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20)
對于古人早慧的故事想必大家已經聽過很多,其中有唐代駱賓王七歲作詩、曹操的兒子曹沖稱象等。其中還有令人熟悉的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這個故事也在一代一代的傳播下成為不少家長教導孩子沉著冷靜面對事情的典例。
司馬光砸缸一事被記錄到宋史之中,他之后更是為官長達49年,身為宋代的四朝元老他可謂是為宋代嘔心瀝血,司馬光對后事的成就最大的當屬他所主編的《資治通鑒》。
在司馬光砸缸這個典故中,很多人不清楚當時救得是哪個人。原來此人叫上官尚光,雖然他后來也官至宋朝的丞相,但卻籍籍無名。

上官尚光原名叫上官尚,他與司馬光從小一起長大,兩人互為發小一起度過了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
上官尚的家境十分優渥,他們家是光州地區有名的富裕家庭,他自己也是有名的富二代。而他之所以把名字改為上官尚光是因為他在感激司馬光砸缸救他一事。
在司馬光七歲之時,一群小孩在上官尚他們家玩耍,大人們在前面談論要事,小孩子們就在后院里面嬉笑打鬧。小小年紀的司馬尚光卻并不知道危險正悄然來臨。

這時有小伙伴看到了上官尚光家里的這口大缸,便好奇地問缸里是什么東西。上官尚說這大缸是父親特意去求的,里面可是有大寶貝呢。小伙伴們自然不相信他的話語,認為他是在撒謊。就起哄讓上官尚去把大缸里面的寶貝拿出來,才相信他的話。
于是上官尚就爬上了大缸,可缸口太滑。撲通一聲他就直直地落到了大缸里面。可宋代的家庭為了防止火災大缸里面都放滿了水以防不時之需。因此大缸里盛滿了水,上官尚在水里撲騰起來,卻也沒有力氣喊人。
其他的小伙伴們看到這種場景已經被嚇得說不出話來,只能期望大人們趕忙出來將上官尚救出來。

只有司馬光沒有自亂陣腳,反而很冷靜地去分析如何去救朋友。他突然發現周圍有很多石頭,于是他就搬起石頭砸向石缸。就這樣石缸在石頭的猛擊之下碎裂,上官尚就這樣被司馬光從死亡的邊緣拉了回來。
聽到喊叫聲的大人們也在這時趕來,在小孩子們嘰嘰喳喳的聲音中弄清楚了事件發生的經過。大人們紛紛贊賞司馬光的機智聰敏,而上官尚的家人更是對司馬光表示了謝意。如果沒有司馬光的壯舉可能上官尚就已經離開了人世了。
報答司馬光,上官尚光成為北宋宰相而上官尚為了銘記住司馬光的救命之恩就將自己的名字改為上官尚光,那個光字就是從司馬光的名字中得來。兩人也因此事關系變得更加親密。

倆人長大后,司馬光順利進入朝堂之上為官。與司馬光不同的是,上官尚書的官場之路十分忐忑,幾次科舉之后才得志,在之后他才一路平步青云做到了北宋宰相之位。
但在宋朝歷史上對于上官尚光這位宰相的記載卻微乎其微,也只有在一些野史和上官家譜上面才有和他有關的記載。
回到家鄉,修筑感恩亭縱觀宋朝其他宰相,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趙普幫助他成功奪取政權后,又在趙匡胤的身邊為他出謀劃策,宋朝一片祥和。

而司馬光身為四朝元老對于宋代的發展更是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另外還有王安石與范仲淹等人通過相應的變法來拯救宋朝。
與這些人相比,上官尚光顯得太過平凡,甚至讓人感覺他德不配位。以他的水平和處理事情的能力,是不足以登上宰相這個位置的。當時許多朝廷官員對于上官尚光都十分不滿,朝堂之上常有人上書關于他的不作為的奏折。
而上官尚光對這一切都十分清楚,但對于皇帝來說最重要的一點不是上官尚光需要能力出眾,而是他沒有在朝堂之上拉幫結派壯大自己的勢力,不會威脅到自己的統治。

上官尚光深知這樣下去并不是長久之策,他也明白其他官員對于自己的不滿情緒已經快要到達頂峰。再加之他們家也不需要他來光宗耀祖,于是上官尚光就從朝堂辭職,移居在城西龍提南坡開始接手自己的家族產業。
從廟堂之上下來的他,可能更加適合在商業方面有所作為。他迅速擴展自己的產業,使得他很快就積累了大量的財富。上官尚光一直銘記著司馬光的恩情,他一直想找機會報答司馬光。
可這時候的司馬光在朝廷之上已經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根本不缺錢財這種身外之物。而且貿然向司馬光送錢財,旁人肯定會誤以為司馬光受賄,這對于司馬光的名聲也不是一件好的事情。

按理說以倆人的友誼來說大可不必如此大費周章,但上官尚光明白: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
于是他就在當地修筑了一處亭子,命名為感恩亭。以此來讓在亭子里面歇息的人都知道司馬光當年救自己的事跡,這樣不僅僅可以報答自己的恩情,對于司馬光的名聲來說也是錦上添花。
上官尚光還讓自己的子孫將這件事情的全部經過寫到了族譜之中,他要讓將此事在子孫之間傳承,并教導子孫后代學會感恩。

這樣來看,司馬光砸缸這件事中,被救的孩子之所以不被人熟悉,是因為他一生活得平淡,并且成就不夠。但不管怎么說,遇事冷靜沉著是我們要從司馬光身上學到的事情,但“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是我們要從上官尚光身上學到的優良品質。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