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4-01-24閱讀(12)
如果父母在孩子入園前給了足夠的心理建設的話,孩子還是可以很快接受并適應幼兒園的環(huán)境的。
前提是,孩子自小的安全感也足夠,和父母的情感連接也較好。而安全感不足,和父母情感連接有些距離的孩子,則相對會適應得慢一些。
孩子入園有分離焦慮很正常,畢竟從一對一或是多對一的家庭照顧中,突然進入一對多的幼兒園集體生活,從家中人人矚目的小太陽到一堆孩子中的小透明,總會有一定的困擾。但孩子的適應能力又是最強的。
作為父母 ,要放下焦慮, 相信孩子,相信“相信"的力量。

一、入園前的準備
在強化孩子的自理能力的基礎上,可以多帶孩子到游樂場或是社區(qū)廣場 等孩子多的地方,放手讓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家長只要看護孩子的安全就可以。孩子自然會在與小朋友的玩耍中確定集體生活的規(guī)則,人與人交往的原則。這樣,當孩子入園后,就能更快地適應入園生活。
親測有效。因為我家孩子小時候,常在護城河公園里找小朋友一起玩,平時也會和他描繪入園后的美好時光,比如,會有更多的小朋友一起玩,有更多 的玩具可以玩,幼兒園的飯還特別好吃等等諸如此類的心理建設,所以,入學后并沒有什么不適應,每天都開開心心地去上學。
二、送時不拖泥帶水,接時按時履約
剛送孩子入園時,送時要堅決,不拖泥帶水,接時要及時接,尤其是和孩子約定了具體接娃時間后,更要按時接。也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見,看看孩子最想讓爸爸還是媽媽接,一旦孩子提出了要求,大人無論多忙、多沒有時間也要按時履行約定,不能失約,否則,該接的時候沒有按時到達,孩子會有被 拋棄的感覺,更加助長其分離焦慮 。
三、入園時可以帶的物品
入園時,詢問一下老師,是否允許孩子帶玩具或自己最喜歡的一件東西入園。通常公立幼兒園在這點上管控比較嚴,一般不允許孩子帶任何玩具或小物件,私立幼兒園相對好一點。征得老師同意后,可以選孩子最喜歡的玩具或小毛巾、小被子、小毯子什么的,或者是孩子最愛的一本書,帶到幼兒園,也可以緩解孩子初入園時的緊張和焦慮。

四、入園后的觀察了解
孩子回家后,爸爸媽媽不要問孩子幼兒園怎么樣,老師如何,小朋友們怎樣,這樣問,通常孩子什么都不說,或者只是簡單地說,好或不好,很難讓家長了解到細節(jié)。
這個時候,可以用到心理學上的隱喻。這是父母了解小孩的一個非常棒的方法。通俗地說,是用打比方講故事的方法,引導小孩把內心的想法和困惑說出來。
和現(xiàn)成的故事不同,隱喻會根據(jù)小孩的狀態(tài)量身定做,所以,最貼近小孩的心。
我兒子剛上幼兒園時,孩子一放學,我就會問孩子:
“你的幼兒園像不像個動物園啊,你是什么?你的同學是什么?”
孩子說:“我是小兔子,動物園里有一只熊,那只熊很兇,還有3只兔子和我很好。”
我聽了之后就明白了,孩子在幼兒園有3個好朋友,還有一個有點兒兇的小朋友,讓他覺得有點兒害怕。

五、盡量少@老師
很多家長,尤其在孩子剛入園時,想隨時知道孩子在幼兒 園的表現(xiàn),于是,接送孩子時,常常拉住老師的手問個不停,再或者 ,就動不動讓老師在群里發(fā)視頻,或圖片,借以了解孩子在園時的表現(xiàn)。如果方便的話,可以問一下老師,落腳點放在孩子的表現(xiàn)如何,有沒有需要家長配合的地方。不要給老師造成“家長對老師不信任的印象”。
如果孩子表現(xiàn)較好,適應能力也很強,回家也沒有具體的不舒服、不開心的表現(xiàn),就沒有必要非得追著老師問。尤其是那些動不動就在微信群@老師的家長,或者半夜三更都打電話或微信老師的家長。
若是很想了解孩子在園的情況,可以在家里和孩子玩過家家游戲。即讓孩子當老師,家長當幼兒園小朋友,換位表演,孩子會下意識地把在幼兒園的情況通過自己的行為動作表現(xiàn)出來。家長基本也能了解個差不多。

如果孩子回家有異常表現(xiàn),在排除生病等客觀原因外,就需要家長認真對待了。可以迂回地問一下其他家長,其他孩子,確有必要,再找老師溝通,甚至是調取監(jiān)控。尤其是對于孩子所說的某些情況,一定要綜合多方信息權衡一下。再做出決定。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小孩子,既可以說是童言無忌,但也有分不清現(xiàn)實和理想的地方,家長一定不要聽風就是雨。
愿每個孩子都能被溫柔以待。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272783.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