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13)
小時候,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性格決定命運”。混跡職場多年,看過經歷過不少故事與事故,感觸頗深:決定一個人事業能走多高多遠的,不是各種職業“技巧”,不是PPT能做多好,也不是溝通與表達“能力”,更不是各種職場套路,而是一個人的底層邏輯:性格。
那么,又是什么又決定性格?我們常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性格真的無法改變?
原生家庭?童年經歷?身邊的朋友,生長的城市……
原生家庭造就的性格,能否改變?出生于三四線城市,難道注定這輩子與成功無緣?
--錯,你可以通過一系列有效的方法和練習,來重塑你的性格,幫你走向成功。
01 決定你成功的,不是努力,而是性格我曾面試過一個姑娘,令人印象深刻~她是英語專業大三的學生,因我一個電話第二天就從桂林飛過來。跟她溝通時,她說身邊的同學都想畢業后留在當地,托關系找個穩定的工作,結婚生子,她卻一心想來北京發展,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人生的可能。我說,你和你周圍同學最大的差距,不是你的英語學得比他們好,而是你的性格,是格局,是什么使你當機立斷來到這里,認識我?是你的性格。
性格會影響每個人在每個關鍵節點做出的選擇,而每個關鍵節點做出的選擇,最后形成你的人生,正確的選擇和習慣會形成復利效應,時間越久,差距就是幾何級數。反之亦然。

性格是一個復雜的組合
內向的人,注定與成功無緣?錯!
我小時候非常不愛說話,別人在親友聚會時很自然的稱呼,在我這里難于上青天,每次逢年過節是我最難熬的時光,每次甚至得提前一周的心理建設,但到跟前還是臉憋得通紅,叫不出口。每次都搞得場面很尷尬,久而久之,我更加排斥聚會的場面,我很喜歡一個人看書,寫作,一個人就能活出一個世界,任思緒自由馳騁,從不覺得孤獨。
當初毅然決然離開家鄉,在北京白手起家,身邊的親戚朋友都覺得不可思議:這樣一個性格內向從未接觸社會的書呆子,在北京怎么活?肯定過不了幾天就得灰溜溜的回來。結果,我在北京不僅沒有餓死,沒有回去,還開了公司,買了房,扎根在這座我夢想的城市。
現在,我專業做職業心理學方面的研究,在工作中接觸不少求職者,他們在找我咨詢職業規劃時,我發現他們潛意識里普遍有一個誤區,認為性格是注定,無法改變。既然無法改變,也就壓根不會為之修煉,為之努力。很多人就帶著未經塑造的原生性格,在職場處處受挫,處處碰壁,在咨詢中常常感慨自己總是命運多舛,生不逢時,遇人不淑。
事實上,你完全可以通過一些有效的方法來不斷自我塑造,助力你的事業。~誰又能想象,一個曾經連親戚都不敢叫的人,現在能創立自己的公司和品牌?能幫助越來越多的職業者實現職業夢想?

▲ 圖片來源:《人生七年》紀錄片
聊聊我的改變,我在省重點中學,整個初中,高中都全身心投入學業,幾乎沒有社交。我初中,高中有一個好友外,和其他同學幾乎沒有什么交流。以至于多年后,我的中學同學加我微信后第一句話是“你就是當年那個不愛說話,學習賊好的……”。
那時,我對自己的性格非常不滿,所以,在大學和碩士期間,沒有了升學壓力,我開始嘗試各種方法來刻意訓練,重新打造自己的性格,并不斷復盤,迭代,升級,最終成功重塑性格。
作為一個曾經內向到不敢叫人不敢當眾說話,到現在成立公司,推動公司各種外部合作,溝通談判等,我的每個方法都經過親自驗證。不少粉絲在跟我溝通后,常常驚嘆我的一番話就幫她打開心結,那是因為,我也是從那里一步步走過的,我了解你們在改變中內心的變化,反復,了解每位職業者的苦痛,困惑,我來帶你們走出困境。

外向的人,熱情,他們向外探索的能力較強;而內向的人,往往更具有邏輯性,感情更豐富,共情能力更強。所以,向內探索的能力更強,對人內在的觀察與探索能力更強。
遺憾的是,我們從小到大學的各種學科,方法都是在教我們如何向外探索這個世界,卻沒有什么學科或方法教我們如何向內探索。面對很多找我做職業咨詢的粉絲,我問他們的第一個問題都是“你內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但是,面對這個問題,很多人都不知道答案,甚至從未思考過,只是隨大流,一晃就到了三四十,焦慮而茫然。關于如何“向內探索”,我會在后續的文章中教會大家方法。
02 性格是可以改變的如何改變?
改變的本質=不斷創造新經驗 不斷強化。
大家一定要看清楚這里寫的是不斷的創新和不斷的強化 ,我們很多朋友在改變自己的過程中總是容易忽視了其中的一點,有的朋友不斷的創新但是沒有去固化。這類朋友非常充聰明,他們會很快發現自己性格的缺陷,并且找到改進的方法,但是他們沒有足夠的耐心去反復的訓練使其固化下來。于是就會覺得是這個點選的不對。于是會再去找到下一個可以去強化的地方。久而久之找到了很多自己的問題,但沒有一個徹底的改了過來。
另外一類人他恰恰相反,他們比較執著,每次只會找到一個小小的點然后拼命地去完善,他們總是試圖找到一個所謂的關鍵問題,通過解決這個關鍵問題來徹底解決所有問題。 而事情往往是復雜的,需要在多個方面進行改善才能夠體現出效果。但是他們卻不愿意再其他的地方做出創新,去改變更多的的東西。
首先,改變的第一步,如何突破改變的意愿?

改變之所以難,是因為背后的“怕”,這個“怕”總在不斷自我催眠,讓你躲在“舒適區”無法前行,事實上,很多所謂的“舒適區“并不舒服,我見過不少找我咨詢的職業者,他們明明在原公司待的很不舒服,不開心,更沒有發展,卻遲遲不跳槽,他們會給自己找到一萬種理由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自我催眠。
聰明人不愿意下苦功夫,因為他們更愿意停留在思考這個層面去找到更多的問題,而不愿意實際展開。而執著的人往往不愿意去思考,簡單機械的工作是他們最為開心的事情。這兩人類實際上都是停留在自己的舒適區而不愿意走出。
下面,我教給大家一個工具,幫大家消除“怕”。
03 一招輕松幫你邁出改變的第一步分享一個工具,“心理免疫的X光片”,這是哈佛大學研究成人發展的心理學家羅伯特·凱根(Robert Kegan)發明的。這個工具先幫大家消除阻礙改變的第一步“怕”。
凱根認為,就像人有一套免疫系統,可以排斥不屬于身體的微生物一樣,人的心理也有一套免疫系統,會排斥我們采取新的行為方式,來維持心理結構的穩定和平衡。這也是一套焦慮控制系統,當我們采取新的行為方式時,心理免疫系統會讓我們感到焦慮,為了避免焦慮,我們就用回了老辦法—這就是心理舒適區。
心理免疫系統阻礙著改變,而“心理免疫的X光片”就是幫你了解這個系統是如何阻止你改變,也就是說,它像X光片一樣,把我們心里真正怕的東西找出來。你只有知道了自己到底怕什么,才能邁出改變的第一步。很多時候,當我們看清楚怕的東西,改變就開始了。
我在上篇說過,很多事,只要你看到了,知道了,就離做到八九不離十了。
心理免疫X光片四象限如下: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的一個咨詢者想要改變的行為之一是:在眾人面前更自信的表達自己,改掉下意識的附和別人、討好別人的毛病。那么,她可以按照心理免疫X光片把自己想要改變的行為梳理如下。
心理免疫X光片:

▲ 心理免疫X光片
比如,還有一個咨詢者,他遇事總是喜歡抱怨,潛意識的推卸責任。他可以做如下剖析:

注:行為測試基本周期為一周,也可以更短,每個周期都循環以上反思。
行為測驗記錄:

當然,在看到了你內心的真實想法和潛在好處后,并不意味著你就能立刻改變,你還得不斷的刻意訓練來讓自己拋棄舊習慣,養成新習慣,所以,你需要不斷復盤,養成日復盤,周復盤,月復盤,年復盤的習慣,不斷的總結,迭代,優化,最終實現自我升級。
關于“復盤”,后續會專門寫文細說,這里不展開。
04 改變就是不斷強化新習慣改變的本質:就是不斷的用新習慣替代舊習慣
我群里有很多粉絲也在按我的要求每天復盤自己的性格,但是,往往不少人開始幾天很能堅持,感覺自己的人生突然明朗,再也不為一些工作或伴侶間雞毛蒜皮的小事而一引就爆,感覺自己能量滿滿,但是,往往堅持了幾天后,突然因一件小事,自己又沒忍住,爆發了,然后整個人都不好了,覺得自己被打回原形,覺得自己又回到原點。
就像有粉絲跟我分享她減肥的經歷,每次堅持三四天后,由于一時沒忍住,就徹底放棄,覺得這輪嘗試又失敗,一輪又一輪,循環往復,一點沒瘦,而且,更重要的是,不斷透支對自己的信心,后續就再也不敢設定目標了,徹底接受了自己是個沒用的人。

我想強調,修煉不是一蹴而就的,無論你每次認為自己多么的大徹大悟,在執行層面肯定會有反復(就像我們設計產品一個很有名的段子,產品經理設計出一艘航母,但最后卻只造出了一艘小舟)。這正是修煉有趣的地方,太容易得到的東西反而容易失去樂趣,不是嗎?
這就是不斷強化的重要性,方法都知道,道理都懂,但不代表你獲得了。不用跟自己較勁,不要為一兩次反復而懊惱,甚至全盤否定自己,要著眼大的進程,只要大方向在前進就行。
這就是我說日復盤,周復盤,月復盤和年復盤都需要,理論上,你的日目標組成周目標,周目標組成月目標,月目標組成年目標。但無需糾結每日的平衡,偶爾有反復或倒退很正常,要從心態上接受,只要能做到周平衡,月平衡,就持續在前進,隨著時間推移會有復利效應。而很多人五年,十年都沒有變化。
改變絕不是一下子從不完美到完美,不可能一口吃個胖子,而是要把你的改變點具體到一個個小改變點。你需要一個“改變箱”,一條一條去改變,不要小看,我保證,日積月累,你會迎來一個全新的自己,徹底脫胎換骨。具體操作我會在后面的文章里分享。
修煉,正因為難,所以才更有趣。
,職場不易,我是柒舟,我愿做舟,我陪你共同成長。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