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15)
鬼谷子曰:“世無常貴,事無常師。圣人無常與,無不與;無所聽,無不聽。或于事而合于計謀,以之為主。合于彼而離于此,計謀不兩忠,必有反仵。反于是,仵于彼;仵于此,反于彼;其術也。”

鬼谷子說:“世間沒有永恒的高貴, 事情沒有固定的模式。圣人經常作為而無所不為,常聽天下,而無所不聽。假如事情必然能成功,而且又合乎計謀的原則,就應該以此作為主體。雖然合乎別國君主的意思,可惜卻背離自己君主的原則,這就叫‘計謀不兩忠’。其中必有順逆的道理存在,既背叛自己君主,又忤逆別國君主;既忤逆自己君主,又背叛敵國君主,這就是‘反忤之術’。”

鬼谷子認為,世間沒有永恒的高貴,事情沒有固定的模式。圣人經常作為而無所作為,經常聽天下,而無所不聽。假如事情定會成功, 而且又合平計謀的原則,那就應該以此作為主體。
古人云:“天下大事,順勢者昌,逆勢者亡。”人生是一個風云變幻的舞臺,幾乎每一天都會發生變化,因此,我們需要看清時務,必要時順勢采取適宜的計策,如此這樣,才能保E自己的位置,相反,不順應形勢,遲早會吃虧。

任何時候,只有順應形勢本來發展、尋找機會,才能保全自己。
在《三國志》里,司馬微說:“平庸的書生文士怎么會認清天下的大勢呢?能認清天下大多大勢的人才是杰出的人物。”
的確,因為只有看清了局勢,方能順勢而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我們能常用順來表示美好,那些懂得順水推舟、順勢而為的人,才能達到圓的人生。

曾國藩憑著自己幾十年的仕宦生涯,對官場的險惡看得最清楚。平定太平天國運動之后,清政府對曾國藩的弟弟很不放心,欲其速離軍營而不令其赴任浙江巡撫。
面對這一形勢, 曾國藩無奈,只好以病情嚴重為由,奏請曾國荃開浙江巡撫缺回鄉調理,避開鋒芒。不巧這正是朝廷的意思。

曾國荃回鄉休養,本是曾國藩的韜晦之計,順應形勢,暫時對比是為了永久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
不過對于曾國荃來說,他卻是一個不甘寂寞的人,尤其對于朝廷有意牽制曾家兄弟的舉措很不滿,流露出仇恨。
曾國藩卻自有計策,他多次囑咐弟弟不要輕易出山,如今時局嚴重,不必惹禍上身,最好在家靜養一年。

對此,曾國藩在日記中寫道:“有見識的人士和相愛的朋友大多奉勸弟弟暫緩出山,我的意思是讓弟弟要多調養一段有病的身體,在家閉門三年再插身而出,擔任天下的艱巨任務。”
同時他還囑咐弟弟:“弟弟子素的性情就是好打抱不平,發泄公憤,同時又對朋友情誼深厚,非常仗義。這個時候告病在家千萬不要對地方公事干預分毫。”

在曾國藩的耐心勸導下,曾國荃耐著性子在湖南老家呆了一年多。直到清政府頒布詔令命曾國荃改任湖北巡撫,并幫辦“ 剿捻”軍務。
這時,曾國藩認為形勢已經好轉,才力促弟弟出山而任事,他說: “唯決計出山,則不可再請續假,恐人譏為自裝身份太重。余此信已為定論下次不再商矣。”

曾國荃的退隱和出山,均是曾國藩的權宜之計,時局嚴重,清廷對曾氏兄弟有了疑心,這時,曾國藩看清了局勢, 規勸弟弟暫時退隱,如此一來,才能永久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
如果執意下去,有可能曾國荃的官運不長久。
在曾國藩的耐心勸導下,弟弟回老家修養了一年多,這時,清廷已經消除了疑心,打算請曾國荃出山。

于是,在順勢的條件下,曾國藩覺得弟弟出山的機會成熟了。因此,這才有了后來曾氏家族在清廷的美名。
俗話說:“識時務 者為俊杰。”當形勢已經發生了變化,而你還在原地執迷不悟,那么,大勢所趨,你將被不可抗拒的洪流所淹沒。
在官場如此,在職場亦如此,順勢而為,讓自己時刻處于安全的位置,這才是智者應當有所為之事。

在職場中,有可能昨天還得意的職員今天就被勒令離職了,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比如,本來熟悉的上司調走了,來了一個全然陌生的領導。
似乎自己這小職員的命運就直這樣了, 可是,自己能怎么樣呢?只能看清時務,順勢采取權宜之計才是上策。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228000.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