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13)

在中國歷史上,許多皇室和貴族家庭的婦女在嬰兒出生后,并不用自己的乳汁喂養,而是把孩子交給奶媽。
以前的奶媽專指那些受雇給人家奶孩子的婦女,進城做奶媽是農村家庭婦女抵抗夭災人禍、從城市中獲取現金收入的少數途徑之一。古代皇宮中的奶媽又被稱作乳母、奶婆、奶口、乳媼等,而民間的奶媽在方言中被稱作奶子。嬤嬤或奶娘。
對于剛生了孩子的上流社會的婦女來說,雇用奶媽哺育孩子出干多方面的考慮。用母乳喂養嬰兒可以避孕,因此上流社會并不鼓勵母親給剛生的孩子哺乳。因為孩子是財富的象征,多多益善,兒子可以繼承頭銜、財富與產業,女兒則是豪門聯姻的工具。更重要的是那個時代的孩童夭折率極高,嬰孩死亡的情況十分平常,富裕人家的主婦因而要多多懷孕生子,以確保家產有人繼承,因此做丈夫的也傾向于雇用奶媽。
而對于許多下層貧窮的婦女來說,自己生下的嬰兒餓得哇哇直哭,奶水卻要滿足富家子女的需求,這與母性本來就是相違背的,但生活所迫沒有辦法,充當奶媽似乎是她們天經地義的一種謀生的職業。
奶媽的顯赫地位早在西周時期為了加強對太子,世子的教育,就建立了乳保教育制度,在后宮挑選女子擔任乳母、保母等,以承擔保育、教導太子和世子事務的制度。
名義上是以乳汁哺育幼小的太子、世子,但實際上由于乳母與幼兒朝夕相伴,無形中其自身的道德、知識等素養對幼小的太子、世子們也具有很大的影響。所以當時對乳母的選擇也非常慎重,均“擇于大夫之妾或士之妻中”。此后封建時期的宮廷中也大都為嬰幼兒雇有乳母,民間婦女也以人選內廷為其榮耀。

奶媽在中國歷史上曾有過顯赫的地位,特別是皇家的奶媽,一旦其哺育的皇子登基,她便成了極為顯耀的人物,往往會有恃無恐,無所不為。
其實奶媽介人主人家的事務很深,還有保護小孩的責任,有的甚至還撫養主人遺孤,并伺機報仇,整個人生都與主人同進退。
早在戰國時,秦軍攻破魏國,魏王全家被誅殺,只有未滿周歲的小公子被奶媽帶出宮去,冒著“賜千金鎰”和“夷三族”的代價,把小公子藏匿起來。后來奶媽被人出賣,遭到秦軍的捕殺,死在亂箭之下,奶媽在氣絕之際還努力用身體擋住利箭,以庇護小公子。奶媽的表現,除了盡其本分外,更是出于一份厚實無私的真愛。
魏公子的奶媽只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但她的義行不僅救了魏公子的性命,也使她的事跡流芳百世。秦王聽了這件事后,用牛、羊、豬三牲祭她以表彰其義行。
漢魏六朝時候的皇室多用奶媽哺乳新生嬰兒。奶媽出身,雖有平民良家之例,大多則為仆婢。但也有奶媽因哺乳照護、經年相處而成為主人、乳子的親信之人。
西漢武帝的奶媽因罪受刑,臨刑前再三注視武帝,幾步一回首,作依依不舍狀。武帝見此情景,想起與奶媽一起生活的日子,望著蒼老了許多的奶媽,悲憫之情涌上心頭,于是當下赦免了奶媽的罪。奶媽不只負責養小孩,在政治斗爭中還要保護主人,像賈皇后的奶媽在“八王之亂”時就以機智救了她。

當一個身為婢仆的婦女被選來喂養帝王家的子女時,一方面她被迫獻出自己的乳汁,減少或放棄對自己兒女的付出,必須戰戰兢兢避免犯錯誤導致帝王家新生兒的病變死亡;另一方面知也藉此提升自己在宮廷婢仆中的地位,并使自己的丈夫兒女得以攀龍附鳳。
北魏的統治者拓拔氏鑒于前朝太后、外戚穢亂宮廷,致使國破家亡,便召集朝廷大臣商議,定下一條殘酷的制度:確立太子后,必須要賜死生母。干是北魏道武帝在立明元為太子后,明元的母親劉貴人立即被賜死。撫養照料皇太子的重任,便就由奶媽擔當起來,以至北魏后歷代奶媽都被封為“保太后”,其權勢之顯赫不言而喻。
到了明代,朝廷取消了賜死太后的制度,但是奶媽的勢力依然很強大,有的奶媽竟利用其在朝中的權勢惑亂朝政,明熹宗的奶媽客氏就是一例。
客(qiě)氏本是個農民的媳婦,婚后不久就守了寡。18歲時進宮乳哺熹宗,后被封為“奉圣夫人”,客氏被允許在宮內乘轎,連她的兒子侯國興也被封了官職。客氏先與一個名叫魏朝的宦官私通,以后又開始勾結魏忠賢而疏遠魏朝。

客氏與魏忠賢私通多年,他們結黨營私,先后弄得皇后張氏流產,皇妃馮氏暴死荒郊,并害死了數個曾被熹宗“臨幸”過的嬪妃,張裕妃懷孕臨產,客氏竟斷絕她的飲食半月,也不派人接生,張裕妃最后哭喊著斷了氣。另有三位皇子、兩位公主皆因客氏而幼年夭折。
明思宗繼位后,察覺到了客氏及其同伙的險惡,果斷地查抄了客氏寓所。從奢侈的客氏宅院里里,竟然一連發現了八個懷孕的官女。原來客氏是想讓自己的侍女與外面的男人野合懷孕后,伺機送人宮中冒稱龍種。崇禎皇帝當即下令,將客氏活活打死。
崇禎皇帝在這場“平叛”中,深感奶媽也會成為皇宮的心腹之患,毅然決定,從今以后所有皇太子的奶媽,到了皇太子7歲時,一律趕出皇宮。
當然,在中國歷史上像客氏這樣居心叵測,興風作浪,禍亂后宮的奶媽也是極少數。
有奶便是娘?帝王們嬪妃眾多,宮女無數,孕產不時發生,難尋規律,所以宮廷要時時準備好現成的奶媽。皇子的出生對外界來說是一件神秘的事,后宮一旦發現懷孕,乳婦也應隨之準備就緒。
皇子(女)出生后,無論生母奶汁如何,都一律由奶媽專門哺乳。皇子(女)一旦離開母體,便不得再接受生母提供的營養。奶媽擔負著哺育皇子(女)的任務,責任重大。

內務府既要常年養著很多奶媽,又必須割斷奶媽與家人的所有聯系,只能專門建府養著她們。明清兩代還專門設立了供應宮中奶媽的機關,俗稱“奶子府”,地址在東安門北邊。每年朝廷都要在京郊民間挑選 “奶口”。奶口是用來哺乳皇室嬰兒的,挑選標準十分嚴格。
據《明宮史》記載,禮儀房是選養奶口等候內廷宣召的地方,有提督司禮監太監管事。奶子府隸屬錦衣衛,每年春夏秋冬四個月都要精選奶口40名,其中生男孩和生女孩的各一半,養于“奶子府”以供內宮備用,稱為“坐季奶口”。
另外還要選80名候補奶口,記錄戶籍,這些人只需住在自己家里,稱為“點卯奶口”。“點卯奶口”作為候補人員,隨時等待內廷的宣召,如果“坐季奶口”不夠用了,即以“點卯奶口”補充。點卯奶口如果這一季過了沒有接到任務,奶子府就重新選一批奶口待命,這樣是為了保證以最佳哺乳期的婦女供應宮廷。

明宮的規矩,后妃從不親自撫養嬰兒,皇子都是在奶媽的照顧下長大的。奶口必須依賴當時的生理狀況,所以需要每三個月更換一批新的。
選奶口的范圍是北京附近的宛平、大興二縣及各衙門廣求軍民家有夫之婦,入選奶口的年齡規定必須在15歲到20歲之間,夫婦俱全,容貌端正,生完第三胎后第三個月的婦女作為最佳候選人。
選奶口時,會有接生婆檢驗奶媽的“乳汁厚薄,隱疾有無”,經過一輪海選,再結合各衙門送來的奶口一起層層篩選,最后做出決定。審查后不符合要求或不懂規矩的奶口會被退回,奶子府再另外挑選替補。
奶口在奶子府居住,遇到宮中宣召,就選取其中一人,梳上高高的發髻、穿上新衣服、畫上宮妝進宮去。

在嬪妃臨產前幾天,奶口要在內廷直房候召,待分娩之際前去伺候,如果生的是皇子,便用生女孩的奶口哺乳;如是公主則用生男孩的奶口哺乳。幾位奶口先試著哺乳加以比較,一月以后留下最佳的一位,其余送回,最后選中的奶口會長期留在宮中。
民間婦女是以人選內廷為榮耀的,要是做了皇子的奶媽,就可以終身享受榮華富貴,死后可以厚葬。人選的奶媽可以從光祿寺領取豐厚的報酬,每人每日給米八合,肉四兩,每季煤炭雜器,兩縣召商辦送。奶口一經留用,則是“終身制”的“鐵飯碗”,一般沒有出宮的道理。
清朝初期皇帝多子多嗣,數量不少的皇子皇孫就需要不少奶媽喂養。《清稗類鈔·宮闈·皇子皇女之起居》中記載:“皇子生,無論嫡庶,甫墮地,即有保母持付乳媼手。一皇子乳媼四十人,保母、乳母各八。”

清朝自康熙年間發生奪嫡糾紛以后,生了皇子的,為防母后干政,孩子一出生即被帶給奶媽們照顧。因此專門負責對奶媽的挑選和管理內務府衙門,挑選奶媽的條件也就十分苛刻。
當奶媽不僅具備嚴苛的條件,還得忍受常人難以做到的“生離死別"。僅僅要離開剛剛出生不久的子女這點來說,為人母的痛苦就難以想象。再說宮中生活也不像人們想象的那么充滿詩情畫意。
為確保奶媽奶水充足,奶媽每天要吃一碗不放鹽醬的肥豬肘子肉,這種肉剛開始吃還好,幾天之后就味同嚼臘,難以忍受了。
當然,從事這個行業可以得到很高的酬勞和賞賜,甚至一下會使一個貧窮之家走上富裕的道路。這是許多善良婦女所以揮淚忍痛爭相競選奶媽的根本原因。
皇子奶媽可光宗耀祖,附葬皇陵歷史上走進皇宮的奶媽,有的也能光宗耀祖。
中國自古把哺乳視為替父母服喪的禮俗依據,在禮教盛行的時代,特別是明清,奶媽的功勞也應當是受到銘記的。
東吳孫權為了表達感激之情,就為他的乳母陳氏建了燕國夫人廟。
奶媽對宮廷事務當然也有一定的作用,有作用就可能有一定的權勢與影響。奶媽的作用是較長期的,她一旦哺皇子皇孫乳,皇子皇孫就會記她一輩子,所以奶媽一旦入宮,就沒有出宮的道理。如果奶媽所哺的皇子皇孫登基即位,那么這個奶媽更是身價百倍,連同丈夫子女一起受到冊封,甚至附葬皇陵。
東漢安帝封奶媽王圣為“野王君”順帝封奶媽宋氏為“山陽君”,北魏太武帝生母早死,尊奶媽竇氏為保太后,繼之文成帝也尊奶媽常氏為保太后,次年又尊為皇大后。唐中宗封奶媽干氏為“平恩郡夫人”。元朝時,世祖封皇子燕王的奶媽趙氏的丈夫鞏性祿為“性育公”;元文宗封奶媽的丈夫為“營都王”,成宗封奶媽的丈夫為“壽國公”。仁宗封奶媽的丈夫楊性榮為“云國公”。
皇陵附葬奶媽墳的宮俗最晚始于唐代,昭陵附葬的彭夫人墓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奶媽墳。此墳據說仍存遺跡,墓呈圓錐形,高8米,直徑2米。
明清定制,皇帝的奶媽一律封為“奉圣夫人”名號,同時,對奶公(即奶媽的丈夫)和其子孫也給予封賜,并給予一定產業。奶媽死后要附葬在皇陵之旁,奶公也要與奶媽合葬一穴,并為之立碑,以示不忘其哺育之恩。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皇帝所以待奶媽好,不僅由于從小吃她的乳汁而有感情,而且是為了符合封建禮教的規范需要,因為吃過奶媽的奶,所以也要有一點孝敬之心。皇帝與奶媽之間的感情聯系是難以割斷的,奶媽的影響力在這種乳子顧念恩情的氣氛中發展,成為攀龍附鳳者的重要渠道。
皇家的奶媽,一旦其哺育的皇子登基,她便成了皇子與父母相處的時間遠遠不如與奶媽相處的時間長。皇子在嬰幼兒時期,離不開奶媽的養育和陪伴,皇子在奶媽的扶持下學會走路,學會說話。在皇帝們幼年天真的歲月里,奶媽對于他們來說更加重要,哺育、愛撫之中,母子間的依戀情感油然而生。
當皇子稍稍長大,不再需要奶媽的照顧時,在感情上仍然離不開她,因此古人說皇帝長于奶媽之手。幼年失母的皇子,更是把奶媽看作自己的親生母親。由于奶媽在皇帝幼年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即位后的皇帝對奶媽的禮遇也是很厚重的。

曹雪芹曾祖母曹璽夫人孫氏被挑選為康熙的乳母,康熙幼時3歲喪母,更視乳母為生母,故對曹氏一族恩寵有加。比如揚州書局即是康熙的乳母之子,曾任康熙御前侍衛的曹寅所設。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是康熙的寵臣,時任兩淮鹽政,他奉命設立的印書局,是刻印國家大典的重要文化機構。
末代皇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寫道:惟一給他難以忘懷的母愛的是奶媽王連壽。當3歲的溥儀被太監強行抱進宮而大哭大鬧時,是奶媽不顧一切從太監手里把他奪過來抱在懷里,溥儀立時停止了哭叫,緊緊摟住奶媽,王公大臣們只好讓奶媽抱他進宮。在陌生的皇宮里,奶媽是他惟一感到可親可敬的人。她雖然不識字,不會講什么仁恕之道,然而她那樸素的語言和普通的道理卻使溥儀受到了影響。
奶媽是婢女,是管家,也是家人在中國古代社會中,一般的富貴人家大都給新生兒雇請奶媽,大多數奶媽都是因為家貧而受雇于人,當然也有買來的奶媽。
明清時期在一些貴族和富豪大戶之家普遍流行雇傭奶娘,子女出生之后不由親生母親直接哺育,而要請專門的奶媽哺乳。這樣做的目的可能是為了減少因喂養子女給母親帶來的許多麻煩,使她有更多的時間和條件養尊處優及服侍男人。
也有人認為富貴人家雇用奶媽即是為了表現自己的身份地位,表示自己有錢財養奶媽與小孩。另一種說法是:婦女哺乳時不容易懷孕,所以主婦想在生完一胎后快恢復生理周期,就讓奶媽來哺乳,以便早日恢復生育能力。
以前的富貴人家在主婦剛懷孕時就會注意找奶媽,尤其是觀察家里的婢女,必須找一個健康而且可靠的人。傳統社會的奶媽在主人家族中也有一定的身份和地位,奶媽不只被當成家人,而更像是家里的管家,甚至是長輩。
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里顧廷燁的奶媽常嬤嬤就是這樣的角色。她本是顧廷燁外祖母家的奴婢,年輕的時候是他母親的奶媽,后來母親去世,把顧廷燁撫養長大成了他的奶媽。當顧廷燁生了子女,又成了子女的奶媽。

常嬤嬤當了三代人的奶媽,在顧家屬實是支棱起來了。滿屋子的傭人老媽子沒有誰能大過她去,甚至連繼母小秦氏都忌憚三分,顧廷燁更是待她如親生母親一般。
事實上在中國古代,奶媽作為婢妾之輩,身份卑賤、任人宰割的現象也時有發生。
有資料記載,在大戶人家,奶媽的乳汁并不只是供給嬰孩,而是另有其他的用處。中國古代認為婦女的乳汁中會有長生不老藥的成分,以女人的乳汁作為滋補男人元氣的藥方。
有些奶媽沒有奶了也不敢說,怕說了會被主人解雇。有些奶媽則成了引起了主婦們嫉妒與仇恨的根源,主婦們出于性嫉妒心理而對奶施以毒刑摧殘折磨,刀砍火烙、割舌剜目等無所不有,手段之殘酷令人發指。
其實對奶媽來說,并非要一步登天,大富大貴,與惶恐度日相比,“生則厚養,死則追念”,就是最好的待遇了。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236275.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