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13)
文/忒咪媽媽(原創文章,歡迎個人分享轉發)
目前來說,母乳喂養已經成為了絕大多數寶媽堅守的喂養方式。
因為母乳當中,含有寶寶生長發育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物質,并且能夠最大程度上,降低寶寶生病的概率。
但在母乳喂養的過程中,很多新媽媽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首當其沖的就是自己的母乳到底是不是充足,能不能讓寶寶吃飽呢?
那么今天,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跟新手媽媽一起,去探索母乳喂養背后的這些事情吧。

根據衛生部12年4月頒布的《兒童喂養與營養技術指導規范》中的說法,我們能夠發現:3月齡以內的寶寶,每日喂養不少于8次,這樣可以有效促進寶媽母乳的分泌。
此外,對于4—6月齡的寶寶來說,應該逐漸定時地去喂養,每3—4小時一次,每天大概需要喂養6次。
隨著寶寶月齡的增長,我們可以逐漸減少夜間喂養的情況,幫助寶寶形成連續睡眠的習慣。
要想了解寶寶的喂養需求,我們就必須了解寶寶不同年齡段的胃容量情況。
下面看一下寶寶的胃容量:

其次,我們來了解一下寶寶的奶量要求:
一般而言,三個月以內的寶寶,每天總奶量在500ml—750ml,分為8次左右進行喂養。
4—6月齡的寶寶,每天奶量在800ml—1000ml左右,該月齡期間的寶寶,可以逐漸定時定點地去喂養,形成飲食和睡眠習慣。

母乳是否充足,是很多寶媽會擔心的一個問題,因為在寶寶需求確定的情況下,一旦母乳不足,寶寶勢必就會吃不飽,從而影響生長發育。
那么如何去判斷呢?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一些小方法和技巧。
①觀察寶寶吃完母乳后的情況
在寶寶吃完母乳后,我們可以觀察寶寶的情況,如果寶寶在吃母乳的時候,能夠主動停止,并且吃完沒有哭鬧的情況,還能好好睡好覺的話,那么就說明寶寶吃飽了,沒有母乳不足的情況。

②觀察寶寶的小便次數
一般而言,寶寶在24小時內的排便次數,大概在8次左右,如果尿量足夠的話,就說明奶量也是足夠的。
當然,在這里需要提醒一下各位寶媽媽,因為一年四季的氣候不一樣,所以每個季節寶寶的尿量情況,也會有所不同。
比如夏季的話,可能寶寶所需水分會多一些,尿量也會少一些。
所以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綜合考量之后,如果能夠到達平均排便數量,那么母乳就是充足的。
③觀察寶寶尿液的顏色
根據一些兒科醫生的指示,我們也會通過判斷寶寶尿液的顏色,來判斷母乳是否充足。
如果尿液是無色的,說明母乳攝入量充足,如果尿液偏黃或者帶有腥臭味,則說明母乳可能出現不足的情況。

④觀察寶寶吃完母乳后的表情
不餓肚子,是人類出生后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所以基本上在嬰兒時期,寶寶所有的情緒變化,都由是否吃飽肚子而引起。
所以觀察寶寶表情,也是不錯的方法,如果吃完母乳后,寶寶面部表情充滿滿足感,而且還會沖著媽媽笑,那么就說明母乳充足,反之不斷哭鬧,則說明沒有吃飽。
⑤觀察寶寶發育情況
寶寶如果攝入母乳充足,生長發育就能夠得到保障。
一般情況下,寶寶在出生第一個月體重大概應該達到600克,以后每個月大概增長750克左右,大家也可以通過這個來判斷。

如果我們確定了母乳不足的情況,那么就應該通過三方面去解決問題。
首先,確定自己的母乳喂養方式是否是正確的。
如果喂養方式是錯誤的,那么在寶寶無法有效吸吮的情況下,那么可能刺激就不夠,很難促進母乳的分泌。
所以大家應該按照醫生的指導,選擇正確的母乳喂養姿勢,確保寶寶能夠喝到母乳。

其次,一定要增強喂養信心。
很多新手寶媽,一旦遇到母乳不足的情況,很容易打擊自己的自信心,長此以往,會導致焦慮、緊張、壓力大的情況出現。
而這些負面情緒,都會影響母乳的分泌,所以,我們必須要建立起積極樂觀的喂養心態,只要寶媽自己營養攝入是充足均衡的,就要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喂養好自己的寶寶。
最后,就是查看自己是否有不宜喂母乳的情況。
從醫學和遺傳學角度來說,有一部分媽媽母乳不足,可能跟家族遺傳有一定的關系。
那么遇到這種情況,一定不要氣餒,應該堅持親喂,逐步建立信心。
此外,如果母乳仍然不足,可以添加配方奶作為補充,雙管齊下,確保寶寶攝入足夠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

忒咪媽媽寄語:
從十月懷胎,到一朝分娩,再到母乳喂養,可能每一個階段,對于新媽媽來說都是一種挑戰。
而在我們開始挑戰之前,最重要的就是我們自己的心態和心情。只有我們先調整好自己,才能勇敢地面對所有可能會出現的事情。
最后,也希望每一個新手媽媽都能夠見招拆招,成為一個育兒高手,陪伴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267989.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