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14)
最近家訪活動中,老師反饋小朋友們交的繪畫日記里面的畫都不怎么好看。平時我在輔導朵朵作業的時候也發現她的英文詞匯貼畫或者是其他作業里面要求的畫,確實畫的不怎么像,也不工整。然后我就跟其他家長聊小朋友畫畫這件事。為什么小朋友都學了兩年多的畫畫課了,還是不知道具體畫一個東西。有位媽媽舉例說要畫一個青蛙,一個青蛙的圖片就擺在小朋友的面前,他還是還不知道要怎么畫。其他家長也說學了這么久,就是畫的不像,不工整,很潦草,不清楚,更加不會構圖。

我也是很困惑,于是去搜索一些資料。首先我在百度上搜了“為什么小朋友越學越畫不好”,得到的文章都是基本上是機構的解釋。雖然也有一定的原因,但是我覺得不是根本。機構說的是一種氛圍上的問題。幾個小朋友一起在課堂上畫畫有氛圍,有老師的指導。這個應該不是普遍成立的原因,因為在家里面不可能也不必要弄成培訓機構的氛圍。
然后我要在公眾號里面搜索。公眾號確實是一種尋找觀點的好地方。搜索這個問題發現憨爸就有一個對于美術教育的一個詳細解釋。在文章下面的留言里面看到別人推薦的幾本關于美育的好書。我打開微信讀書,找到一本《美育,從培養孩子畫畫開始》,這本書里面有一個觀點說“兒童畫并不是現實世界的復制品,孩子畫自己知道的,而不是畫自己看到的。”“然而,孩子畫得不像,就是不好嗎?兒童畫的領域里,“畫得像不像”“畫得對不對”從來都不應該當作評判孩子作品的金科玉律。不僅如此,“寫實”更不是專業藝術領域里衡量一個作品是否具有藝術價值的標準,因為藝術有很多種,寫實藝術只是其中一種藝術形式罷了。倘若以“畫得像不像”來評判孩子的作品,一方面,這樣的評價會對兒童的創造力造成致命的傷害,讓他們對自己的觀察能力,甚至對自己的情感心生懷疑,以至于他們在以后表達內心真正情感和畫面的時候,也許會瞻前顧后,不敢下筆。另一方面,這個評判標準也違背了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會讓他們在試圖超越自身現有能力去模仿大人畫畫時,產生一種技術上的挫敗感,從而消減繪畫興趣。”

這個觀點對我的觸發特別大。我想起平時朵朵在畫畫的時候,我總是用這個像不像這個尺度去批評她,總是說畫得太偏,或者畫得太小,畫得太潦草。真的是恨不得親自幫她畫。肯定也是打擊了她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曾經有位藝術家說過小朋友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最寶貴的。需要我們好好地愛護。
但是在這種情況下怎么愛護呢?因為學校老師的標準就是看像不像,一般成人都是說像不像。曾幾何時,我心里還沒有像不像這種標準。我親自告訴朵朵說,畫畫就是靠自己的想象力,沒有統一的答案。以前朵朵畫了一幅火山的畫,特別有想象力,火焰還有綠色的。鄰居兩個八九歲的男孩看到了說火山不是這個樣子的。當時我還會去維護朵朵,解釋說每個人的想象力不一樣。還感慨八九歲的小孩就沒有了想象力。沒想到朵朵現在才上一年級,我就被群體的這種像不像的標準動搖了。
我還是需要堅持對朵朵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保護。不管朵朵畫得如我標準中的“潦草”、“不像”和“大小不一致”,我都要驚呼真是天才之作。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