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母嬰>知其天命而安之若命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11)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出自《道德經》第二十八章,意思是,深知什么是雄強,卻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澗。甘愿作天下的溪澗,永恒的德性就不會離失,回復到嬰兒般單純的狀態。
曾仕強先生解讀《道德經》第二十八章,告訴我們大道無分的要旨。大道是整全的,沒有辦法分割。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溪”,就是我們常說的小溪,小河流。這代表一個很寧靜的地方,而且是很低下、很寂靜的。小溪慢慢匯集,到最后會匯聚成大江大海。
小溪好像一無所為,可最后它是大有為,無不為。這是從自然現象,去看無為而無不為,這里面有一個前因后果。
雄就是先導、開創,雌就是后順。如果只知道雌,只是順從人家,而不知道雄,可以自己去開創,這樣經常吃虧。老子并不是說,只能守雌,不能先導。
剛強有剛強的好處,柔弱有柔弱的好處。但是不能一開始就剛強,否則別人也會很剛強地對待你。硬碰硬,對著干,最后只會兩敗俱傷。
所以自己雖然有可以剛強的本錢,可以先導的能力,但是要先采取弱勢,先采取低下的姿態,先用順的態度,看看別人怎么對你。你順,別人也順;你柔,別人也柔;你客氣,別人更客氣,事情就很好辦了。
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如果了解到“天下溪”,慢慢匯聚成大江大河的道理,就會對真常之德有信心,就會不離常德。于是,這個人就會“復歸于嬰兒”。雖然年紀已經很大了,但還是像個嬰兒一樣天真無邪,無知無欲,誰看了都覺得很好。
因為別人看到你沒有敵意,跟你接觸不會吃虧,看到你不是雄赳赳氣昂昂,隨時要占便宜的樣子,自然喜歡跟你親近。
這幾句話是說,大道有這一面,也是有那一面,每個人都要自己去選擇;選擇是選先后的問題,而不是有無的問題。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知道雄強的好處,卻守住雌柔的位置,這樣可以作為天下的仆役。作為天下的仆役,就不會離開恒久的德,再由此回歸到嬰兒的狀態。
作為天下的仆役,就不就離開恒久的德。因為作為仆役,沒有主觀的成見、個人的好惡問題,認知和欲望貶到最低了,因為你服從命令,你什么事都沒做,沒有任何排斥,專門替別人服務,這與道所展現遍在一切的“德”不是很接近嗎?
然后再由此回歸嬰兒的狀態。嬰兒是人的最原始的最早的單純圓滿的形象。仆役是人類社會最低的身份,什么事都要做,不拒絕任何事,替別人服務的。這兩點都聚焦于人的世界。

“知其雄,守其雌”,雄與雌只是兩個代號。這里說的雌雄,就是陰陽的意思。中國文化的《易經》講“陰陽”,以及另用一種符號叫“乾坤”,乾是陽,坤是陰。其實,公母、雌雄、陰陽、乾坤等,這種種的說辭,都是代號。
“知其雄”,雄是陽性,代表了開發、光明,放射四方。“男兒志在四方”這句話,就是表現雄性的開發作用。雌性代表的是黑暗、寧靜、收斂、保守。雄是動的,雌是靜的。所以,修道的人,工夫做的是靜態,但要懂得陽的一面,才能開發無窮盡的智慧。
佛家有一種修持法門叫做“止觀”,“止”就是靜的功夫,也就是“守其雌”;“觀”是智慧的開發,也就是“知其雄”。這一引借,就解釋了下一句,“為天下溪”。
為天下溪,溪水是從高處向下流的,高處留不住水,水一定是向低處流的,最后,匯歸于最低的大海。所以,佛家也經常用大海做比喻,說明胸懷要像大海一樣又廣闊又謙下。懂得了這個道理,心量就擴大了。
“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如果修養達到了“為天下溪”的境界,則自然“常德不離”。“德”字包括用,經常行道的作用。“常德不離”,到底不離什么?這其中是它的秘密,老子沒有明白地說。其實就是不離動靜之間,一動一靜,都有道的作用,能夠“常德不離”,最后的成功是“復歸于嬰兒”。
復歸于嬰兒。嬰兒是剛滿月或一周歲以內的嬰孩,一身骨節都是軟的,他沒有喜、怒、哀、樂,沒有主觀成見,逗他一下就笑,掐他一下就哭,一切都很自然,沒有做假,沒有意識的固定作用,但不是無知,那是大知。
老子講修道成功的人,要像嬰兒的境界。前面也曾提到,“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學太極拳也常常用到這句話。但是,有幾個人真能把強硬的骨節練成嬰兒一樣的柔軟?人的骨節越老越硬,老子后面說“物壯則老”,一樣東西,年代久了就老了。難聽一點解釋,老了就完蛋,要想不完蛋,只有“復歸于嬰兒”。
所以,靜坐的人,天天要反省自己身心的柔軟到什么程度。其實,融會貫通起來說,佛法有一個名稱叫“軟地”,先經過修養的步驟——暖、頂、忍,到達軟地。由心性剛強慢慢變成心念柔軟,身體也到達“軟地”。所以,靜坐到真正入定的人,他的身體已變得非常柔軟了。
《道德經》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