革命,幫癡心女子打負心漢,都是他干的。”
簡言之,一個愛管閑事之人。
話說,駱賓王在蜀中時,他認識了一個姑娘,郭氏。
郭姑娘哭哭啼啼著,跟他講述起盧照鄰的負心之舉。駱賓王很是生氣,他思索良久,終于想出一個辦法,教訓一番這個薄情人。
盧照鄰是詩人,對付詩人,可想而知還得用詩歌。駱賓王洋洋灑灑寫出了一首長詩,《艷情代郭氏答盧照鄰》。
當時擬弄掌中珠,豈謂先摧庭際玉。
悲鳴五里無人問,腸斷三聲誰為續。
思君欲上望夫臺,端居懶聽將雛曲。
沉沉落日向山低,檐前歸燕并頭棲。
郭氏的苦楚,盧照鄰的無情,在這首詩歌中,被體現到淋漓盡致。作為當時最頂流的大V,駱賓王的詩歌傳播至都城時,眾人開始不斷地非議、責難盧照鄰,他便成了眾矢之的。
我們必須得承認,如詩題中帶著“艷情”那樣,這首詩的格調并不高。但它悄然達成了某項成就。
一個前所未有的成就。
《代郭氏答盧照鄰》之詩,是唐代詩壇中長篇七言歌行的奠基作之一,它開拓了唐朝人七言長詩的道路。
駱賓王將自己滿腔的同情,傾注在郭氏身上。于是乎,這個可憐的女子,成為中國七言長歌中,第一個鮮明而獨立的人物形象。
諸位有所不知,今天我們所稱之“唐詩”,并非是從唐王朝建立伊始,就開始計算。
同樣是聞一多先生,他是如此評價唐初的詩歌的:
“從梁簡帝當太子到唐太宗宴駕,中間這一百多年的時間中,沒有第一流的詩人,甚至沒有任何詩人。要說有的話,它只能是一個污點。”
也許,唯有才情如聞一多者,才敢稱呼唐初的詩人為“污點”。彼時的詩歌,恐怕沒有到污染的程度,格局不高則是一定的。
駱賓王的這首詩,格調似乎也不高,但他用真情,所以卑微的郭氏,也終于變得高大。
從此之后,詩歌從宮廷走向了市井,“唐詩”的定義,終于也被確定。
因為這首詩,某種程度上,盧照鄰變得更加卑微;但同樣是因為這首詩,全天下的人,變得無比幸運,他們終于知道何謂“唐詩”了。
用一個人的不幸,換取全天下人的大幸,挺值得的。
(ps,盧照鄰的《長安古意》究竟作于何時,一直以來都有爭議,筆者只是選取其中的一種可能來作為前提)
參考資料:
1,謝久娟:《盧照鄰及其詩歌研究》
2,聞一多:《唐詩雜論》
3,劉成紀:《盧照鄰的病變與文變》
4,論駱賓王的《艷情代郭氏答盧照鄰》
5,辛文房:《唐才子傳》
-作者-
老談,always talk,老是夸夸其談之人,除此外,別無長處。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302330.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