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5閱讀(8)
說話結結巴巴,很想說出口,卻又不知道為什么總是磕磕巴巴地說不清楚,有時候甚至漲紅了臉,跺著腳,但就是一句話都說不好。其實這就是結巴,也就是很多人說的口吃。

近幾年來,口吃在兒童當中的發生率逐年提高,很多原本不口吃的孩子也突然變得結巴了起來,這是怎么回事呢?
其實,小孩說話結巴的原因有這些1.模仿暗示的行為過多
在生活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兒童口吃問題源于對口吃者的模仿,以及周圍人對兒童口吃行為的暗示。
在語言發展的初期,大部分兒童會進入仿音期,即模仿父母和周圍人說話。這本該是兒童大量儲備字音基礎、提高語言發展速度的時期,但是,假如兒童模仿的對象是口吃者,這種模仿行為帶來的可能是又一個“口吃”攜帶者。

2.表達意識的不匹配
學齡前兒童的大腦發育速度極快,在語言學習初期時常會出現構音器官發育與大腦脫節的現象。就像我們剛剛學習英語時,也會因為對語法的不熟悉而努力將字詞構成句子,導致整句話說出來時常停頓、重復。
一般來說,這種表達意識不匹配的現象會在三四歲后逐漸進入平穩期,原本卡頓、中斷的現象也會大為降低。但是,假如小朋友三四歲了還是結結巴巴地說話,那就說明是真的口吃了。
3.家庭環境比較復雜
廈門中心曾經來過一個3歲左右的小姑娘,特別怕生,那天剛進門還沒說話呢,爸爸就突然大喝一聲,非常嚴厲地讓孩子向其他老師問好。磕磕絆絆的幾句話下來,小姑娘眼里的淚水已經止不住了。

其實很多小朋友之所以會發生口吃,與他們自身的家庭環境有關系,尤其是跟父母有著相當大的關系,有些父母比較嚴厲,總是喜歡處處干預孩子,有時候孩子一句話還沒說完,指責的話就撲面而來。
結果就是孩子原本順暢的表達被屢屢打斷,自然的發聲也變成了結結巴巴的說話。
4.外界環境的變化
對學齡前的兒童來說,外界環境的突然變化往往會打破他們原本穩定的認知和適應性,進而導致他們變得敏感、多疑,甚至是回避型性格的出現。
舉個例子,小明今年才三年級,可已經轉了五次學,每次都是沒上幾天課就被父母強制轉學,認為這些學校不適合孩子。不僅如此,父母還在家里粗暴干預孩子,甚至是打罵孩子。
大家想想,小明在這樣的家庭生活,那他的語言表達會不會出現問題呢?肯定會,而且很可能是難發型口吃。

開頭我們提到,近些年口吃兒童越來越多,但是很多家庭缺乏如何預防、如何幫助孩子的能力。再加上一些父母的脾氣、性格可能比較暴躁,所以往往會做出一些“傷害”到孩子的事情。
鑒于這樣的情況,廈門中心主任覺得應該分享一些正確的方法給家長們,及時預防口吃,及時幫助口吃兒童。下面這些做法,大家要認真看:
1.假性口吃和真性口吃分清楚
有些孩子一開始說話有些結結巴巴,但過了段時間卻消失不見了;可有的孩子一開始說話結結巴巴,后來越來越嚴重,這是怎么回事呢?其實前者就是假性口吃,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慢慢消失,而后者才是我們理解的那個“口吃”,即真性口吃。
所以,當小朋友說話開始結結巴巴時,家長們可以設定一個期限,比如一個月,假如孩子的口吃情況逐漸消失,那我們可以放心了,可如果繼續加重或不變,那就要重視之后的口吃矯正了。

2.多鼓勵,少發脾氣
對尚處于發展階段的小朋友來說,我們可以批評,但要注意批評的度和方式,不能跟大人吵架一樣什么臟話都一股腦罵出來。且不說孩子能不能接受得了,就是你們生氣時張牙舞爪的樣子也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狀態。
所以,對于發展階段的小朋友,家長要多鼓勵,少發脾氣,正確的批評。

廈門中心語言專家:小孩子結巴的問題逐漸成為家長的“心頭大患”,但這個時候我們不能慌,也不能著急,平常心對待口吃,為孩子挑選一個合適的語言機構,陪伴孩子進行語言康復訓練,這就是改變的最好方式。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