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11)
1969年,這是建國以來最緊張的一年,蘇聯揚言要對中國使用核武器。
對此,毛主席果斷發出命令:各部門重要領導全部撤出首都,以避免這場巨大的危機。

自20世紀50年代末,中方和北方的蘇聯關系持續惡化。
1958年,蘇聯甚至向中方提出了“建立共同艦隊,守衛中方領海”的無理要求,遭到了堅決拒絕。
此后,蘇聯不斷在邊境陳兵,兵力逐漸增至100萬人。同時蘇聯還派駐了數萬輛坦克和裝甲車,以及3000架飛機,妄圖以強大的軍事實力迫使中方就范。

也正是從這時起,毛主席以富有遠見的戰略視野,為未來可能爆發的沖突乃至戰爭進行了全面安排。
他尤其重視來自北方的威脅,提出了“北頂南放”的防御方針,將國防重點轉到了北邊。
而毛主席的周密安排也確實得到了回報。
1969年3月,珍寶島一事爆發,由于解放軍事先有了心理準備,蘇軍不僅沒有入侵成功,反而吃了不小的虧。

于是,自恃強大的蘇聯惱羞成怒,其國防部長格列奇科元帥甚至強硬地叫囂:要以“外科手術式核打擊”來“一勞永逸地消除威脅”。
當時,蘇聯在遠東地區部署有30多處中程巡航導彈基地,其國內也有具備超遠程攻擊能力的洲際彈道導彈。
二者都能攜帶幾百萬噸級的核彈頭,隨時可以對中方實施毀滅性的核打擊。

而此時的中國,雖然在3年前已經成功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但核彈方面的研究尚處在初級階段。
核實力相比于超級大國蘇聯嚴重不足。
盡管面對的是如此困難的局勢,毛主席依然絲毫沒有膽怯。
3月15日,他在內部會議上斬釘截鐵地說道:“即使我們的領導機關被打掉了,下面也要照常打!”

不過與此同時,毛主席深知他自己提出的“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的道理,還為蘇聯的核威脅做了充分的準備。
而這個準備,就是疏散相關人員。
經過周總理和幾位開國元帥的分析,他們一致推斷:蘇聯外科手術式核打擊的主要目標,極有可能是我國的核導彈基地、東北重工業基地,以及包括北京在內的大城市。

因此周總理建議,對相關的主要城市進行疏散、隱蔽和防護建設,而且現在應該馬上就行動起來。
總理的這一合理建議得到了毛主席的采納,1969年8月28日,經毛主席批準,國家下達了核戰準備命令。
號召廣大人民做好粉碎侵略戰爭的準備,自發制止一切滋事作亂的破壞活動,并立即開始為疏散早做計劃。

9月1日,大疏散活動正式開始,其中,最先開始疏散的是北京。
作為當時中國的首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國家機關和很大一部分高校都坐落在這里。
首先,在京的大批文化機關、單位及其家屬,被疏散到了遠離蘇聯的北京以南地區。
比如文化部所屬的劇團、文聯和作協,就遷去了湖北。

而培養國家棟梁的高校,也緊急遷往了鄉下。
如著名的北京大學的一部分,被安排到了江西鄱陽湖畔,一部分被安排到了漢中。對我國科技發展具備戰略意義的科技大學,被疏散到了合肥。
當時,這些文化機構,還擔負有保存資料的重要任務,他們被遷往南方的同時,攜帶了各單位的大量重要檔案文件和珍貴歷史文物。

歷史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靈魂,而毛主席最先疏散他們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證:即使我國被蘇聯核彈毀滅,還能憑借這些珍貴的資料再建,不至于亡國滅種。
不得不說,毛主席之所以是毛主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在這方面的高瞻遠矚。

而在疏散完文化機構后,其次毛主席才決定開始疏散領導。
10月14日,根據毛主席的提議,國家正式發出通知,要求在京的干部及一些老同志,開始進行戰備疏散。
為了不讓蘇聯獲悉具體情況,10月17日,周總理以觀看體育表演晚會之名,邀請了各領導到首都體育館商議疏散安排。

此后,各大領導先后去到全國各地。
例如毛主席乘專機飛抵武漢,居中主持國家大政方針,朱元帥去到廣州,坐鎮南方,鄧公到達了南昌進行工作。
同時為了保密,所有領導人在前往全國各地前,還需要清理和上交辦公文件.
并且,他們不能和其他非必要人員接觸,只能有家屬陪同。

不僅如此,大部分領導去到的疏散地,是在京廣鐵路線的附近地區,這樣等開戰的時候,有利于相互之間的交流。
就這樣,到了10月20日,領導很快就疏散完畢了,但領導僅僅疏散還不夠,毛主席還做了后續工作:大后方建設。

(大后方建設)
除了將國家機關、高校遷往內地外,先后將工業體系遷往了相對于蘇聯而言的大后方,此即著名的“三線建設”。
一、二、三線是國家根據大后方戰略位置做出的劃分。其中三線簡而言之,就是除藏區、新疆之外的西南西北廣大地區。

而三線建設又分為大三線建設和小三線建設,大三線建設以國防工業和基礎工業為主。
小三線建設則注重于輕武器生產及其配套工業,它們的主旨都是建設大后方。
早在1964年,毛主席就已經敏銳地意識到了來自北方的威脅,并開啟了三線建設。

到了1969年,戰爭一觸即發。
在偉人提出的“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方針的指導下,全國很快就進入了臨戰準備態勢,三線建設的推進速度大大加快了。
在這期間,國民經濟開始向戰爭靠攏,大批民用企業被轉換為軍工企業,并同原軍工企業一起,被遷往了交通閉塞的三線山區。

這些軍工企業的主要任務,就是加緊研制針對蘇聯的反坦克武器裝備。
因此,這些企業在選址時十分講究。
它們遵循“靠山、分散、隱蔽、進洞”的原則,均作了戰爭準備,大多數企業建筑是以國防標準來修建的。

建筑外部依托山地,不僅非常牢靠,還能有效躲避敵人偵察。
其內部建有高強度水泥地下工事,使之平戰結合、打防結合。
不僅如此,大后方各地還加強了戰略物資儲備,動員建成了三級戰略儲備體系,真正做到了“備戰、備荒、為人民”。

三線建設的實施,為領導撤離后能夠繼續工作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它還極大增強了我國國防實力,并促進了中西部地區的工業化,為之后我國的地區均衡發展打下了基礎。
在進行國內戰爭準備的同時,毛主席明白,光靠中國自己是打不贏超級大國蘇聯的,于是他開始尋找能夠幫助我國的外援。

當時正值冷戰,世界分為兩大陣容,唯一能和蘇聯抗衡的,只有美國。
但是,老美按理來說不可能幫助中方,他們甚至非常樂意看見中方和蘇聯打得兩敗俱傷。

不過,毛主席知道“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道理,老美幫助中方也不是沒有可能。對此,他作了如下分析:“此時的老美在越戰不斷失利,全球戰略利益受到了極大的損害,在爭霸中暫時落入了下風。因此他迫切需要一個能直接參與對抗蘇聯的大國盟友,幫其分擔壓力,而這個大國盟友只能是中國。”
除此之外,時任老美總統尼克松是一個“鷹派”,而鷹派都主張對蘇強硬,同時改善對華的關系。

(美國總統尼克松)
因此,早在1969年初,尼克松剛當上老美總統時,毛主席就以超前的國際思維,委托陳毅元帥組建了一個國際關系研究團,著重研究中美蘇關系。
而毛主席的判斷不可謂不正確,尼克松刺探到了蘇聯準備核打擊中國的消息后,很快就決定了將該消息分享給中國。

他認為,蘇聯核打擊不僅會影響到中國,不利于老美對抗蘇聯,其造成的污染,還必定會影響常駐亞洲的25萬美軍,這是美國無法忍受的。
于是在8月28日這天,尼克松通過國內傳播,將蘇聯核打擊的消息隱晦地轉達給了中方,而中方因此也有了事先準備。

此外,尼克松還讓助理基辛格給蘇聯轉達了一則消息。
如果蘇聯不顧一切發動核大戰的話,老美就準備啟用古巴導彈危機時破譯的蘇聯核武密碼,向其境內134個重點區域進行核反擊。

正是由于有了毛主席以上這些步驟的準備,蘇聯始終不敢輕舉妄動,到最后也沒敢發動核打擊。
1969年10月20日,中方和蘇聯談判于首都舉行,中方和蘇聯的關系開始緩和,一場核危機至此煙消云散。
參考資料:
《往事不忍成歷史》
《1969,國家險遭核打擊》
《揭秘1969年高干大疏散》
《1969年:一觸即發的核危機》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223839.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