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4-01-25閱讀(11)
編者按:
每年的4月30日是國際不打小孩日,也叫“無巴掌日”,倡導人們不要體罰孩子。中國有句老話叫“棍棒之下出孝子”,可棍棒是否能打出好孩子?近日,本報以此為題,針對不同人群展開了問卷調(diào)查。我們發(fā)現(xiàn),沒有一種愛需要用暴力來表達。
南國早報客戶端推出“聚焦‘國際不打小孩日’”系列報道
=====================================================================================================
2022年4月下旬,本報以《您是否體罰孩子》為題,對1482名受訪者進行了網(wǎng)絡問卷調(diào)查,有高達83%的受訪者表示曾經(jīng)體罰孩子。專家對此表示擔憂:當今社會競爭壓力大,未成年人抑郁高發(fā),“棍棒之下出孝子”并不適用在當下。

體罰會讓孩子產(chǎn)生心理創(chuàng)傷。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 何定堅繪
近7成父親曾實施嚴厲體罰
35歲的楊女士在別人眼里是個溫和的人,在她記憶中,自己從沒挨過父母的打。然而不久前,她認為7歲的兒子做作業(yè)不自覺、不獨立,還總以“不會做”為借口。
輔導中,她用課本重重地打了孩子的背,還用手掌把孩子的頭敲得生響。最后,孩子啜泣著完成了作業(yè)。
楊女士的情況并非個例。4月下旬,本報曾針對“您是否體罰孩子”進行過調(diào)查,七成受訪家長選擇了“偶爾”,而選擇“經(jīng)常”的家長占到12%。
其中,有74%的受訪者曾對孩子實施過打屁股、打手心等輕微體罰,有9%則采取過扇巴掌、拍腦袋等嚴厲的體罰。
桂林學院教育學院副教授梁業(yè)梅調(diào)查了桂林市203名3—6歲幼兒的父母,結(jié)果顯示88. 7%的父母在半年內(nèi)對孩子實施過體罰。其中,67. 7%的父親及40. 2%的母親曾對兒童實施過分嚴厲的體罰,如用手擰孩子的身體或揪孩子的耳朵;用軟鞭、腰帶、棍子或硬物打身體各部位等。
33%家長認為體罰有好處
在調(diào)查中,有33%的受訪者認為體罰有好處,認為沒好處、不確定、沒好處也沒壞處的家長分別占28%、28%及11%。這意味著,認為體罰有好處的受訪家長相對更多。有受訪家長說:“我覺得適當?shù)捏w罰沒什么,就當鍛煉心智了”。
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精神(心理)臨床·康復中心副主任黃玲對此感到擔憂。她說,目前,所在科室就醫(yī)者很大一部分是親子關(guān)系緊張的家庭、患抑郁癥的未成年人。當下的孩子壓力大,體罰只會適得其反。
黃玲尤其反對“體罰鍛煉心智”的觀點:“現(xiàn)在,未成年人抑郁癥發(fā)病率高。孩子出現(xiàn)消極行為時,很多家長還不覺得是孩子病了,反而變本加厲地打罵。”
家長請勿“用手電筒的光”照孩子
調(diào)查中還有一道題是“您懲罰孩子是什么性質(zhì)”,近八成受訪者認為是為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的懲罰性,有8%的受訪者選擇宣泄性體罰,即心情不好拿小孩的錯誤發(fā)泄情緒,1%的受訪者選擇侮辱性體罰——當著外人的面體罰或讓孩子自己打自己等。
黃玲說:“這反映了絕大部分家長認為自己沒有錯。多年的執(zhí)業(yè)經(jīng)驗告訴我,他們不了解孩子的天性,往往是‘用手電筒的光照孩子’,看不到自己。”
黃玲的觀點在楊女士身上得到了印證。打了孩子后,楊女士給孩子的班主任寫了一封長信訴說苦惱,希望老師能幫助她糾正孩子的學習態(tài)度。
班主任的回信出乎楊女士的意料,班主任分析了孩子的作業(yè),分享了一首叫《牽著蝸牛去散步》的詩歌,委婉地請楊女士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楊女士才發(fā)現(xiàn),孩子課業(yè)跟不上需要幫助,自己卻因攀比產(chǎn)生焦慮,只會粗暴地催促。此后,楊女士嘗試著專心地教孩子學習、閱讀,很快,孩子學習的積極性也得到了改善。
直到現(xiàn)在,楊女士還常常把自己的經(jīng)歷分享給更多的家長:“我希望大家都能意識到: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本文由南國早報原創(chuàng)出品,未經(jīng)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zhuǎn)載。違者必究。
歡迎分享轉(zhuǎn)載→http://m.avcorse.com/read-289674.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