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母嬰>小時候玩過的幾種童年游戲(80后童年經典游戲)
發(fā)布時間:2024-01-25閱讀(10)
孩子一天天長大了,整天吵著要看電視、玩手機、電子游戲、IPAD。有時候也會問:“爸爸,你們小時候有手機嗎?你們小時候玩什么呢?”如果你的孩子也會問你小時候是怎么玩的,請把這篇文章給他們看,讓他們也了解下爸爸媽媽的童年是什么樣的。
記得我們小時候,那時候大家都很窮,沒有對比,所以也不覺得有多苦。那時候爸爸媽媽總是很忙,基本沒有時間管我們;那時候放學很早,課后作業(yè)也不多;那時候沒有內卷,大家都不上課外輔導;那時候物質匱乏,沒有玩具,我們自己想著法兒玩。除了不寫作業(yè)被老師留校,每天都過得開開心心的。
如今長大的我,早已大學畢業(yè),步入社會,每天忙于工作,輔導孩子作業(yè),朝九晚五。看著日漸長大的孩子,卻開始懷念童年的生活,那時候每天無憂無慮,什么也不用操心。 那時候的農村不像現在,沒有電腦、沒有手機、沒有各種游樂場也沒有各種夏令營。
大家還記得小時候玩的游戲嗎?在課間之余、在放學路上、在村里曬谷場上……
一、跳房子
玩法介紹:“跳房子”游戲有單人跳、雙人輪換跳、多人輪換跳和多人分組跳等多種形式,沒有參加人數的限制。

游戲規(guī)則和游戲方法因地區(qū)差異而不同,一般的游戲方法是:先在地上畫一個飛機狀的房子,每個方格內寫一個數字,按由下往上的順序,最下面三排分別是1、2、3各一格,第四排由左而右4、5兩格并列,第五排是6為單獨一格,再往上由7、8左右兩格并列,最上面的頂端,書寫“天”字,意味著“天空”,以半弧線包在“天”字外。
二、拍洋畫
玩法介紹:不同地區(qū)的叫法可能不同,在北方部分地區(qū)叫“扇洋片”。孩子們拿出一些多余的洋畫,把洋畫合在一起,擺在地上,輪流用巴掌去拍,或者用洋畫去拍洋畫,能拍翻即可拿走。每天晚上睡覺之前都會數一下今天贏了多少張洋畫,就像現在的你每天晚上都要看下朋友圈有多少人給你點贊了一樣。

三、跳皮筋
玩法介紹:皮筋高度從腳踝處開始到膝蓋,到腰到胸到肩頭,再到耳朵頭頂,然后舉高“小舉”、“大舉”,難度越來越大,跳者用腳不許用手鉤皮筋邊舞邊唱著自編的有一定節(jié)奏的歌謠。跳皮筋有挑、勾、踩、跨、擺、碰、繞、掏、壓、踢等10余種腿部動作,同時還可組合跳出若干個花樣來。
跳皮筋可以算一種非常全面的運動,可以鍛煉彈跳力、爆發(fā)力、耐力、柔韌性,還能跟著音樂一起跳,培養(yǎng)節(jié)奏感。

四、滾鐵環(huán)
玩法介紹:用鐵絲做一個圈,然后再做一個長柄的鐵鉤子,推著這個鐵絲圈滾著走。滾鐵環(huán)的場地最好在平坦的路面,或坡度不大的草坡。如果是滾鐵環(huán)的高手,即使是崎嶇的山路或凹凸不平的村巷,亦行走自如。孩子們右手持著長柄,將其搭上鐵環(huán),手上的力量通過長柄的鉤子傳遞到鐵環(huán)上,促使鐵環(huán)快速地滾動。孩子跟在鐵環(huán)后頭快速奔跑起來,只有這樣,他才能跟上鐵環(huán)。孩子加大手上的力量,那個鉤子起到了軸承般的作用,從而推動著鐵環(huán)。由于鐵環(huán)的慣性,孩子手上的長柄也隨著鐵環(huán)的滾動而做著圓周運動。

滾鐵箍一般多為男孩子所喜愛。玩的時候,用滾鉤的U字形區(qū)域控制鐵箍不倒,然后往前推動鐵箍,使得鐵箍快速滾動。技術好的還可以隨心所欲地改變鐵箍的路徑和速度。記得小時候,每天都滾個破鐵箍滿大街地跑,高興地大呼小叫。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擋不住我們的熱情,推著鐵箍在街頭巷尾來回穿梭,你追我趕,不亦樂乎。
五、彈弓
玩法介紹:一般我們會去山上找那種木質比較硬的樹,挑選分叉比較漂亮的,砍下來在每個分叉上纏上橡皮筋,兩條橡皮筋中間連接一塊布或者牛皮,這樣就做成了一個簡易的手工彈弓。我們一般會組織幾個小伙伴一起去山上打鳥,或者偷偷打樹上的果子,被發(fā)現后被追得滿村跑,晚上回去免不了被爸媽一頓胖揍。

六、打彈珠
玩法介紹:打彈珠也是男孩子們喜歡的游戲。玩法很多:比如最簡單的,將彈珠放在平整的地面上,一個人用手指彈自己的彈珠,使其撞擊別人的彈珠,彈中的彈珠就可以收入自己囊中;還有一種玩法,就是在地上挖幾個小洞,誰先把自己的彈珠全部彈入洞里,誰就有資格再去彈其他人的彈珠。打中后即可把彈珠“吃掉”。

記得小時候有了零花錢立馬就會去買彈珠,一般1毛錢可以買10顆,或者輸完之后可以找贏家買,買10顆他還會送一兩顆。
七、打元寶
玩法介紹:用書皮或比較硬的紙穿來穿去疊成得方方正正的叫方寶。不同地方叫法也不一樣,我們老家叫“打板”。玩法是一個人拿出自己的一個方寶扔在地上,另一個人也拿出自己的一個用力摔在地上或者對方的方寶上,靠產生的風或適當的角度把地上的方寶翻個面,對方的這張就歸你了,反之你的就歸對方了。

八、拋石子
玩法介紹:剛剛開始學拋子,起步二粒子,手握兩粒子,朝上拋一粒,迅速翻轉手心朝下放粒,再翻轉手心朝上接入拋出的子,然后再做拋子的動作,手心拱起成空心狀,蓋著放好的一粒子,迅速翻轉放出手里的子接入拋出的子,如此反復一拋一蓋一露接。

后面開始玩四粒、五粒拋子游戲,以五粒為例:這有五步,第一步,拋一粒放下四粒,再把放下的子一粒一粒邊拋邊撿起來,第二步也是拋一粒放下四粒,是要分二粒二粒的邊拋邊撿起來,第三步放的時候和前面一樣,只是要分三粒一粒的邊拋邊撿起來,第四步就是把放下的四粒一同抓撿起來,第五步,就是五粒子全部批撒地面上,撿起一粒,由對方給你設障礙:將一粒子移到一粒子靠緊,作為障礙物,你需要拋子的時候把另外兩粒子抓起來,且不能碰到障礙物,然后將手心里的三粒子拋一粒余兩粒子去碰障礙物,打開接子算一局,接著以上五個步驟, 循環(huán)反復,直到你掉子或者碰到了障礙物,叫停,由對方開始拋子,輪番上陣,看誰贏得局多。
九、斗雞
玩法介紹:有些地方也叫“斗拐”。斗雞是鍛煉平衡和耐力的一種游戲。游戲規(guī)則是一腳獨立,另一腳用手扳成三角狀,膝蓋朝外,用膝蓋去攻擊對方,若對方雙腳落地,則贏得戰(zhàn)斗。游戲至少要兩個人,彎起一腿來,手搬住,雙方人用單腳一蹦一跳地對撞,用那條拐著的腿互相碰撞,誰被撞得失去平衡,拐著的腿放下來了,誰就輸了。

十、抽陀螺
玩法介紹:陀螺有陶制、木制、竹制、石制等多種,以木制居多。木制陀螺為圓錐形,上大下小,錐端常加鐵釘或鋼珠。玩時,以繩繞陀螺使其旋于地,再以繩抽打,使之旋轉不停。抽打得越狠旋得越快。

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童年,而童年游戲則是人生的一本教科書:在給生活帶來無盡歡樂的同時,又鍛煉了身體,同時還提高了我們的交際表達能力。可以說,每個孩子都是在各種各樣的游戲中,慢慢地長大的。每個游戲都承載了太多太多的回憶,每一個東西在每個人的記憶里都有不一樣的位置,對于每個人來說 ,都有屬于自己記憶的那個游戲,也有屬于自己的故事。
常常懷念小時候滿大街“瘋跑”的景象,懷念那些讓人無盡懷念的兒時游戲:丟沙包、紙飛機、抓石子兒、跳房子、踢毽子、抖空竹、打彈珠、跳皮筋、打水槍、玩彈弓、拍洋畫、滾鐵環(huán)、放風箏、捉迷藏、吹肥皂泡……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291569.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