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母嬰>寶寶粘人意味著什么(寶寶粘人真的是缺點嗎)
發布時間:2024-01-25閱讀(11)
導讀
很多父母把孩子“粘人”視為缺點,其實,嬰幼兒粘人不僅不是壞習慣,適當“粘人”還直接有利于將來的溝通和交流。
嬰幼兒粘人不是壞習慣
0至1歲半的寶寶多半會對父母產生依戀感。如果不是這樣,反而會給寶寶未來的生活打上陰影。所以這段時間的寶寶最好自己帶。
適度的依戀不僅可以促使嬰幼兒找到滿足感,而且還可以幫助他們享受愉悅感。適度的依戀有助于建立一個人的信賴度和自我信任感,將來能夠成功地與伴侶、后代和睦相處。

粘人的類型
美國心理學家M.艾恩斯沃斯通過對寶寶的粘人行為進行實驗研究,指出寶寶的粘人行為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A型(回避型):約占20%
這個類型的寶寶容易與陌生人相處,容易適應陌生環境,在與母親剛分離時并不難過。但獨自在陌生環境中呆一段時間后會感到焦慮,不過很容易從陌生人那里獲得安慰。當分離后再見到母親時,對母親采取回避態度。
C型(反抗型):約占10%
這個類型的寶寶顯出很高的分離焦慮。同母親分離后,他們感到強烈的不安。當再次同母親團聚時,他們一方面試圖主動接近母親,一方面又對來自母親的安慰進行反抗。
不同的依戀類型影響著寶寶在其它方面的行為。例如:B型寶寶傾向于和父母有良好關系,他們常遵守規則,也愿意學習新的東西,這類寶寶比較容易適應新環境。C型寶寶則經常用焦慮和反抗來對待父母的幫助,母親剛剛回來時,他可能會用盡所有時間在同母親生氣和親呢之間交替,而不是同母親玩。A型寶寶似乎沒有特殊問題,但是因為他們的被動性,常使父母在某些方面對他們喪失信心。

寶寶粘人怎么辦?
現在的父母由于工作繁忙,已無法全天候的養育孩子,必須特請專人照料孩子的生活起居;但又擔心治安不良,容易發生孩子被拐騙、綁架的事件,所以在照顧幼小的孩子時,往往采取“生人勿近”的態度。孩子長期處在封閉的空間,只能接觸非常少數的人,往往就變成“無尾熊寶寶”了!孩子醒著的時候只能抱在手上,一放下來就哭叫;被陌生的人一抱,馬上就嚎啕大哭,父母連想上個洗手間、洗個澡,都會被孩子凄厲的哭叫聲搞得焦慮不安。直到回到父母那棵大樹上,才又重新得到安慰撫定,停止那無理取鬧的粘人哭鬧。
五種方法讓寶寶戒掉粘人習慣
在嬰幼兒發展測驗中,孩子看到生人會害羞是從五個月大開始的,到了十個月大的時候,90%的孩子都會有此情緒反應。一直要到快滿五歲時,九成以上的孩子才能很容易的和父母親分開。

針對較粘人的寶寶,父母的教養態度及原則如下:
1、先建立自己堅定應對的心態
父母與孩子分離時,要清楚知道并不是不愛孩子,而是現在不能和孩子玩,或有充分理由必須離開。不要在心里產生罪惡感,認為孩子哭鬧是自己沒有給予愛的安全感。
2、試著向孩子訴說自己正要去忙的事
雖然只是一歲大的孩子,但如果常和他說話,他會明白你的意思。你可以告訴孩子:“媽咪正要煮晚餐,你要在娃娃床里玩玩具。等煮好了,我會陪你玩哦!”孩子漸漸明白父母要做的事,而你也確實去做你所說的事,這樣可以培養互相信任的感受。
3、以游戲方式進行漸進式的分離
由于孩子還小,很多事情都不理解,講道理有時就會很困難。這個時候不妨和孩子做一些小游戲來和孩子分開,讓孩子漸漸明白原來和父母分開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4、不要因寶寶粘你而處罰他
孩子粘人很多時候只是習慣或者恐懼,如果父母在這個時候不加以安撫,反而用粗暴的態度來對待孩子,會讓孩子更害怕和父母分開,只會適得其反。
5、不要嚇唬孩子
千萬不要嚇孩子說外面的人都是可怕的壞人、魔鬼或大野狼。這樣孩子會懼怕外面的世界,反而更依賴父母。

適當的“粘”是必要的
嬰幼兒與母親間溫暖、親密的連續不斷的關系,適度的依戀(也就是粘人現象),幼兒既可找到滿足,又可以找到愉快。安全的依戀將導致一個人的信賴、自我信任,并且成功地和自己的伴侶與后代和樂相處。如此說來,寶寶的粘人狀況如果不是太嚴重,就不必太憂慮,反而要以健康的心態來看待。
寶寶的需求常在哭、笑、食物中得到滿足,父母要全方位的提供寶寶觸覺、視覺、聽覺的刺激,強化寶寶各方面的學習,多帶寶寶接近大自然,多和鄰居好友談天說地,多給孩子藝術化的享受(音樂、圖畫書、涂鴉等等),使得孩子的觸角更寬更廣,興趣及樂趣更多層面,那么粘人的“無尾熊”行為可能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關注母嬰頻道,育兒安胎沒煩惱!還有專家在線答疑!muyingpindao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