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職場>(72年張伯駒給陳毅寫了一幅挽聯)
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12)
1972年陳毅葬禮上,在眾多精美莊重的花圈中,一個在角落不起眼的樸素花圈引起了毛主席注意。
花圈雖樸素,但掛在上面的一副挽聯,讓這個花圈成了鶴立雞群。
寫出這副挽聯的人是當時很有名望的學者,張家名門長子,袁世凱表侄——張伯駒。
毛主席得知張伯駒沒能到場后立刻轉頭對周恩來說:“你去過問一下,盡快給他安排好工作。”
葬禮結束后不出一周,張伯駒便接到了中央文史館的聘請函,解決了他燃眉之急。
張伯駒到底是怎樣一位人士?他為何沒能到場葬禮?這副挽聯所書何字,毛主席又為何如此關懷他?
禍起蕭墻90年代文化界有一位名人,被譽為“天下第一藏”,他就是張伯駒。
僅張伯駒所著的《叢碧書畫錄》記載,就有118件之多,而他收藏這些國寶的路途更是坎坷,后還因為它們受盡磨難。
張伯駒收藏這些珍惜字畫的原因無他,只是為了讓它們不在那個動亂的年代流往國外。
當年末代王孫溥心畬將所藏的國寶級名作,唐代韓干《照夜白圖》賣于他人,后流于海外,這件事讓張伯駒久久不能釋懷。

所以很早時候張伯駒就開始花費重金收藏名字名畫,在買字畫藝術品時,他從不討價還價,只為能將其收藏。
在張伯駒的藏品中,最有名的當屬《平復帖》和《游春圖》,一個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書法墨跡,一個是存世最早的山水畫卷。
在購買《平復帖》時,前兩次詢問買家都要價20萬大洋,相當于現在的2000萬,由于價格太高張伯駒無力購買,一直拖到了1937年,那年正是全面抗戰的第一年。
時局動蕩,賣家家道中落母親去世,急于用錢為母親發喪,在其親屬撮合下,張伯駒以4萬大洋,買下了這張珍惜的字帖,為此他欣喜地將北平寓所命名為平復堂。
這副現存最古書法墨跡,后來被日本人知曉,曾出價30萬銀元向張伯駒購買,張伯駒無比憤怒的直言:
“國寶不能流出國門,給錢再多也不賣!”
再之后,張伯駒因此還被綁架,其同事李祖萊與汪偽勾結,伙同汪偽特工76號綁架勒索張伯駒家人300萬偽幣,實則就是為了這副字。

當時張家已經很拮據,拿不出這么多錢,其夫人潘素提議實在無法就將《平復帖》賣掉,張伯駒知道若是字落到汪偽手中,日后必被這漢奸獻給日本人,為此他冒著被撕票危險,對其夫人說:“要我的命可以,但是我的書畫不能動。”
為此張伯駒足足被綁了八個月,其夫人潘素四處籌借了四十根金條才將他贖出,字畫一張未動。
而他的另一著名收藏《游春圖》,收藏過程也十分曲折。
1946年張伯駒得知絕世畫作《游春圖》在賣,他因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去找了故宮博物館希望他們出手將其收回,若是資金不夠自己愿意借錢周轉,但被拒絕。
后為了不讓這副畫流到海外,他賣掉房產獲得220根金條,其夫人賣掉所有首飾得20根金條,合湊240根金條買得。
可以見得,此時的張伯駒在購買眾多字畫后,家底早已所剩無幾,但此時還能靠賣房子湊出這么多錢,也足以見得他家的殷實程度并非一般,而這要從他鮮有人知卻大名鼎鼎的身份說起。
張伯駒不是別人,他是清末民初河南項城的名門張家,他們家與袁世凱家族不僅是姻親,更是政治和經濟上的緊密同盟。

張伯駒七歲時被過繼給清末民初的活躍人物張鎮芳,袁世凱當上直隸總督后,把張鎮芳從戶部調出,主管鹽政。后升任鹽運使、直隸按察使,還曾當上河南都督。1915年后創辦鹽業銀行。
張伯駒深受栽培,年輕時曾在軍隊里任職,升至旅長。第二次直奉戰爭后,他對軍閥混戰的局面徹底失望,從此協助祖父打理銀行,投身于金融事業。
在張鎮芳死后,張伯駒繼承了其大部分財產,早已不再對經濟、政治感興趣他全身心投入文學事業,并開始從藏書畫古跡。
但這些他倍加愛護珍惜的書畫,為他惹來了滅頂之災。
小人“盜”畫當時京城有一人也愛好書畫,他就是后來被開除黨籍的康生。
一天,康生到張府拜訪,與張伯駒說自己也愛好收藏,希望看看他的藏品,張伯駒很高興,他對于喜愛藝術的人從來不吝嗇,毫不猶豫就將自己收藏的書畫拿了12幅出來,給康生觀賞。

康生看后贊不絕口,說他夫人也喜好字畫可不可以拿回去借看三天,張伯駒毫無防備,想到自己妻子也是愛字畫的人,直接就答應下來,親手包好,讓康生帶了回去。
結果這一借就是半年,康生再沒來過他家,也沒有提過要還字畫的事。
后來還是陳毅解圍,張伯駒才將自己花費了重金收藏的12幅書畫要了回來。
陳毅常與張伯駒下棋,一次下棋時聽張伯駒說了此事,表示自己很苦惱。
陳毅知道康生人品差,也不喜歡此人,便告訴張伯駒不用擔憂,會幫他解決。
之后,陳毅在向周恩來匯報工作時,說起了張伯駒,以及康生借畫半年不還的事情。
周總理得知后,讓夫人鄧穎超去了康生家,婉轉地說要借些書畫看,然后提到了這件事。
康生夫人一點就透,傍晚12幅書畫就被送回了張家。張伯駒雖收回了自己的書畫,但他卻不小心被康生記恨起來。
俗話說“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張伯駒,這以后就被康生給盯上了。

1956年張伯駒將他收藏30年的所有書畫都捐獻給了國家博物館,《平復帖》與《游春圖》得到了故宮博物院珍藏。
張伯駒說:“這東西是我出錢買的,但不該我一人獨占。要讓子孫后代欣賞,知道文化是什么,藝術是什么。”
1957年初夏,陳毅參觀張伯駒等舉辦的《明清書畫展》,被張伯駒的收藏和慷慨震驚,稱贊說:
“先生為保護國家文物之舉令人敬佩,帶頭獻給國家,能喚起民族的自豪感。先生詩詞亦有北宋風度啊。”
張伯駒捐出價值萬金的收藏字畫一事,讓本就受人尊敬的張伯駒,得到了更多人的稱贊與敬重,唯獨一人除外,康生。
康生仍對張伯駒收回字畫一事憤恨,又得知他將如此多的珍惜書畫捐了出去,更是嫉妒非常。
就在同年,康生四處收集捏造關于張伯駒的罪名,將他說成是壞人。
這讓張伯駒受到了極為不公的評價。
一夜間,張伯駒就變成了反動派,連他自己的兒女也被禁止與其往來,只能半夜偷偷見面。
此時他沒有收入,家中也再沒有任何財產,只能靠著夫人潘素的工資維持兩人的生活。

自這時起到1960年,張伯駒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要困難,從前門庭若市的張家冷清的可怕,他家的門口墻上到處貼著難聽的話語。
陳毅得知張伯駒境況艱難,就一直在暗中幫助他。他在與吉林省省委書記于毅夫開會時,向他請求,對他說:“我有一個好友,叫張伯駒,目前境遇不太好,吉林省能不能給他安排一下工作?”
陳毅其實早已為張伯駒尋好地方,張伯駒喜好文物書畫,吉林省博物館正適合他工作。
陳毅知道張伯駒文學藝術修養雖高,但卻是個很單純的人,所以希望讓他去吉林,讓他遠離漩渦將他保護起來。
于毅夫爽快地同意了陳毅的請求。
1961年初春,張家冷清的門庭突然收到一封來自長春的電報:
“伯駒并潘素女士:吉林地處東北腹地,物阜民熙,百業待興,現省博物館急需有經驗的人才,若伯駒先生允許,可否考慮來吉林工作,翹盼待復!中共吉林省委宣傳部宋振庭。”
張伯駒不敢相信會有這樣的好事,不敢前往,他回電向對方坦白自己現在的處境與身份,不想為對方添麻煩。

數天后,張伯駒只收到六個字:“電悉,盼速來吉林。宋振庭”
接著陳毅也送來消息,張伯駒這才知道這一切都是陳毅幫的忙,臨行前他帶著潘素到陳毅家中道謝,陳毅為張伯駒舉辦了一場踐行宴,兩人談話很久,雖不舍但還是依依而別。
得益于陳毅的幫助,張伯駒在吉林過得很開心,雖然他的生活同樣拮據貧窮,但博物館的工作讓張伯駒每日都神采奕奕。
但沒過多久,張伯駒再次受到牽連,他被迫辭職,與夫人被下放吉林舒蘭插隊落戶,但當時的張伯駒已經70歲,身體情況也不好。
到了舒蘭縣,兩位老人還沒來得及歇腳,就被趕了回去,因為又老又病不能干活而被拒絕接收。
無奈下,張伯駒帶著妻子回了北京,此時兩人沒錢、沒糧票、沒戶口,只能回自己家。
但張伯駒的家早已被別人占領,現下他回家住還要交房租,在北京的一年張伯駒完全靠著親朋好友湊來的糧票菜勉強生活了下來。雪上加霜的是,張伯駒因年紀大,時常生病,生活等價艱難。

1971年,張伯駒寫信給陳毅問候他的近況,收到回信后得知陳毅癌癥晚期。他久久不能平靜,悲從中來,繼而又聽說陳毅此前也遭受不少苦難,心中更加難過。
但張伯駒此時也是泥菩薩落水自身難保,他雖想為朋友盡一分薄力,但家里實在是沒有可用之物,這讓想幫一幫陳毅的張伯駒更加悲傷。
1972年1月4日,陳毅在彌留之際,想起了張伯駒,想知道他過得好不好。最后他流著淚,讓妻子將一副圍棋送給張伯駒。
兩天后,陳毅離世,張伯駒得知消息直接哭出聲來,這位74歲的老人心痛萬分,難以接受友人離世的噩耗。
隨后,張伯駒與妻子商議要悼念陳毅,但由于張伯駒并未受邀去葬禮,所以兩人拿出僅有的錢,在喪事店買了一個最便宜的花圈。
回家后,張伯駒回憶著與老友的時光,回憶著陳毅為國家的貢獻,對他們的幫助,提筆含淚書寫了一副挽聯,別在了花圈上,送到了葬禮處。
1972年1月10日,中共中央為陳毅舉行追悼大會。

原定陳毅追悼會主席和政治局委員一律不參加 ,但后來毛主席還是臨時改變主意 ,參加了追悼會。
他身穿睡衣現身于八寶山,走到陳毅遺體前默默站立,隨后他掃視一周,在一個個花圈以及上面的字上看過去,突然毛主席被最角落里的一個較矮的普通花圈吸引了目光,那是張伯駒送來的,上面的字體娟靈飄逸:“仗劍如云作干城 忠心不易 軍聲在淮海遺愛在江南 萬庶盡銜哀 回望大好河山 永離赤縣。
揮戈挽日接樽俎 豪氣猶存 無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 九泉應含笑 佇看重新世界 遍樹紅旗。”
毛主席低聲念出了這挽聯,忍不住夸贊道:“寫得好!”
這副挽聯可分為三個層面,一個是講陳毅紅軍長征后留在蘇區艱苦奮斗、轉戰贛閩南北、對黨忠貞不二;一個是講他在新四軍的砥柱作用和他后來率華東野戰軍作戰江北的顯赫聲名;一個是講陳毅的逝世,萬民哀悼。此聯用典渾然融化,巧妙貼切至極。
毛主席轉頭問周總理,這副挽聯是何人所寫,周總理說:“他是位民主人士,就是那位把傳世第一的字,傳世最古的卷軸畫捐給國家的那個人,是陳毅生前好友。”

毛主席瞬間明白寫挽聯的是張伯駒,于是忙問,張伯駒到場了沒有,周總理附耳輕聲說沒有,并告訴主席如今張伯駒很艱難,沒工作沒戶口,在北京自己家里成了黑戶。
毛主席聽后,思索片刻對周總理說:“對這樣的人,應當保護,給出路。讓他們為社會主義建設發揮作用。像張伯駒這樣的人,完全可以安排到中央文史館去嘛。他們本人,便是一部歷史呢。”
周總理其實早已為張伯駒生活工作的事做出了關心,1972年1月9日,他就已經為張伯駒到中央文史館的工作做了批示,但由于多種原因,文件雖然已經擬好卻遲遲未實施。
這一次毛主席直接下令后,周總理立刻就與文史館館主商議后,向張伯駒發送了應聘函,并且不出一周就將他的戶口落實了。
只是這件好事背后還是有人妄想從中阻攔,此人就是康生,他得知毛主席關切張伯駒后,立刻想攪局,只是如今他人微言輕無人理他,更何況這事是毛主席指示、周總理親自操辦,又怎會被他從中搗亂。
72年初春,張伯駒前往中央文史館工作,薪資微薄但足以讓他與妻子生活下去,對他來說即使是只能喝湯也是很幸福。

張伯駒經歷了無數苦難,但當他再次面對自己熱愛的事業時,他依舊拿出全部的熱情,笑容再次掛上了這位老人溝壑縱橫飽經風霜的臉上。
想必若是陳毅知道張伯駒如今生活的改善,也會很欣慰高興,張伯駒也算是是他離世時的一個心結。
可愛的老人1976年1月8日周總理去世,張伯駒也敬獻了一副挽聯,周總理對張伯駒一直很關懷,他的去世,讓張伯駒很難過,只是礙于生活處境,張伯駒同樣寫了一副挽聯。1976 年 9 月,毛主席不幸逝世,張伯駒聞此噩耗,悲從中來。新中國的締造者,一代偉人與世長辭,有如天塌地陷,張伯駒書寫了一副挽聯以表敬意:
覆地翻天,紀元重開新史;
空前絕后,人物且看今朝。
張伯駒一直以來都是一位極具愛國精神的人,常常有人說他是難得一見的人,不論是在哪個領域。
所以對于張伯駒的種種遭遇不光是陳毅為他憂心,還有許多的朋友,若是沒有這些人,也就沒有后來的張伯駒。

78年張伯駒名譽得到恢復,這位老人對他十來年的慘痛生活竟沒有一絲怨言,他只是悄悄的咽下苦,并一直告訴自己這一切都是沒關系的。
80年后,這位偉大的文學家、藝術家得到了應有的尊重與贊賞,直至今日仍有許多人在學習研究他的作詞、書法、京劇。
張伯駒晚年的生活又恢復那種醉心藝術的時光,他還養了一只貓做伴,每日愛不釋手,去哪里都要帶著,81年的展覽他還展覽了自己抱著貓的照片,臉上掛著可愛的笑容。
看著這樣幸福可愛的老人,仿佛他從前的灰暗經歷都未存在過,他依舊保持著那種陳毅欣賞的純真。
然而美好的日子僅過了兩年,張伯駒就于1982年2月26日離世,享年84歲。
這位為中國文學、藝術貢獻良多的老先生離開了我們,曾有名家說,或許中國不會再有張伯駒這樣的人,但學習他能讓中國人更懂中國的藝術與中國的精神。
當世人在博物館中看到那些某些書畫古跡,或許也會記起,這是張伯駒捐獻出來,為了中國的下一代更好的欣賞。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230153.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