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一、P5,有張講出版界出書,傳統vs互聯網寫書有了互動,重在過程,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讀后筆記?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人人都....
一、P5,有張講出版界出書,傳統vs互聯網寫書有了互動,重在過程,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讀后筆記?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讀后筆記
前言- 現在資訊發達,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如何選擇? 口碑推薦《人人都是產品經理2.0》,2017年5月出版。
- 現在互聯網逐漸滲透到傳統行業各行各業,看看此書,在變革浪潮來臨之際,買個雨衣吧!
- 曾經在泛商業化時代,各種商業故事、成功案例讀物,遍布各大機場…… 這是消遣!
- 產品經理的內在本質就是:商業理論 互聯網技術=新的方法論,類似新版的“MBA”,這是學習!PM2.0,從第一本的偏業務,轉向了偏理論,受眾擴大化,未來大趨勢會變成普通商業讀物!消遣讀物!希望這一天早日到來!
第一章一、P5,有張講出版界出書,傳統vs互聯網。寫書有了互動,重在過程。
二、P6,,競爭優勢,3點:讀書、讀事、讀人。
三、P7,視覺引導,科學家說70%的信息來自視覺。 知易行難,知行合一。
四、P16,產品路線,和傳統其實并無本質區別
PM:產品定位、需求采集、需求轉化、產品概念驗證、新功能上線(灰度測試)
傳統:戰略定位、市場調研、客戶分析、產品設計、產品調研、試運營。
五、P25,政府工作報告,文字版 vs 圖文版
- 做醫療,真的得懂政策。這個有點虛,具體就是,你做那個省市的市場,就得知道:1、當地的政策文件 2,過往的政策頒布和落地 3、分管領導的政策方向 4、利益相關各部門在某些具體項目上的分歧點和共同點,找到決策者or資源整合者。
六、P27,拍下減庫存、付款減庫存
- 淘寶成立了9年,以上兩種減庫存方式一直沒有理想解決,終于找到最優解:“交給賣家決定”。
- 上海GPO項目推進中,我能想到的難點有:1、原有招標采購系統的競爭關系 2、醫院阻力 3、醫生阻力,畢竟GPO是偏商業化的解決方案,如果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推進,阻力大、效果未必好。而實施方案是:1、分區逐步加入,看各領導班子的改革意愿 2、分醫院逐步加入,看院長的意愿 3、先加入,有好處,再加行政教育。
- 醫改是個系統化難題,比“減庫存”還要難。政府改革,一般是試點制度,合適就全盤推進。但往往全面推廣就會出現水土不服,因為很多原因。GPO方案乍看只是換個說辭,但其實是思路的一個重大改變。 以政府為中心,到以醫院為中心。這也是PM一書說的,從自我為中心,到以客戶為中心。
- 集團戰略從2C到2B的轉變,其實是對產品定位的認知改變,了解了醫療、做出正確的定位。2B、2H、2G的客戶細分,同樣如此。以醫改為方向,以市場為中心,找對“真正的客戶”,做出真實的“客戶需求分析”,才有后話。
七、P30,理想主義、完美主義
- 原文:就產品邏輯而言,理工科出身的同學更有優勢,但文科同學的優勢會在“用戶洞察”這方面更容易發揮。定位在專家用戶和2B業務的產品,pm必須要有強大的技術背景。
- 醫學背景、行業背景、2B產品經驗,對實戰都會有幫助,這樣的人貌似很少,比如CMO、CTO。
八、P37,從小到大,我講的是產品
- 原文:把用戶發展成廣義團隊的一部分。如果產品要獲得指數級增長,而不是線性增長,自下而上的做法明顯更有可能。
- 商保平臺,是2B的平臺型產品。用戶分:保險公司、渠道合作商、醫院、患者。
- 現階段重要性順序如上,在具體項目某個點上,順序會打亂。比如:嚴重影響患者客戶體驗的產品設計導致理賠失敗,患者客戶只能轉回傳統方式保險理賠報銷。這種情況會讓患者體驗很差、情緒暴躁,以至于和醫院產生矛盾,對保險公司產生負面評價,影響渠道合作商的合作感官,最終破壞自身平臺的品牌效應。
- 去鄭州中心醫院“負責”項目一周,有了建議:“快賠 直付“模式合二為一,極大降低了理賠失敗帶來的危害,提高了患者的用戶體驗、降低了醫院等單位的運營壓力。
- 一直很想做的幾件事:1、對保險公司、渠道商、醫院,進行客戶調研,這算客戶需求分析? 2、對行業、競爭對手進行市場調研,這算競品分析? 概念只是為了溝通和理解,做的事本質一樣。 這事我提過,答曰:這就幾個月的事兒,那下一步你想做什么呢? 呵呵!!!
- 需求分析、市場調研,其實公司也有零星在做。我執著于此,是因為我判斷,我作為醫療醫藥行業的老人,一直盡心盡力的服務于“核心客戶”,天然有著“以客戶為中心”的態度和思維方式,本著“客官,你想要點啥?沒有我給你整去!” “請教、學習、交流”的方法論(前后順序很關鍵),應該繼續會有非常贊的產品Idea出現。
第二章一、P44,問題:用戶、需求、場景
- 開始習慣用自己的知識體系去理解PM的知識架構,符合“手里有一個錘子,看誰都是釘子”的邏輯。說明人到中年,思想體系固化,也說明看了不少,有“陽光底下沒有新鮮事”的感覺。
- 以前,泛商業時代,處處在尋找商機,“商機”是個魔力無窮的詞,如同當下的"需求"。有了商機,自然要“找到客戶”。
- 原文:用戶,更多指“角色”,而不是“自然人”。角色是指社會意義的人,自帶社會場景。比如腦白金,商機是對健康的需求,用戶是中老人,場景是送禮送健康。角色是父母、領導、親人等…
- 原文:客戶customer,終端用戶end user。兒童玩具的例子,腦白金例子同樣適用。 在醫療,藥品的用戶是患者,客戶是醫生。HIT的用戶是醫生,客戶是院長。區位平臺的用戶是醫院,客戶是衛計委。智慧醫療的用戶是衛計,客戶是省市政府。
- 原文:互聯網的“脫媒、去中介”特性,使得對終端用戶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個人以為:1.互聯網是最大的中介,他不是去,而是替代。2.市場競爭,自然越來越重視客戶。中國互聯網大熱,一方面是IT信息化落后所以彎道超車,而是人口基數大有紅利,再則是市場競爭不充分有改革紅利。
二、P48.為何移動時代更看重場景
- 原文:1用戶多樣化、觸達用戶的渠道復雜化,2需求更多樣,也更加碎片化,3場景隨時隨地,在各種環境下。
- 90后一代,先移動后PC。產品觸達用戶的渠道變得復雜,不像PC,整個互聯網是一個整體。移動端,需要平臺審核、app下載,相互引流也很困難,所以產品粘性很重要,對產品體驗細節要求更高。與PC產品更正式,更側重工作場景相比,移動產品更隨意、更側重娛樂或生活場景。
- 這也是移動端的不利之處,技術發展之后,VR、投影手機等,也許能打破這種局限性。
三、P56,平臺,復雜的綜合體
- 原文:一上來做平臺必死,必須要從一種簡單明確的用戶需求啟動,比如先把供給抓在手里,做B2C,等有需求的買家群體養好了,在逐步開放第三方賣家入駐。平臺產品里面可能有工具、內容、社交、交易、游戲等各種元素。
- 公司一開始想做各種平臺、規則、標準,最終還是選了能“落地”的“沒有太多價值”的“輕資產”的小項目開始做。例如,做商保平臺,首先要把上游保險公司抓住,第一步得先抓住集團內部的產壽養健四大公司,難度不小!
- C端離太遠,短期進不了,卻還是堅持做城市一賬通,方向正確、路徑有問題。公司發文求金點子,寫了兩個建議,投石問路,杳無音信,意料之中。我就想看看有沒有反饋,我意料的最好結果是:1回信解釋你的點子存在哪些問題,當面交流(額,就隔幾排辦公桌)2回信感謝你,不被采納。 毫無反饋說明:1自視甚高2不愿意反饋、交流3利益之爭到禮貌都不敢講、不愿講了。 不過,利益受損的最終是自己,或者說公司吧。
- “金點子”,內部獻策。其實可以擴大到全公司“內部建議、內部找茬”,自我批評和相互批評,是共產黨用的很好,很實用的改善流程的方法。
四、P57,用戶類型角度
- 百度產品經理就分兩大類:2B的商業型產品經理和2C的用戶型產品經理,因為這兩種產品經理區別真的很大。還有些小眾的,比如2G、2Developer。
- 我之前提到的2H,2G,2Doctor。讀書,又一次找到理論支持。 就如同顛覆醫療說的,醫學是一門經驗性的藝術,還不算是嚴謹的科學。我持這一觀點多年,一直不被人認可。
- 吐槽一下:公司產品都是平臺型B2B,產品經理卻都不大懂業務。我們HRM學的倒是很快很懂業務。說明了啥? 技術和業務,中間還是存在很大的認知鴻溝。
第三章本來準備偷懶,歇兩天……發現第三章看完了,囧。
- 白天抽空把《人人都是產品經理1.0》又看了一遍,蘇杰大咖入行PM 4年時候寫的。當初看的時候覺得有點“粗淺 技術”,看完似懂非懂,還是找不到方向。會做不等于會說、講、教!
- 對比2.0,興許是資歷和閱歷的提升,文章有了更多深度。從諸多產品經驗中,總結提煉出一般規律,具有了深度和通用性。道法術,算是指出了一條道。
一、P70,剛性需求
- 原文:有些需求2C低頻,但2B就高頻了,可以通過服務B來化解。
- 醫療對患者是低頻,對醫生是高頻,所以互醫最開始針對醫生2B。但隨著對醫療行業的逐步認知,發現醫院才是真正的2B,醫生是隸屬其中的大C。
二、P74,競品分析
- “用不同的產品功能解決同樣的用戶需求,這叫替代品。” 各家的APP、產品,同質化嚴重。市場競爭必然結果,比如家電、餐飲。
- 互聯網/手機上的所有產品都是競品,競爭的是用戶僅有的時間。從這點說,2B的醫療產品是在工作時間,他的競品就局限到傳統的辦公工具,互聯網工具在這里是具備一定優勢的。
三、P80,客戶分類,MECE。
- 到目前為止,互聯網醫療,我并沒有看到很專業的客戶分類、競品分析,按說互聯網醫療火了兩年之久,專業資料卻很少?為啥呢?
- 同質化競爭?重資源?盈利模式困境?問題太多?沒有成功案例可以分析!比如微信成功,任何人都可以長篇大論、言之有物的分析,互醫都還在找路!
四、產品篩選
- 產品篩選,更多基于能力、意愿、價值、成本,這是商業上的可落地、性價比。
五、阿里旺旺的成與敗
- 對一類用戶、需求、場景的深入定制,一方面可以成就一個產品,成為對手進入的壁壘,另一方面,這堵墻也有可能成為這個產品的牢籠。
- 商保理賠數據平臺,就是一個深入保險體制,用互聯網來打通各個環節的深入定制。這個平臺足夠垂直細分,目前也是寄希望以后嫁接新的產品模式。但從以上規律來分析,難度很大。我在實際項目當中,也開始體會到深入的難度,以后外延的難度。
- B12,創業孵化平臺。 和貝殼社有何區別?我猜,可能圈子不一樣,更偏互聯網化吧。
編輯于 2018-01-28 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