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5閱讀(10)
本文由團子媽育兒原創,歡迎個人評論、分享
當只會咿咿呀呀的寶寶第一次喊出爸爸媽媽時,那種幸福感是任何事無法代替的。
教會孩子說話也會一個漫長的過程,有些孩子說話早,也有的孩子明顯晚于其他人。
2歲的寶寶不愛說話菲菲的女兒今年2歲,特別不愛說話,想要什么喜歡用手指來指去。

1歲的時只會幾個簡單的嗯、啊、不字,在家玩玩具的時候也安靜。最開始的時候她只是以為,女兒像自己一樣不愛說話,沒把這件事情看得很嚴重。
但有一天鄰居的話讓她開始有些擔心,鄰居聊天時里話外暗示著菲菲,讓她帶著孩子檢查一下,看看是不是生病了,這才讓她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經過醫生的一系列檢查,并沒有發現女兒有疾病的問題。
醫生詢問了一些孩子在家的情況,發現了問題的根源。菲菲的老公平時總是忙于工作,跟孩子說話很少。
而菲菲自己本身就屬于不愛說話的性格,所以孩子從小到大,他們都很少系統的教孩子說話,更別提聊天了,慢慢的孩子也變得沉默。

影響孩子說話早晚的因素有很多,遺傳自父母的語言能力、孩子的性別,還有孩子的健康狀況。
寶寶在出生后醫生會對其進行聽力檢測,這可以盡早的發現寶寶聽力是否有異常。
在孩子的聽力、發聲器官都正常的情況下,影響寶寶說話早晚的因素,主要在于成長的環境,但是很多家長都忽略了平時一些重要的細節。

1)多聽、多感受才能會說話
以前家庭里孩子多,可能不需要大人刻意教,小寶寶就能經常聽到大家說話,在環境的影響下,說話就比較早。
現在大多數是寶媽一個人帶孩子,又很少溝通,所以孩子說話晚的情況比較常見。
雖然寶寶可能聽不懂我們到底在說什么,也不能跟我們對話,但是他可以感受到我們的情緒。

當他聽到爸爸媽媽說話的時候,大腦也會飛速運轉,受到一個良好的語言刺激,從而說話更早。
我們可以在給他沖奶粉、換尿不濕、抱著她的時候跟她講一講我們在做什么,不要一整天都沒聲音。
2)讓孩子主動去說
有些父母跟孩子之間很有默契,寶寶一個眼神、表情、動作就知道他要干什么,還沒等孩子用語言表達出來,就已經滿足了孩子的要求。

所以我們要注意的是,在孩子有需求時比如說想拿東西,我們就可以先教他會說“拿”,他想要哪個東西光是指著不行,我們要引導孩子說出來。
3)簡單、重復的去教他們
孩子在8個月左右就可以模仿一下大人的語氣詞了,比如哎、哼之類的簡單發聲,開始會叫爸爸媽媽,有的孩子可能會更早。
10個月左右可以理解一些簡單的詞語,比如說抱抱、再見,會發出簡單的一兩個字的音。

從1歲開始會說的話越來越多,會說的字數變多,表達得越來越清晰。到了2歲左右大多數寶寶就可以跟家長簡單地溝通了。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要太心急,要有耐心的從簡單的字教起,讓寶寶重復的去聽、發音,慢慢的他就會說的越來越好了。
團子媽心里話:
孩子說話時他的思維、想象力、發聲、還有模仿能力都得到了鍛煉,在教寶寶說話的時候也要注意情感上的溝通。
【今日話題】你家寶寶是多大時會叫媽媽的?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