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10)
中學教育在歷史上經歷了一個從傳統到改革,再到現代化的歷程。具體來說,在洋務運動時期,社會上出現了培養職業技能技術的洋務學堂,以此大興實業教育,這成為了中國新式教育的先聲。
當然,洋務運動派之所以重視培養技術,為的是在當時抵御西方列強對中國的入侵。在這種指導思想下,清廷先后創辦了京師同文館、上海廣方言館、福建船政學堂,用來專門培養職業技能型人才。就此,職業教育的浪潮開始席卷全國內地。
而到了清朝末年,職業教育的呼聲也越來越高漲。由此,民國時期將升學式普通教育和就業式職業教育并軌,創辦出了綜合中學。至此,社會上對于讀書做官和就業謀生的矛盾逐步得以化解。

不過,我們有所不知的是,文人志士和教育學家在這個時期,為了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中學教育模式和體制,曾經進行了長期的試驗與改革,并相互之間發生過紛爭與博弈。
就在當時的中國而言,北方以蔡元培為代表,將北京高等師范學校附屬中學作為試點,采用德國、日本的教育理念,主張將中學的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分開,各自獨立開展教學。

與此相反,南方以陶行知、黃炎培為代表,將南京高等師范學校附屬中學作為試點,竭力堅持將中學的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并軌實行,以此形成升學與就業相結合的綜合教育體系。
可是,在北方教育家看來,中學教育無非是普通教育階段的一個過程,為的是以后能夠繼續讀書升學,乃至最后做官。因此,他們認為將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分開,更有利于國家按照分類需求,選拔青年才俊。

想想也是,中學教育對于一個人成長經歷來說,確實應該起到分流的作用,是繼續升學還是到社會上就業,這應該讓教育模式來做出篩選,而不是一味地讓學生悶著頭,不顧實際情況而不停地讀書。
而且,聲稱興辦職業教育的代表人物也指出,民族工業當時正在發展初期,需要很多技術人才投身于工業生產領域,如果孩子們都躲在學校里面讀書,那么工廠的后備員工力量恐怕難以為繼。對于這個觀點,民族實業家張謇等人極力擁護。

雖然南北教育爭論不休,但是在當時的歷史時期,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無疑是主要的力量,因此,職業教育的口號越喊越亮。很快,培養職業人才成為了中學教育改革的一大趨勢和社會共識。就此,1914年北洋政府頒布法令,中學教育按照文科、商科、農科、工科進行分科而教。
然而,南方的教育家卻依舊對此反駁,表示應該將職業教育融入到普通教育中,沒必要分開教學,只需要將普通中學改革為綜合中學即可。
對于這場南北中學教育模式的爭論,全國各地的實業家、教育家在剛開始的時候都會明確自己所屬于的陣營,但是經過了幾年的試驗與摸索,大家發現: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到底是并軌還是分軌,其實各有利弊,并非是對錯之爭。

有鑒于此,各個中學開始獨自嘗試教育改制。不過,雖然可以自由嘗試教育模式,但當時的中學因時局所限,也只能從以下模式中進行挑選:
1.升學和就業并重的綜合模式;2.以讀書做官的普通教育為重的普通模式;3.以培養職業技能技術人才為重的職業模式。
當然,這些中學和教育家也都積極援引美國、德國、日本等西方國家的教育模式,以此嘗試改革中國的中學教育體制,還制定出了新學制。

不過,坦白來講,無論當時的中學如何進行試驗,無非都是新瓶裝舊酒,并沒有什么令人眼前一亮的獨到之處。
總體而言,此后的中學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以讀書升學為核心的普通中學、以就業為核心的職業中學、兼顧升學與就業的綜合中學。

不同的是,普通中學自始至終就將自身定位于培養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繼續升學,乃至最后做官。
職業中學則是看重培養學生習得一身本領,早日走入社會,憑借自己的技術吃飯。之后,混得差了,就是工人或服務員;混得好了,那就是大老板和商界巨鱷。
而綜合中學卻陷入了尷尬的處境:升學比不過普通中學,職業教育比不過職業中學。只能依靠大量招生,來支撐教育事業的運轉。不幸的是,隨著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綜合中學的步履越來越慢,逐漸落在了中學教育之路的后面。

反觀普通中學和職業中學,因為自身定位清晰、目標明確,直到今天,依舊活力不減,辦學水平也日臻提高,而這就更有力地證明:單一的教育培養方向并不見得就會被淘汰,相反,求大求全的辦學理念,勢必難以維持長久。
并且,隨著今天中學教育模式的多樣化以及現代化,“學而優則仕”這一傳統的讀書做官思想慣性逐漸在被打破,以致于被商業大佬和打工皇帝等案例徹底顛覆。
不過,到底是選擇普通教育,還是職業教育,最終的落腳點始終都是因人而異。這取決于家庭經濟條件、教育理念、未來的期望等多種因素。對此,值得一提的是,今非昔比,就當下的社會而言,早就業在以后不比讀書升學混得差。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253190.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