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14)
孩子剛從家庭這個小社會走出來,開始步入群體學習、交往的生活環境,是一種轉折,這種轉折是人生的第一次邁步,標志著孩子的成長。幼兒園與家庭有較大的環境差異,孩子周圍的人員、生活的節奏、面對的要求都發生極大的改變,面對入園適應,孩子、家長都心懷忐忑。

1.這是小班孩子的年齡特點,是孩子真實的世界。
“我要媽媽,我要阿婆!”—寶貝們依戀親近的人
從出生開始,孩子們就與父母在一起,他們將父母和撫養自己的親近的人當做自己的一部分。離開家庭上幼兒園,孩子猶如手腳分離,他們驚慌失措、失魂落魄。如果最初入園接待自己的是王老師,孩子一天都會依戀她。如果有誰在此時抱抱孩子,孩子回家一定說這個老師好。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身體接觸(擁抱、撫摸),凡是有過身體接觸的老師,她就“喜歡我”,反之就“不喜歡我”。所以,入園最初的階段,是孩子最粘人的階段。有些家長接孩子時看見孩子緊抱自己的可憐的模樣,誤以為送孩子入園是摧殘了孩子,那就是誤解了。
“我不要去幼兒園”—寶貝們的情緒外顯
由于這個時期的孩子情緒易外露,易受他人的情緒影響,他們對教師和成人有較強的情感依戀,愿意和喜歡的成人親近。當他們受到挫折或愿望無法滿足時,就會采用外顯的情緒反應出來,如哭鬧、抓撓等,有些孩子在發泄的過程中,會嘔吐、間隙性呼吸阻塞,家長就萬分心疼,妥協投降。孩子初入園亦是如此,將孩子送進幼兒園好比一場戰爭,抱著媽媽的脖子、拽著爸爸的衣領、賴在車子里不肯下車的比比皆是。有些家長心疼孩子,不能堅持入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最后反而讓入園適應期拉長。為了讓適應期盡快度過,您一定要堅持送孩子入園哦!

“我的!是我的!”—寶貝們處于自我中心的狀態
這個階段的孩子有了“我”的概念,他們會對周圍的人、事、物做出自己的理解判斷,同時也將這種判斷移植在他人的意識中。如果他認為這個汽車很好玩,也會認為爺爺同樣喜歡這個汽車,如果他心中想著什么,也會認為別人和他想的一樣。在人多的場合,他會捍衛自己的領地、自己的玩具,絕不允許他人侵犯。所以帶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出門,千萬不要讓孩子主動讓出手中的玩具。他不僅會說出“我”的需求,還需別人完全服從自己的愿望。所以小班初期,如果“我”的要求不能滿足,孩子就會大發脾氣,哭、鬧、撓人、咬人、搶奪的場景會經常出現。

“我也要玩那個!”—寶貝們喜歡重復和模仿
小班孩子對喜歡的游戲、活動百玩不厭,一個故事重復將近百遍,他們也會像第一次聽一樣表現出濃烈的興趣。他們喜歡別人的東西,哪怕家里也有類似的玩具。他們總是喜歡和別人玩一樣的玩具,所以爭搶時有發生。他們以獨立游戲和平行游戲的方式進行活動,合作行為較少,喜歡管閑事,愛告狀。隨著在幼兒園時間的推移,孩子們逐漸有了分享食物、玩具的愿望,如果您準備給這個年齡段的幾個孩子送禮物,一定要準備一模一樣的。如果為孩子外出準備分享的食物,也請準備小分量的,因為分享的交換會讓他們吃到所有孩子的食物。當然,那些只分享別人的、不分享自己的孩子,會被別人歸為不受歡迎的人,因為“我不喜歡他,我給他吃,他不給我吃”。

“我能,我會!”—寶貝們自理能力逐漸增強
隨著身體的長高、力量的增強,孩子的大肌肉動作逐步協調,他們上樓梯從單腳并步改成雙腳交替,奔跑的距離與時間也慢慢拉長。相對大肌肉而言,小肌肉的發育相對遲緩,所以孩子無法握筆、畫精細的線條,更不能寫字。在日常生活、游戲、學習活動中,孩子開始嘗試簡單的自我服務的內容,如自己吃飯(雖然速度很慢、還會將飯菜灑滿桌)、自己穿衣褲(他們經常將前后穿反、紐扣找錯家)、自己洗手(因為喜歡玩水、通常孩子們洗手都會把袖子弄濕)、自己去廁所小便(盡管不會擦屁股)等,他們將此作為游戲樂此不疲。如果父母代替他完成了某個內容,孩子會重新來過,家長就苦惱:“我的上班時間就要到了,他還慢騰騰地做事,急死人了!”

“我想搭—不知道!”—寶貝們的思維存在于行動之中
小班階段的孩子思維水平處具體形象階段,他們對事物、現象的理解是通過直觀的形象完成的,如愛媽媽和愛爸爸的差異就用半抱雙臂和張開雙臂來區分,臉長就是棍子臉,臉胖就是輪子臉。合適的比喻會讓大人覺得童言稚趣,不恰當的比喻也會讓大人很難堪。玩游戲時,他們缺乏耐心,常常玩一樣再替換另一樣,弄得家里滿地的玩具。如果父母給孩子事先擬定游戲的目標(搭房子或者搭大橋),等你再去檢查時,房子或大橋的影子也沒有,孩子會告訴你“我剛才搭過了!”“還沒有搭好呢!”因為他們喜歡先做再想,沒有預定目標的習慣。年輕的父母就會焦慮:“我的孩子怎么不會玩呢!他怎么整天瞎玩呢!”

“媽媽,我告訴你--”寶貝們的簡短表述的能力基本形成
到小班下學期,你就會發現孩子的小嘴歇不下來,“甜甜今天哭了,因為玉清說不想和她一起玩!”“我今天得了一朵紅花,是吃飯快老師獎勵給我的,我明天還想再得一朵。”孩子們能用簡短的語言描述生活中的事件,詞匯量迅猛提升,會使用連接詞,喜歡模仿有趣的發音。在語言描述時,還會依據自己的理解想象性描述。如在南京的中山陵、新街口各有一座孫中山的塑像,一可愛的寶寶晚上在經過新街口塑像時對媽媽說“孫中山爺爺白天要在中山陵上班,晚上要站在這里,多辛苦哦!”
2.給小班家長們的建議
根據孩子以上的年齡特點,建議家長們通過生活化、情境化的游戲,解決發展較弱的問題,促進孩子全面和諧的發展。

喜歡打人怎么辦?--社會交往的建議
小班孩子受語言表達的制約和外顯情緒的影響,當與同伴發生沖突的時候,會用動作方式(打人、咬人)表達不滿情緒。有些孩子試圖用拉扯、擁抱等方式表達對同伴的喜歡,也會讓對方誤以為打人行為。為減少打人現象的發生,父母要有意識地教給孩子一些人際交往的策略,如當孩子遇到沖突時要先告訴別人自己的不高興、不喜歡,還可以采取告訴老師的方式來解決;自己如果不小心碰到別人要真誠地道歉;需要別人手中的玩具時,會和對方商量“請給我玩一會兒,好嗎?”當孩子用正確的交往策略解決沖突時,父母要肯定孩子的行為;當父母看到孩子有打人的動作時,要用話語或眼神嚴厲制止;如果孩子打人的行為已經發生,就要給予相應的懲罰(停止游戲、停止獎勵、停止當天的電視節目、停止睡前故事等)。
對一些因害怕別人欺負不敢參加集體游戲的孩子,父母也要教給孩子相應的策略,如“如果有人打我,我就大聲喊叫”、“不和我不喜歡人在一起玩”“如果別人不喜歡我,我就離開”。當然,對于膽小的孩子來說,幫助孩子選擇年齡稍長的、溫和型的同伴,更加適宜。

不愿說幼兒園的事怎么辦?--語言表達的建議
剛入園的家長急于了解孩子在園的情況,但多數家長嘆氣:為什么自己的孩子很少主動說出在幼兒園發生的事情,寶貝常以“記不得了”敷衍了事,為什么會這樣呢?其實小班孩子的記憶為無意識記,隨著年齡的增長,有意識記才慢慢趕上和超越無意識記。要讓此年齡段的孩子記憶幼兒園發生的事并主動表達,還是要解決孩子有意識記的障礙。
幼兒園的一日生活是豐富多彩的,能喚起孩子記憶的內容很多,孩子說不出,是因為儲存的信息量太大,短時記憶的特點又讓前客讓后客,孩子自然記不住也不愿講。想讓孩子說,首先是讓孩子有興趣,如采用誘導的方式:“今天幼兒園的食譜是翡翠蝦,好奇怪哎,翡翠蝦是什么樣子的???”孩子被這樣的好奇心驅使,自然就接話了。大人還可繼續“明天又是櫻桃丸子,那又是什么樣子的呢?”等于給孩子布置了明天有意識記的任務。父母切不能指責孩子“你什么都記不住,一點記性也沒有”,這樣不僅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又會讓孩子自我解壓“我笨,我什么都記不住”。在與孩子語言交流時,盡量用正常的語速講述,不要使用重疊詞(吃飯飯等);要善于用重音、頓音突出關鍵詞;提醒孩子用認真聽、復述、大聲念等方法記住指令語言。為提高孩子有意識記的水平,父母可以和孩子玩記電話號碼、講游覽趣聞等游戲,激發孩子愿意講、主動講的愿望。

不愛學習怎么辦?--科學啟蒙的建議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所有家庭的期盼,家長力圖把孩子培養成從小愛學習的聰明寶貝,家里買了一大堆書,每天給孩子擬定學習時間表,弄得孩子到學習時間就反抗、逃脫。殊不知小班的孩子學習方式就是游戲,游戲是兒童早期特有的一種學習方式,也是孩子的主要活動。父母如果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一定對兒時“躲貓貓”弄壞了家具、“攻城門”撕破了衣服記憶深刻。
3、4歲的孩子活潑、好動、好模仿、喜歡稱贊、喜歡成功,而游戲正好能滿足孩子們的這些特點。孩子是在游戲中成長的,他們在游戲中學習如何使用肌肉和控制肌肉,他們發現世界是怎樣的,自己又是怎樣的,他們嘗試生活的各個不同方面,在游戲中重現現實生活,以釋放各種矛盾、復雜的情感。小班的孩子喜歡獨自一個人游戲,他們會在其他孩子身邊游戲,但并不參加他們的游戲,父母就會擔心“我的寶寶是否不合群?”游戲中,孩子偶爾表現出來的一些偏好,如有的男孩愿意做“媽媽”、女孩愿意當“爸爸”,我們不能憑偶爾出現的這一偏好而斷定孩子的性別角色認同有問題。在游戲中,孩子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去當“爸爸”、“媽媽”、“警察”、“醫生”,他們可以盡情地想象,并在想象中滿足自己參加成人活動的愿望。

不會穿衣怎么辦?--身體健康的建議
大部分寶貝自出生開始所有的事情都由大人包辦,喂飯、穿衣、梳頭、穿鞋、脫褲……上幼兒園了,這些需要寶貝自己完成,如果不會自己洗手、吃飯、穿脫衣褲等,將很難適應集體生活。小班階段集體適應性的培養,自理能力就是其中之一。學習做力所能及的事,會讓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提高能力的同時,有助于培養孩子克服困難和獨立做事的好品質。這種自信、獨立、不依賴他人的良好意志品質和個性品質,會幫助孩子長大后很快適應社會和周圍環境。
幫助孩子練習穿脫衣褲時,可以把一些技巧編成兒歌,讓孩子在游戲中學習。有些孩子沒有穿脫衣褲的愿望,可以采用家庭穿衣比賽的方式;有些孩子不愿穿脫衣褲是因為太麻煩,家長可以先讓孩子練習寬大、易穿脫的衣服,還可以采用先學習穿脫褲子、再學習穿脫衣服的方式??傊晕曳漳芰κ且粋€反復練習、不斷提高的過程,良好的行為得到不斷的強化,就會形成自覺的習慣。

畫的亂七八糟怎么辦?--藝術陶冶的建議
剛入園的孩子,給他一張紙,滿心歡喜地期盼有規整的畫面,得到的卻是圈圈、線段、像蝌蚪般的小人、黑色的太陽,在涂鴉紙張的同時,家里的桌面、墻面、甚至家具上,都成為孩子作畫的戰場。爸爸媽媽試圖從孩子的涂鴉中辨認出某種符合自己想象的東西,每每因失望變得不耐煩。父母驚愕:“我的寶寶太夸張了吧?他咋不能規規矩矩的畫畫呢?他怎么那么不耐煩呢?”其實小班階段的孩子大多以涂鴉的方式表現畫面,涂鴉展示了孩子對自己的認識、對經驗的看法和對生命價值的態度,是孩子宣泄情緒、表達情感的健康重要方式,也讓孩子的情感和心理得到了平衡發展。這個階段的孩子不需要成人示范如何畫,他們需要的是借助涂鴉表達對現實生活的看法。

小班下學期,孩子逐漸從涂鴉上升到繪畫,這個階段孩子需要作畫的表現對象,需要解決畫什么、怎么畫?這兩個問題都可以讓孩子自己選擇,畫什么?孩子想畫什么就可以畫什么。怎么畫?就要借助有畫面的圖書來輔助,如和孩子一起看圖畫書,引導孩子觀察畫面中角色、動作、表情、情節等,這樣的有意識記可以幫助孩子積累觀察經驗,為表現畫面提供素材。父母切記:不要給孩子范例,也不要教孩子先畫什么后畫什么,只要提供作畫材料,激發作畫興趣,培養觀察力、想象力,如何表現的問題待到中大班再解決。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