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職場>買手主要做什么的(市場上對買手職業的誤解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10)


主題:市場上對買手職業的誤解有哪些?專業買手究竟是做什么的?
參與:冷蕓時尚圈10群群友
時間:2020年9月5日

引言

一、市場上對買手職業的認知
1.目前國內買手的工作內容
2.市場對買手的種種誤解
二、何為專業買手?
1.專業買手的定義
2.買手的發展前景
3.設計對買手的重要性
三、專業買手究竟是做什么的?
1. 清晰分析品牌風格及用戶畫像
2.流行趨勢分析
3.買手的選款能力
4.買手的數據概念
5.買手所需具備的軟技能——溝通能力
莊主簡介

1.目前國內買手的工作內容
在大多數人的認知中,買手的工作是令人稱羨的。他們似乎就是買買買,可以經常飛著到米蘭、巴黎,或去檔口、工廠,手指一動就把貨買回來了。其實這樣工作的買手基本很少,尤其是國內買手。
國內買手普遍在做的主要是以下幾件事:
1.給品牌定位;
2.開發供應商;
3.做預算。
有的買手還會去市場上進行選款,類似于“產品經理”。這些選款的方式渠道包括:
1.根據品牌風格定位和價格選款;
2.依據后臺數據來選款。比如:關注天貓淘寶抖音的爆款,預測此款是否適用于當次上架產品。
就總體而言,目前國內對買手普遍的認知就是“選款”。 那么一個專業的買手究竟做哪些工作?我們會在本文的后半段分享。
2.市場對買手的種種誤解
買手就是“買買買”嗎?其實買手的大部分時間是在“算算算”(錢)。
再比如,很多人認為買手的穿著相對比普通時尚行業的和愛好者就應該更前衛一些。因為他們會提前到市場跑貨,知道哪些是流行趨勢,知道哪些是適合品牌的定位產品。不少企業招聘, 會根據買手的形象來決定是否需要錄用該申請者。
但事實上,買手是否只需要負責選款,以及是否具備良好的選款能力,與其個人著裝并無必然關系。也許, 這類招聘條件對于設計師品牌集合店的買手有一定關系,但對于大眾品牌則不一定了。畢竟, 人的穿著風格、喜好與品味是可以變化的,而且也屬于個人的自由。企業只根據個人穿著來決定是否錄用專業人士顯得很是片面。
另外, 很多企業誤認為只有學過服裝設計的人才適合做買手。事實上, 歐美很多買手根本沒學過服裝設計。他們有的是土木工程, 有的是國際關系學,有的可能是藝術專業。這個可能也與對人才的定義相關。歐美很多企業其實招聘時并不強調大學里的專業背景(除非是類似律師、醫生這樣的專業職業),他們認為大學更多教給人的是修養、思維方法、社會責任(公德心)等。因此他們招聘時更注重人的領導力、思考力、溝通能力等職業修養,而不是你學了什么。
事實上,如果去比對海外企業對買手崗位的招聘要求及對國內企業的要求,就會發現上述不同要點。
后面我們也會列舉專業買手的要求具體有哪些。

買手的職業定義
專業買手的工作都是圍繞商品進行的。在不同的公司, 其定義不完全相同。即使在歐美, 他們的工作內容也不完全相同。但是,就總體而言, 買手需要通過采購(訂貨),并且通過最終銷售來為企業達到銷售目標,并且能夠讓商品盈利,庫存合理。說得再通俗易懂些, 買手需要為企業盈利!
很多外行會將“買手”等同于“采購”這個概念。買手與一般采購有個很大的區別:一般采購是不需要為銷售負責的;而買手是需要為銷售負責的。因此,買手的KPI考核都會設定銷售目標。
買手KPI考核通常會圍繞以下4個維度考量:
銷售目標
庫存水平(售罄率/產銷率、庫存周轉次數、庫存結構等)
采購成本
毛利目標

專業買手平日做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1. 分析品牌風格及用戶畫像
品牌風格指的是品牌走向,品牌審美定位,其中還包含價格。比如太平鳥女裝走的青春少女系列風格。“青春少女”感就是它的風格。
2.流行趨勢分析
流行趨勢的預測是一個系統化的工作,并非僅憑個人就可以完成,也并非人人都可以做。潮流的預測不需要買手去做,會有專業的機構和人員去做。這些機構人員每年每季都會分析、總結并梳理每年度/季節的流行趨勢。
買手的工作并不在于去“預測”潮流,而是在多元化的、海量的潮流趨勢資訊中“選擇”出適合自己品牌風格及目標群體穿著習性的元素。總而言之,在流行趨勢方面,買手的工作是“選擇”而不是“預測”。
3.訂貨選款
很多沒有經驗的買手認為選款就是選擇自己感覺好看的款。以及, 因為不知道什么會好賣,所以就每款都訂差不多的量。
而要真正訂好一盤貨(組好一盤貨),需要
(1) 良好的數據分析能力;
(2)了解目標用戶的喜好與生活方式;
(3)了解流行趨勢與品牌DNA。
專業買手并不是根據自我感覺訂貨的。而是必須站在用戶的角度上去訂貨。這也是為什么經常會發生,自己覺得好看的貨滯銷了, 自己覺得很丑的貨賣爆了。
另外, 很多人認為買手只要“選款”即可。問題是每個款應該訂多少件的依據是什么呢?這里就涉及到數據分析能力。可以這樣說,要真正做到專業選款, 買手需要理性 時尚(感性)思維。它真的是一個科學加藝術的工作。
但現實生活中真正具備這樣藝理兼修能力的人畢竟少數。即使在國外, 有的時候買手也會分工合作。比如, 買手選款, 商品(MERCHANDISER)定量。
4.數據分析
任何人都可以做時尚買手,但是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一個能盈利的買手。如果想做個盈利的買手,則需要具備清晰明確的數據概念與邏輯思考能力。
商品數據分析包含很多內容。除了常規銷售,暢銷滯銷款, 庫存結構, 還需要通過數據來決策什么時候,什么款需要打幾折,折扣應該維持多久,以及為什么。
邏輯推導能力對于買手也很重要。當一款產品銷售好的時候, 我們需要分析它為什么好。這個需要一個良好的邏輯推導能力。現實中很多買手不太注意數據之間的邏輯關系。比如,他們很容易地會得出這樣的結論:這款去年賣得不錯,所以今年多訂些貨。但去年賣的好,今年一定賣得好嗎?它們之間并沒有必然的邏輯關系。正確的方式是, 分析這款為什么去年賣得好?找出賣得好的真正原因, 然后再去看這個因素在今年是否發生了變化?比如, 它賣的好,可能是因為天氣突然變冷, 店鋪沒有其他的款比它更保暖。但這個因素今年必定還會發生嗎?所以, 一定要去找到根本原因再決策。
5.買手所需具備的軟技能——溝通能力
買手需要與許多部門保持溝通。他們包括設計師、零售終端人員、財務、運營等。因此溝通特別重要。
大家溝通時需要注意避免以下幾點:
(1)過于利己。
這種溝通目的性太強,會讓對方會覺得不舒服,在得意時或許還可以成事,在失意時基本上是成不了任何事的。比如,買手同供應商交流,談判需要巧談,價格談下來不要讓對方覺得你獲利,他虧本。如果只想自己賺錢,不管對方的意愿與底線, 那么即使對方同意了, 提供給你的可能也是偷工減料的產品。
過于利己,其實也會害了自己。
(2)為了利己而利他。
這種溝通其實心里想的還是利己,但是外在表現已經可以某程度上的控制成利他了,不仔細品是無法察覺的,已經算是一種有點技巧的溝通方式了。但是我們并不鼓勵這樣功利性過強的做法。
(3)利他就是利己。
這種溝通是心里想的是利他,行為表現也是利他,整體上也是一個表里如一的人,溝通起來對方會感覺非常舒服。這種人才能長期獲得合作伙伴的認可。
審核 : Cherika Chen
版式設計:Alex Li
End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