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母嬰>乾隆皇帝一生才寫四萬首詩(彈幕之王斂財狂魔)
發(fā)布時間:2024-01-24閱讀(15)
有這么一個皇帝,他,是一個彈幕狂魔。
他自己用的章子亂七八糟一大堆,常用的就足足有五百多個,他有事沒有就喜歡在古人的字畫上蓋上一個,發(fā)個“到此一游”。
無數文物因為他這個愛好慘遭毒手。

比如,他看到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越看越喜歡,忍不住大喊,王羲之yyds!
然后啪發(fā)了一個“神”的彈幕,不光發(fā),還要加大、加粗,戳在快雪時晴帖的正中間,誰看了都覺得像個違章建筑。

比如趙孟頫(fu三聲)的人騎圖,他拿到以后開心得不行,噼里啪啦拔火罐一樣一通亂蓋,把主角都圍起來了。

比如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幾乎所有的空白處都被他題了字蓋了章,更搞笑的是,他還沒認出來自己蓋的這幅是個贗品。
這個皇帝,叫做乾隆,綽號愛新覺羅·牛皮癬。

乾隆是一個爭議極大的皇帝,他的人生功過參半,喜歡他的人覺得他精明,有政治手腕,收復領土有功,是個好皇帝;
不喜歡他的人認為,他毀壞文物,焚滅書稿,為了斂財縱容貪官和珅,還喜歡到處旅游,勞民傷財,昏庸無用,自稱“十全老人”,其實就是個“十全寶寶”。
大家好我是南瓜,今天咱們就一起來看看乾隆這個爭議極大的清朝皇帝。
1
乾隆的童年過得非常安逸。
在乾隆之前,清朝的皇帝里,經常有皇位之爭,康熙年間的“九子奪嫡”是出了名的殘酷。
可乾隆得到皇位的過程異常順利,毫無波瀾。
首先是他的母親甄嬛連著走運,加上雍正對后宮手段夠狠,完全沒有經歷《甄嬛傳》里那么波詭云譎的宮斗就得到了垂青。
到了雍正這里,他吸取之前的教訓,換了個立儲的法子,他不明著立太子引起爭端,而是把皇太子選好以后寫在詔書上,把詔書藏在乾清宮“正大光明”的牌匾后面,讓人在自己死了以后再拿出來當眾宣布。
因為這規(guī)矩,沒什么兄弟跟乾隆爭位。
雍正暴斃的時候,所有人都覺得乾隆理所應當是下一個皇帝。
乾隆剛即位的時候,是打算好好做一番大事的。
乾隆覺得,爺爺康熙定下的規(guī)矩太寬松了,國家很散漫;父親雍正的規(guī)矩又太嚴厲了,搞得人人自危。
所以,乾隆就取了個平衡,搞了一個相對寬容的規(guī)矩。
乾隆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他為了管理各個民族,刻苦鉆研語言,會五種語言,是清朝掌握語言最多的皇帝。
從九歲開始,雍正也一直讓各路頂尖人才來給乾隆上課,早早地就讓乾隆熟悉朝廷政治。
所以雖然雍正的死特別突然,但乾隆還是很從容地把朝政接了過來,很快穩(wěn)定住了局面,把宮廷里遺留的問題都處理了一遍,讓國家恢復了正常運轉。
國家是正常了,但乾隆不正常,他特別喜歡游山玩水,一有空就要出去。
乾隆在位60年,去五臺山玩了6次,去泰山玩了11次,去江南玩了6次,各種旅游加起來一共有一百五十多次。
乾隆又是個很講究排場的人,每次他出去旅游,那場面都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紅旗招展人山人?!保ㄔ暎?。
這么玩勞民傷財不說,乾隆還總喜歡給自己的愛玩找一個光明正大的理由。
乾隆說,不是我要玩,是我媽愛玩,我出去玩是因為我要陪著母親,我孝順!就跟大家看到什么好東西老喜歡說“我有一個朋友”一樣。

還有的時候,乾隆會說,自己不是去玩,是去干正事了,就像面壁者一樣,“這是計劃的一部分”。

但大臣們也不是傻子。
比如第四次巡江南時,乾隆準備去湖州,有個大學士反對。乾隆就說“我不是去玩兒,我就是想去看看老百姓是怎么養(yǎng)蠶的?!?/p>
對方一點不留面子,說您這一去,百姓都要停業(yè)回避了,您還看個鬼啊。
乾隆沒轍,他就讓另一個大學士給他安排,對方找了紹興的府官勘察河道。結果這個官膽子很大,他一聽說乾隆要來,趕緊連夜讓人往河道里丟了一大堆石頭和木墩,屬實是乾隆的破壁人了。
好在乾隆還算體恤百姓,去江南玩的時候,他知道自己走到哪里都是擾民,所以定了個規(guī)矩:
他經過直隸、山東、浙江這些省,免掉當年應征賦稅的十分之三;如果是災區(qū),那就免掉一半。
他建過行宮住過的地方,比如江寧、蘇杭,當年的地丁銀全免。
你說乾隆壞吧,他好歹有自知之明,知道減輕老百姓的賦稅;你說乾隆好吧,折騰百姓的事他一樣也沒有少做。
2
如果事情不變化的話,乾隆爺大概會把自己寬容的政策一直延續(xù)下去。
然而,1741年,發(fā)生了幾件重要的案子,一下子改變了乾隆的想法。
第一個案子是有人舉報山西官場布政使薩哈諒貪污腐敗。
乾隆一開始是不太信的,他覺得自己給薩哈諒的工資很高,二品大員,一年8000兩,這么高的工資還要貪污,圖啥呀?
結果派人一查,貪污屬實,1600兩銀子。而且,他就是因為覺得乾隆政策寬容,不會像雍正一樣動不動讓人坐牢,才這么明目張膽。
乾隆按照律法殺了薩哈諒。
第二個案子是御史彈劾兵部尚書鄂善貪污,收受賄賂。
一開始,乾隆也是不信,因為鄂善是他的股肱,他非常信任才把國家的軍事大權交給他。
剛聽到舉報的時候,乾隆把舉報的御史罵了一頓,說他誣陷長官。
但是以防萬一,乾隆搞了個專案組調查。
結果當場打臉,鄂善真的貪污了。
連著自己信任的兩三個人都是這樣,而且都是重要的高官,乾隆的價值觀都崩了,難道我對你們這么好,是我錯了?
這一次,乾隆打算親自審問,他騙鄂善說,只要你如實交代,我會從輕處罰,把貪污的事算在你家人頭上,給朝廷留點面子。
鄂善信了,說自己收了賄賂1000兩。按理說,鄂善一品大臣,1000兩還不至于殺頭。
可乾隆聽到鄂善說真話以后,馬上翻臉,要把鄂善當典型,從重處理。
鄂善嚇壞了,很快又翻供,說自己沒有貪污。
乾隆聽了以后,龍顏大怒,把案子丟到刑部,刑部判了一個“絞監(jiān)候”他還不滿意,嫌罪名定少了,怎么就“受賄罪”一條?還有一條“欺君罪”呢?最后,乾隆連秋后問斬都不等了,直接下了一道圣旨,讓鄂善自盡。
從此之后,乾隆就像是換了一個人,他在全國大搞反腐活動,借文字獄清除異己,力度比雍正康熙還要大。
而且,乾隆為人精明,手段又狠,全國無論哪里的官員只要被他盯上了,就沒有能瞞過他的。
國舅爺高恒貪污,斬首、抄家;
山東巡撫蔣洲貪污,死刑立即執(zhí)行;
遠在云南的云貴總督,借口給皇帝打制金手爐,貪污數萬,乾隆也給查了出來,賜其自盡。
最離譜的一起,是甘肅布政使王亶(dan三聲)望集團的貪腐案。
王亶望的父親是江蘇巡撫,又勤政又清廉,乾隆很喜歡他。當時甘肅省比較窮,而且經常饑荒,當地官員就上書,希望乾隆開捐監(jiān)政策。所謂“捐監(jiān)”,就是讓有錢人花錢上國子監(jiān),上大學,但這個錢一般不用銀子,而是用糧食抵。
捐糧食就能上國子監(jiān),對窮人來說很不公平,但在甘肅比較窮的前提下,收富人捐監(jiān)的糧食可以用來賑災,還不用花國家的,用的好也是一種解決當地貧困的辦法。
乾隆就派王亶望去甘肅做這事。
結果,王亶望去了半年,在甘肅得到了捐生19017人,收到本色糧82萬7500多石。
這個成績過于好了,一般皇帝看到這個成績,肯定要夸這官厲害。
但是乾隆看到以后,疑竇叢生,他覺得甘肅不是什么富裕省份,哪里來的這么多人,這么多糧食?
乾隆讓總督勒爾謹查一下,勒爾謹查完說沒問題。
三年以后,王亶望政績更突出了,收了600多萬石糧,15萬捐生。乾隆專門安排刑部尚書去甘肅調查,回來報告也是沒有問題。
這兩道保險了,這下總該信了吧?
不,乾隆還是將信將疑,他提拔王亶望去當了浙江巡撫,但這事他一直記在心里。
又過了四年,1781年,甘肅省爆發(fā)了回民起義。乾隆派人去平定,結果去的人給他上書說,甘肅大雨滂沱,無法如期出兵,請求過段時間再出發(fā)吧。
就“大雨滂沱”這四個字,引起了乾隆的注意。
乾隆看著奏折上的“大雨滂沱”,猛然想起了四年以前,王亶望的折子里總是說甘肅經常旱災,捐監(jiān)的糧食不夠,需要朝廷再補一點才夠救濟災民。
結果你現在卻說甘肅老是下雨,你們倆肯定有一個在說謊!
乾隆馬上讓人去查,當年王亶望在甘肅是不是真的捐到了糧食。
這一查,就查出了清朝最大的一起貪腐案。
原來,當年甘肅的捐監(jiān)沒有收到一粒米,而是按照每人55兩收了折色銀,王亶望在甘肅三年,和大小官員一共102人一起侵吞了捐上來的銀子多達一千多萬兩。
最后,王亶望等三個主犯被處以極刑,抄家,其他小官56人死刑,46人被發(fā)譴籍沒。對貪官家屬執(zhí)行株連政策,發(fā)配伊犁為奴。
這還沒完,王亶望被抄家以后,說有300多萬兩家產,結果乾隆看了一下抄上來的金銀財寶,覺得東西價值不太對,立馬覺得有詐,馬上讓人再去查負責抄家的人。
果然,負責抄家的總督中飽私囊,他去抄王亶望家的場面,大概是這樣的:(放周星馳鹿鼎記抄鰲拜家段落)

對這些人,乾隆當然是也沒放過,順手殺了。
反腐反貪的微操細致到這個份上,乾隆算是封建皇帝里第一梯隊的了。
但乾隆不像別人,有了功勞以后也很低調,他有了功勞以后就喜歡好大喜功,自吹自擂,乾隆本來就很喜歡附庸風雅,再加上老是到處游山玩水,所以他動不動就寫詩寫文,一生足足寫了4萬多首詩,1400多篇文章。
如果只按照數量來算,乾隆是古代詩文產量最高的作家,一人的產出就直逼全唐詩,母豬看了都要流下羞愧的淚水。
可如果按照質量來算,母豬可能都比他強點。
乾隆寫的詩一大半都是口水詩,質量稍微好一點的,還有一大半都是請手下幫忙改出來的。

比如那首很出名的《詠雪》:
一片一片又一片,兩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飛入蘆花都不見。
就這首還行的,在民間傳說里,這最后一句也是大臣給他補上的,整首詩還有抄襲鄭板橋的嫌疑。
乾隆寫詩的能力,是見者落淚聞者傷心。
只有錢鐘書曾經給了乾隆的詩一個極高的評價——
又酸又腐,令人作嘔
除了詩文之外,乾隆主持修的《四庫全書》,也是一件功過參半的事。
客觀上,《四庫全書》確實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件文化工程,對中國古典文化進行了一次系統的總結,乾隆是有功勞的。
但乾隆在修書的過程中,把不利于清朝統治的書籍要么篡改,要么直接給物理刪除了,據統計銷毀書籍13600卷,焚書15萬冊。
你說他文藝吧,他的水平不堪入目;可你要說他辣眼睛吧,四庫全書對文化的貢獻又是確確實實的。
3
在政治上,乾隆很有手腕,在文化上,乾隆重在摻和。
那在武功方面,乾隆也肯定不會缺席。
在哈薩克斯坦有部史詩叫《無畏一千勇士》,講的是哈薩克族牧民抵抗侵略的故事,后來還被他們官方當成了國家宣傳片。

電影里的入侵者叫“準噶爾人”,個個兇悍善戰(zhàn),影片隱約提了一句,說這些敵人是從中國西北長途跋涉來入侵哈薩克的。
實際上,這些壓得哈薩克喘不過氣的準噶爾人,是被清朝暴打了幾十年,不得已才逃去了更西邊。
這場曠日持久的戰(zhàn)爭,叫“清準戰(zhàn)爭”,最終是在乾隆手上收官的。

在清朝初年,剛入關的滿清為了鞏固政權,給了邊疆地區(qū)很大的自治權,盤踞西北的蒙古部落中,出現了一個叫準噶爾的分支。
1628年,準噶爾第一代領袖正式建立政權,到了1678年,準噶爾人的戰(zhàn)馬翻過了天山,踏遍了伏爾加河下游,他們的馬刀不斷指向青海和西藏,威脅著清朝的西部邊境。
準噶爾不僅塊頭大,繼承了祖先的驍勇善戰(zhàn),還從沙俄那學到了近代手工業(yè),買到了歐洲式野戰(zhàn)炮和火槍,某些技術領域甚至比位居中原的清王朝更強。

從康熙時代開始,清朝就一直在壓制準格爾,但是,康熙、雍正幾次對這里用兵,都沒有徹底消滅這里分裂的隱患。
跟準噶爾人都打了兩代人了,一直打到自己這,當時不少大臣都覺得有點麻了,甚至還有人覺得,那片地方不是戈壁就是沙漠,就讓準噶爾占了算了。
然而乾隆在這個問題上有自己的堅持。
乾隆放出的密探,從一位出訪準噶爾的沙俄軍大尉那得知,靠著沙俄的幫助,在1724年前后,準噶爾人已經有半數軍隊裝備了火繩槍。
300名準噶爾火繩槍兵,用火槍和蒙古騎射戰(zhàn)術結合,打出了俘虜車臣汗的戰(zhàn)績。
一個叫列諾特的瑞典軍官,還幫他們打造了幾十門輕重火炮,甚至教會了他們生產火藥。
在沙俄的鼓動挑唆下,準噶爾準備徹底跟清朝撕破臉,獨立出去。
乾隆當然不會允許。

1750年,準噶爾部發(fā)生了內亂,內斗中,準噶爾的上層有人投奔沙俄,有人為了活命跑來了清朝。
乾隆斷定機不可失,立刻調集5萬大軍進取西北。
這五萬大軍有從東北調來的精銳索倫兵,有裝備了火炮的主力綠營兵,甚至有專門從福建調來的虎衣藤牌兵。

此時距離清朝開國已經過了百年,承平日久,但清軍與準軍1萬人的前鋒部隊相遇時,依然展現出了無比的勇悍。
在清宮戲里眉清目秀,成天忙著談情說愛的海蘭察,在歷史上也參加了這次戰(zhàn)斗,準噶爾將軍巴雅爾想趁亂逃走,海蘭察策馬追擊,一箭射穿了巴雅爾的手肘,將其擊落馬下生擒。

由于這次出征的不少將領和士兵都是滿洲八旗子弟,戰(zhàn)況激烈時,八旗士兵傷亡慘重。
可即使這樣,也沒有動搖乾隆的決心。
經過四個月的征戰(zhàn),清軍壓制了準噶爾,后來的準噶爾貴族有誰想造反的,不是被乾隆追著滅掉,就是在對方還沒來得及叛亂就派人把他抓到北京。
到1759年消滅大小叛亂后,西北地區(qū)長期內亂的局面終于徹底平定,大片的邊疆時隔多年,再次被納入中國治下。
也正是在這一年,清朝的版圖達到了極盛的1300萬平方公里。

4
在反貪、收復新疆、西藏這幾件事上,乾隆辦的是不錯的,乾隆對自己也非常滿意,于是乎,他又開始驕傲自滿,浪起來了。
做皇帝的,雖然名義上說全天下好東西都是他的,但是皇帝平時的零花錢是有限額的,超額了皇帝還要多花,就可能被人批評,說你亂花錢,昏君。偶爾收大臣的一點好玩的東西,也會被譏諷玩物喪志。
但是乾隆這個人又管不住自己。
怎么辦呢?
對皇帝來說,最好有一個白手套,專門替自己搞錢,搞各種好玩的東西,還不張揚,最后罵名都這個臣子擔了,好處自己確確實實享受了。
和珅,就是乾隆的這個白手套。
比如,乾隆想讓官員掏錢孝敬他給他做零花錢,但又不能直說,怎么辦呢?
乾隆和和珅就發(fā)明了一個“議罪銀”制度,從1780年開始施行。
這制度啥意思呢?就是官員犯錯以后,只要不是什么大錯,夠不上刑罰的條件,可以掏錢贖罪,交多少銀子全憑官員自己定,交上來的錢不進國庫,進皇帝的小金庫,這樣就算報了罪名,皇帝也不會罵你犯錯,反而會夸你有改過之心,西方教會都直呼內行。
大家也不是傻子,這制度不明擺著給你一個公開的法子向皇帝行賄嘛!沒有罪你編一條罪名不就得了?!
河南巡撫有一次就給乾隆上書,說微臣該死,一不小心把香灰弄到了您批的奏折上,我有罪我有罪,我交3萬兩贖罪。
這理由編得過于離譜,以至于乾隆都不太好意思了,下旨說退給你2萬兩好了。行了行了,你沒罪你沒罪。
和珅平時做生意,賺來的錢也經常有事沒事給乾隆分,和珅開過糧店、弓箭店、藥鋪、瓷器店、酒店、古玩店等等等等。
因為和珅的幫忙,乾隆自己斂財無數,他幾次出去玩,不需要花國庫的錢,光自己的小金庫就足以支撐天價的開銷。
這也就是為什么全天下人都知道和珅是貪官,但以往在各路貪腐案里火眼睛睛的乾隆就是不管。
因為這個世界上最大的貪官不是別人,就是乾隆自己,和珅不過是他欲望的化身,一個鞍前馬后的影子罷了。
一旦正主死亡,影子也活不了多久。
到了乾隆統治的后期,因為封建制度的固有問題,乾隆一手創(chuàng)造的帝國,也終于要在他自己的時代走下坡路了。
許多聊起這段歷史的人都會提到“英國馬嘎爾尼訪華”,結果被乾隆皇帝輕視的故事。
許多人認為,清朝是因為不知道航海和全球貿易的好處,才搞了徹底的“海禁”、“閉關鎖國”。
可實際上,乾隆時代的中國有專門的海關制度,訂立了很詳細的關稅和碼頭管理條例。
之所以清朝統治者拒絕進一步對外開放,恰恰是因為他們很懂個中緣由。
他們一眼就看出這東西會掀翻自己的龍椅,以至于要這么如臨大敵。

當時,有一個中文名叫洪任輝的英國商人。
洪任輝原名詹姆斯·弗林特,他在東印度公司當中文翻譯期間,偶然發(fā)現寧波的關稅比廣州低了一大截,于是,他就帶著船不斷往返寧波賺了暴利,整個浙江也有不少官員賺了大錢。
洪任輝鉆政策空子沒多久,廣州眼看自己收到的關稅少了,就給上面告了洪任輝和寧波海關。
洪任輝心想自己不過是想省點錢換個地方做生意,再加上廣州官員以前沒少敲詐自己,氣不過也去上告。
兩邊一鬧,就鬧到了乾隆這里。
按廣東官員的估計,乾隆大概率會讓寧波提高關稅,把漏洞堵上,讓洋人繼續(xù)回廣州做生意就算了。
誰知道乾隆大筆一揮,好幾顆人頭落了地。

因為乾隆從這件小事里,聞到了危險的氣息。
首先是洪任輝這個英國商人,居然自己開船到天津再轉道來京城告狀,全程繞過清朝水師。
你今天就能一路直插到我眼皮底下告狀,你明天敢干什么,我都不敢想了!
在洪任輝上告時,不少浙江百姓都很支持他,這些商人在和他的生意里賺到了以往在朝廷監(jiān)管下賺不到的大錢,自然希望生意能做下去。
其中還有商人劉亞匾以及汪圣儀父子,和旅居菲律賓的華僑林懷遠,又是代寫狀詞,又是幫忙找官府。
你今天都這么護著洋人,你明天敢干什么,我都不敢想了!
在乾隆的大力懲治下,洪任輝坐牢3年然后被驅逐,幫他的中國商人被砍了頭,隨后清廷頒布了《防夷五事》,切斷了外國人和中國打交道的所有途徑。

乾隆第二次南巡到蘇州時就發(fā)現,僅蘇州一個港口,每年就有一千多條船出海貿易,其中有幾百條船的貨物賣給了外國人。
乾隆還親眼看到,在江浙一帶海面上的外國商船絡繹不絕,而且大多攜帶著武器,外國水手和商人紛紛上岸買東西。
這些外國商人出高價收購中國商品,讓越來越多想賺錢的老百姓紛紛從老家把貨販到沿海,都沒心思種糧食了。
乾隆太聰明了,他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和祖先不斷打造和修補的這套制度,是用軍政貴族和少數地主,把大片農民圈在老家種地的。
乾隆從英國商人的事件里隱隱約約感覺得到,那種商業(yè)興盛、貿易流通的情景,勢必會培養(yǎng)出一個全新的、自己無法控制的階級。
一旦這個階級脫離掌控,對滿清統治階層的威脅是巨大的。
而維持自己的統治,才是所有封建王朝的頭等大事。

到了晚年,乾隆回顧自己的一生,對自己非常滿意,就自稱“十全老人”。
老實說,乾隆這一輩子,對國家有大功也有大過,光是領土上的功勞,給后世奠定的基礎就足夠大了,但他那些過錯,也同樣扎眼到不行。
作為一個封建朝代的皇帝而言,乾隆是合格的,清王朝在他的手上達到了鼎盛。
但可惜的是,時代已經變了,在工業(yè)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時候,按照以往的標準評價出來的“盛世”,在世界潮流中已經有些落伍了。
乾隆手上的清王朝,還能勉強維持一個樣子,可等到換了一個平庸的皇帝,那些乾隆留下的問題,也都會一一冒出來,封建制度走了幾千年,已經到了它生命的末年。
果然,在乾隆死后,繼任的嘉慶庸碌無能,清王朝極速走起了下坡路,中國在世界發(fā)展大潮中開始逐漸落后,遭遇了百年的民族存亡危機。
乾隆費盡心思維護的封建皇權,就像他費盡心思收藏的不少文物一般,在這場大潮中逐漸分崩離析。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269114.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