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13)
本文作者認為產品經理是一個綜合性崗位,需要懂得維護客戶關系和商業關系,這樣才能保證產品能夠得到客戶的認可和使用。

給大家分享一個問題:如果你去拜訪用戶,你會做些什么事情呢?
很多人會說:我們去見客戶給他們做演示,展示我們公司的產品,協助他們解決問題。這其中有兩個意義:一方面做調研了解市場,另一方面接近客戶了解實際問題,以此完善產品體系。
大家有沒有發現,這都是我們的主觀判斷,其實用戶想要什么,我們是不知道的。
比如,我為什么要見你們?見了你們對我有什么好處?同樣的產品,為什么我要用你家的?
這時,你會發現想要談成一件事情,必須要了解對方。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主觀判斷和反向分析同等重要,他們結合才能讓你發現鑰匙孔在哪,用什么樣的鑰匙。
一、客戶關系甲方和乙方之間不僅存在明面的交易也會有一些“灰色”的交易。
你看這就是利益驅動,愿者上鉤。有人不想要因為怕麻煩,有人想要因為缺Q。
如果你站在對方的角度,你會發現這么多競品公司中,我想要采購一家,必然這家公司對我們來講有”促進“作用。
所以,站在乙方的態度上,我們需要建立關系,讓別人快速記住我們。
用什么記住我們?
答案就是“利益”。
決定產品的有五個因素:
產品=商務 品牌 功能 定價 服務
建立客戶關系也需要從這些方面入手:
基層人員
一個項目,你去對接的時候只能接觸到基層單位人員,他會想什么呢?
他會想你這個產品不能再加重我們的負擔了,我想要的功能一定要有,最好能按照我們的日常工作進行開發。
再深入想一層,他們平時無權無勢。你可以帶一點公司日歷、簽字筆等,提升他們的優越感,促進關系,讓人家能記住我們。
于是我們通過介紹講解,讓他更了解我們產品,更通過一些日常禮品加深感情,為更近一步的交流打下基礎。
關鍵領導
如果我們能搞定他,基層人員滿意了,他會向上匯報,我們能接觸到高一級的領導,這個領導會關注什么事情呢?
當我們去對接這個領導的時候,發現事事不順,各種挑毛病。
這就說明我們沒有解決核心的問題,他覺得我們這個產品還解決不了他當前的問題。
不同層面的領導考慮同一件事情會有很大不同。比如基層只關注有沒有、好不好;而領導更關注適不適合、有沒有案例、有沒有背景關系。
如果這個時候有一家競品公司,通過高層關系運作了一下,那我們必然會受到阻力。但如果你不知道這件事情,那便是兩眼一黑,摸不到點子上。
對方的商務關系比我們優秀,那我們只能從其他四個方面著手提升產品競爭力;但若是所有的方面我們都不如競品公司,最好及時撤退,避免無意義的競爭浪費。
二、商務關系現在我們說一說商務上的細節。
有句話說的好“知微見著”:講述了解一點信息就能洞察結果,看見事情的苗頭就能了解未來的發展趨勢。
那么在商務關系上,甲方和乙方到底處于什么樣的位置呢?
甲方有錢、乙方專業;甲方重名、乙方重利。大家各取所需。
本來這樣挺好,但事情往往不是這樣看的。
甲方要在眾多廠家中找到合適的產品,所以甲方不會特意待見某個廠家;而是給人一種你來應標是你的事情,能不能讓你辦還是我說得算的態度。
但是當乙方花了大精力應標后,乙方又有各種理由拖延、加錢,搞得甲方心里一肚子火。
最后產品做出來也沒人用,甲方花錢打個水漂。
看似雙贏的一件事,往往就是雙輸的結局。
甲方最擔心你是會看穿他,也怕你看不明白。
一個多年做甲方的朋友和我講,對于任何一家乙方公司,不管誰來,我們有兩個原則:
這樣可以保證甲方的利益最大化。
他說,乙方公司做出的成績,不是你乙方公司有多厲害,而是我們給你這個機會。
所以你別想著來我們這詐一筆錢,你要是干不好,我隨時可以取代你,讓你馬上失去整個行業內部的市場。
孰輕孰重你們自己看著辦。
接著他還會講到,如果你干的好,這就是行業內部的標桿,后續市場上都認你這款產品。只要口碑建立起來,你想怎么收錢都可以。要是你們沒有我們單位的案例,你別想進入這個市場。
一手胡蘿卜一手大棒,打得你明明白白。
朋友說到,我們確實有需求,想要把事情做好,想要拓寬渠道,但是絕對不能讓你看出來。
一旦看出來就有把柄捏在對方手里,你就會知道在什么地方卡住我。
你乙方公司來,不僅要把事情做好,還得舍得下本,最后還得感謝我們,這才是該有的效果。
我這一聽,頓時感覺甲方公司辦事很有藝術,立牌坊還能辦事,里外不吃虧。
他既擔心你了解他,也擔心你不了解他,明白人自然可以裝糊涂。
乙方在商務階段永遠是跟進方,要按照甲方的節奏走。
乙方要約甲方洽談、請人考察,這些事情不經過溝通無法執行下去,所以在商務期間溝通十分重要。
看過上一篇文章的朋友,可以了解“沒有無緣無故的一句話”,每一句話的背后都代表著當事人的心里。
請看下面的例子:一個乙方跟了很久的項目,甲方馬上就要內部過會讓公司領導拍板,確定廠家。
A(乙方):姜部長,明天你們內部上會,如果我們沒有選上雖然遺憾,但是也很感激您。
B(甲方):嗯,常聯系。
這就是話沒說明白,乙方這樣說,甲方還能咋接回來。事情還沒辦呢,你自己先打退堂鼓。
結果第二天,B(甲方)和C(乙方領導)對話。
B(甲方):項目通過了,沒有問題你們準備招標材料吧。
C(乙方領導):哈哈哈,感謝姜部長,昨晚我就預感這事能成。
B(甲方):神預測,厲害!領導看過后選的你們這家。
C(乙方領導):還是姜部長本身的影響力!
一件事皆大歡喜,這就是細節的力量。
說話全憑一張嘴,一張嘴后全是智慧。
三、最后無論是利他思維還是雙贏思維,本質上都是為了獲得利益。
業務型的產品經理不應該總關注產品如何實現;要多考慮業務、商務關系——這對于企業的發展來說十分重要,你的產品能不能賣出去,很大程度是商務、銷售、運營的推廣。
產品即使做得再好,沒有在合適的時候將產品賣出去,等到競品都切入市場,那一切都晚了。
這也是為什么有些“人精”適合做產品經理,因為他懂別人,知道別人的想法。所以他才能做出看似成功的產品,也最容易出業績。
在流量為王的時代,渠道建設和產品內容并重,沒有渠道產品拓寬產品的適應面,產品很難得到長遠的發展。
所以產品經理是一個綜合性的崗位,為用戶使用負責。
因此我們必須要有足夠的經驗支撐,才能保證產品能夠得到客戶的認可和使用。
樸老師,公眾號:樸老師大白話,項目型產品經理,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主做ToB移動辦公軟件,愛思考、愛學習,愛交流,歡迎各位留言建議。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233726.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