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母嬰>兒童動物大比拼(動物小孩也做功課)
發布時間:2024-01-25閱讀(11)
來源:齊魯晚報動物小孩也做功課,父母也“雞娃”,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兒童動物大比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兒童動物大比拼
來源:齊魯晚報
動物小孩也做功課,父母也“雞娃”
不想上學、不想上班時,你是否也羨慕過動物的生活——每天吃吃喝喝睡大覺,不用考試不用加班不用寫作業?然而,它們要是知道人類有這種想法,一定會跳出來大聲反對:誰說我們就知道躺平,動物小孩也要做“作業”,也得忍受家長輔導作業的“折磨”!
來自金獅狨的難忘一課
多年前,靈長類動物學家莉薩·拉普波特在巴西看到了讓她驚訝的一幕。一只金獅狨媽媽將纖長的手指伸進一根樹枝的空洞里,那兒有只胖胖的甲蟲,但它并沒直接捉住甲蟲享用,而是低聲喚來它的孩子,讓孩子自己去空樹枝里掏出蟲子。
“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好像是按照課程大綱在給孩子演示,或者是教給孩子如何找到食物。”拉普波特之所以吃驚,是因為她曾被灌輸過這樣的觀點:動物是不會教學的,無論是言傳還是身教。
這種懷疑正被逐漸打消。從2006年開始,動物行為學家迎來柳暗花明的一連串進展:他們先后在貓鼬(狐獴)、斑鶇鹛、華麗細尾鷯鶯和巖螞蟻等多種動物中發現了“教學”行為。
要了解動物中有沒有“教師”,我們首先要搞清什么才算是“教學”。1992年,美國加州大學野生動物學家蒂姆·卡羅和同事提出了教學三要素:老師在學生面前是否做出了改變,老師是否為教學活動付出了代價,學生是否從中獲得了知識或技能。
得到認證的“老師”巖螞蟻
科學家們按照卡羅的教學三要素尋找了多年,發現在非人靈長類動物之外,最接近“老師”標準的是巖螞蟻。
與其余種類螞蟻不同,巖螞蟻靠的不是散發化學物質標記路線,而是記住位置坐標。當一只巖螞蟻“偵察兵”找到食物后,會返回家中請求“搬運工”支援,它首先釋放一種激素,告訴另一只巖螞蟻跟它走。老師先在前面走幾步,等著學生記住位置。學生記住后,會用觸角搭在老師后半身上,讓老師知道它已準備好邁出下一步。
套用卡羅的教學三要素,巖螞蟻算是貨真價實的老師了。
“偵察兵”放棄了原有的行走速度,而是緩慢地停停走走,這既是老師的改變,也是它的付出,因為如果沒有學生,它可以走得更快;學生從中獲得了重要技能——鎖定食物的位置。學生繼而也可以成為老師,指導其余巖螞蟻認識路線。
很多人不能接受螞蟻具有教學能力,因此,有人在卡羅教學三要素基礎上,增加了第四個要素:老師必須對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了然于胸。盡管這一標準很難界定,但卡羅還是給予了回應,他認為,巖螞蟻老師往前移動時,靜候學生做出敲打動作,這一行為本身,就是在評估學生的知識水平或掌握程度。
人類近親大猩猩不愛“上課”
所謂的“主動教學”,即父母通過示范特意去教孩子。但其實,人類孩子通常是通過主動復制父母的行為來學習的。
而類人猿——猩猩、大猩猩、黑猩猩的學習方式,則是游戲和非復制性的社會學習,比如,當一只猿對一個物體(或位置)產生很大興趣,那是因為它看到另一只猿在使用它。也就是說,類人猿很少主動“上課”或“被上課”,而是在社會環境中潛移默化地學習。
一個動物學習的著名例子,發生在上世紀中期的幸島,那里的日本獼猴“發明”了白薯的新吃法:用水洗掉沙子,免得牙磣。
雖然學會洗白薯的猴子越來越多,但實際上,猴子們并沒有主動學習。當看到同類把白薯放到水里,猴子可能因此產生了對白薯和水的興趣,自己也去擺弄,從而發現洗白薯的好處;但它們不會主動教授或學習這一技巧。
靈長類動物需要學習許多生存技能,保護野生靈長類的機構甚至會給紅毛猩猩“上課”,教它們識別可食的植物、躲開蛇等,但紅毛猩猩不給自己的孩子上課。
科學家認為,許多動物只要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就能學到足夠的生存知識,因此不需要特別教學。在紅毛猩猩、黑猩猩等大型猿類中,孩子長時間觀看母親的活動,擁有許多學習機會,不用“雞娃家長”給它們上課。只有無家可歸的猩猩孤兒,才需要人類的教學。
狐獴的言傳身教
英國埃克賽特大學的研究者通過對非洲狐獴的研究,進一步揭開了動物之間“教”與“學”的秘密。狐獴又稱貓鼬,是中非地區獨有的一種獴科動物。
狐獴是典型的群居動物,常以劇毒的蝎子為食。為確保小寶寶安全,狐獴爸爸和媽媽會將蝎子殺死或將其制服后再喂給孩子。待孩子逐漸長大,再循序漸進地給它們稍微帶有毒腺的蝎子。就這樣,小狐獴一步步學會了如何將蝎子的毒腺拖出來。
乍一看,狐獴父母作為老師,似乎知曉孩子能否處理帶有毒腺的蝎子。只不過,老師采用的并不是科學家口中的“復雜認知系統”,而是學生發出的叫聲。所以,狐獴并不需要很高的智力,就能循序漸進地讓小狐獴練習捕獵技巧,避免被蝎子蜇的風險。
科學家試著將小狐獴乞食聲的錄音播放給成年狐獴,結果發現,當在一群年幼的狐獴中,播放大孩子的乞食聲時,老師會被搞暈,將活的毒蝎子遞給這些年幼的、毫無經驗的孩子。同樣,如果在稍大點的狐獴群中混入年幼孩子的叫聲,老師也會被迷惑,然后喂給它們已被制服的蝎子。這說明狐獴老師其實并不能判斷學生會不會處理毒腺,它們只是機械地回復孩子的叫聲。
狐獴幼崽處理獵物的時候,成年狐獴還要肩負監督的職責,看見蟲子跑了,就幫著抓回來。許多幼崽一開始拒絕和毒蝎子玩,這時老狐獴會不停地推它們,仿佛是在催促小孩“別磨蹭,快干啊”。
令人動容的“生存課堂”
以“紳士”著稱的南極企鵝,也有獨特的教育方法。它們給剛學會走路的小企鵝喂食時,總是在跑步中完成。企鵝父母明白,在食物匱乏的南極大陸,那些體弱的、跑不快的小企鵝,遲早都得餓死。所以它們選擇一邊跑一邊喂食的方法,以保護那些跑得快、競爭力強的小企鵝。
母狐對孩子的教育更有系統性。第一步,它們將咬傷的田鼠放在幼崽身邊,鼓勵孩子爭奪。第二步,要求孩子與負傷的田鼠格斗。最后是實戰,帶它們到樹林、田野中去捕捉田鼠。
獵豹是靠速度吃飯的,而速度的訓練需要從小抓起。所以,在獵豹幼崽斷奶后,獵豹媽媽會咬住獵物拖著跑,讓孩子在后面追,這樣在高強度訓練下,獵豹幼崽一旦學成,就可以追高速奔跑的羚羊了。
非洲大草原上最著名的羚羊——湯氏瞪羚,主要天敵就是獵豹。當小瞪羚出生后,媽媽會用嘴不斷觸碰小瞪羚,尤其是腿部,在這種刺激下,小瞪羚會在出生5分鐘內就站起來,之后,在媽媽帶領下,小瞪羚出生后15-30分鐘就會短暫奔跑。等到孩子4周大時,瞪羚媽媽會帶著幼崽覓食,此時,媽媽會教孩子哪些植物能吃,以及如何刨挖植物根部。這樣,跟媽媽學習6個月后,瞪羚幼崽就可以自己在族群中生活了。
越來越多研究表明,動物是具有教學能力的,這不僅顛覆了舊有觀念,也讓科學家更傾向于將動物的教學能力看作是自然進化的產物。在他們看來,無須糾結獵豹、巖螞蟻、貓鼬等動物算不算合乎標準的老師,也無須把教學理解為一種復雜的認知能力。想想看,人類母親與嬰兒對話時,也不清楚孩子的內心世界。但誰能否認,這不是一種教育的形式呢?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296662.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