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職場>時間管理職場(春節思維不打烊)
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15)

羅振宇提出過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時間碎片化了,你能把自己也碎片化嗎”?
現在已進入春節假期,在職場緊繃的繩,一下子松弛下來,在串門拜年的過程中,我們往往發現,似乎少了點什么!能干的人,在忙著擴展人脈,拉攏資源,拓寬業務;而有的人,在吃喝睡中,度過了假期。想想節后的假期綜合,想想節后還要繼續奮斗,總覺得大好時光,是需要一些努力的儀式感的。
過年期間,雖然會有人情的忙碌,卻也會有大把的碎片化時間,如何利用好這些時間,提前進入狀態,提升自己的職場競爭力,或許會成為關鍵。秋葉大叔曾經說過,與其養成依賴大塊時間才能集中注意力工作的習慣,還不如提前訓練職場真正需要的碎片化時間利用能力。
01什么是碎片化時間?哪些時間屬于碎片化時間?1.什么是碎片化時間?
在了解碎片化時間之前,先來了解一下“碎片化”,這個詞在上世紀80年代常見于“后現代主義”的有關研究文獻中,原意是指完整的東西破成諸多零塊。如今,“碎片化”已應用于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和傳播學等多個不同領域中,并且已成為社會發展的趨勢,影響到社會的方方面面,碎片化是受眾追求自我、追求個性的必然發展,是傳播者從事傳播活動的主要依據。
而碎片化時間,指的是受眾因為需求多元化以后,其工作生活所呈現出的零碎時間段。碎片化時間雖然不起眼,但被重聚之后能夠產生巨大的效果,因而在職場,顯得越來越重要。
2.哪些時間屬于碎片化時間?
移動互聯網中,“碎片化”時間指的是人們等電梯時、等公交車和地鐵時、乘車時等一些分散性的時間。我們現在梳理一下,來算算過年期間,我們有可能擁有哪些碎片化時間?
……
還有許許多多因為各自情況的不同,呈現出來的碎片化時間,但至少,零零碎碎加起來,一天3-4個小時的碎片化時間,總是有的。這些時間若是被浪費,那該有多可惜啊!愛因斯坦說:“人的差異在業余”。據計算,一個人到60歲,除吃飯睡覺,實際工作時間不很多,而業余時間倒是更長,通過業余學習,你可以成為某方面的專門人才。

不惜寸陰于今日,必留遺憾于明天。我們提出了要利用碎片化時間,但在利用時間之前,我們要避免兩個坑,否則,這些碎片化時間,不但會讓你更辛苦,還會毫無作用。
誤區一:爭分奪秒,濫竽充值
有的人認為,既然碎片化時間這么重要,那么就要爭分奪秒,刷牙、上廁所、聊天、拜年……間隙的每一分鐘,都不能浪費,這就會走向一個極端。不但得不到任何成長,還會讓你的父母和親戚朋友認為你裝逼。
為什么說這是個誤區呢?因為大腦不停地運轉只會讓自己更加焦慮,處在巨大的壓力之下,學習效率會迅速降低。
誤區二:不經思考,盲目充值
還有一部分人,沒有爭分奪秒,在碎片化時間捧著書看,或者寫一些文字,或者研究一些工作上的問題,你乍一看好像挺像那么一回事,但其實這些行為都沒有過腦。
在利用碎片化時間的時候,不清楚目的,不預設結果,一本書,看過了就看過了,但講了些什么,卻完全說不出來,這也是一種浪費,與其如此,還不如睡覺更能補充體力呢。
所以,在碎片化的時間利用上,我們要有方法,講原則!

大衛·庫伯學習圈認為:學習并不是最終的目的,學習是通過合適的方法論,幫助學員做本質的改變,比如大腦,思維等,碎片化的學習只是想短時間解決某個方面的痛點,甚至快速提升哪個方面的能力。人一天24小時中很多的時間都是零散碎片化的,尤其是在春節的時候,而厲害的人往往都能利用好這些時間碎片:
利用好碎片化時間,才能夠像這些人一樣,有不一樣的產出。

1.什么是GTD
GTD 是“ Getting Things Done ”盡管去做的縮寫,是一種高效處理事務的流程,源于 David Allen 的著作《盡管去做:無壓工作藝術》。GTD的核心是:列出待辦,盡管去做。
時間管理大神柳比歇夫在《奇特的一生》中介紹了他管理時間的方法:用統計學的方法,對時間進行統計,記下任何活動的起始時間,包括學習、休息、散步……每天小結,每月大結,每年總結,統計各項任務所占時間比例,一直堅持了56年。記錄后統計分析,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并且反饋于下一階段任務的制定。就是用這樣的方法,他每天能睡到10小時,一年回復283封信,一生完成了70多本學術著作。
2.GTD模型的3個步驟
GTD模型的運用,各人有不同的理解,我在此,將其分為三步:
(1)梳理
梳理,即GTD核心之一,列出待辦。這一步,是框架感知,就像你寫文章,會有個提綱,在框架下進行,就會有條理,有目標。
野口悠紀雄所著的《把碎片化時間用起來》里,安排日程的有兩個條件:
如果不能把握這兩個條件,時間安排就會失敗,即使是在比較短的時間段,也會失敗。 所以在進行列舉待辦事項時,我們要思考清楚,自己有哪些碎片化時間,有哪些應該做的事情。
比如,我們在春節期間,想要完成2篇文章,進行5個悟空問答,發布5條微頭條,這就可以看成是三件事情,根據自身在平臺的側重,很容易排序。然后我們還可以思考職業目標規劃、假后工作執行等問題,列出來,標好你的先后順序。

(2)行動
沒有行動的待辦都是無用的,現在,就來到GTD模型的第二個核心:盡管去做!
《亮劍》中有個橋段:李云龍找趙剛商量,想挑些會武功的戰士,組成一個特別小隊,趙剛也覺得可以,說:你盡快去辦!李云龍卻說:盡快啥呀,我現在就去!兵貴神速,戰場如此,職場也如此。對于列出的待辦事項,就要說干就干,提高執行力。
在行動過程中,若是冒出突發事件怎么辦?
我們在行動過程中,總會遇到一些突發事件,打斷我們的安排,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利用兩分鐘原則來解決。
兩分鐘原則,目的在于形成自己的系統意識,可以有兩分鐘分容錯事件,但不能打亂整體的時間管理節奏。

為了避免盲目充值,用TEC思考法,輔助行動:
TEC思考法也是思維專家愛德華·波諾的思考課之一,它結構簡單,可幫助人集中思考,有條不紊地完成任務。思考一般用5分鐘時間為宜,所以也稱為5分鐘思考法。
TEC的意思是:
T代表目標和任務。行動前,回顧一下待辦清單,弄清楚目標方向,比如有的人寫問答是為了流量,有的人是為了干貨,只有目標清晰,才知道如何行動;在T思考中,最重要的就是把目標和任務界定得很具體精確,時間用1分鐘。
E代表擴展和探索。聯系過去的知識經驗,分析各種條件和情境,尋找類似的案例,充分自由地去探索,列舉出你所知道的各種因素,數量越多越好,時間2分鐘為宜。即你在行動過程中,針對目標任務,有哪些類似的經驗,比如你利用坐車這段碎片化時間,你曾經在這段時間里做過什么成功的事情?
C代表收縮和結論。設法把所得到的資料和想法整理成有意義的結果,或設法獲得一個明確的結論。它可能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案,一個創意,或是一個可行的方法及意見,用2分鐘為宜。提取出你探索的來的結果,運用到行動中去。

(3)統計分析
時間管理大神柳比歇夫記錄后統計分析,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并且反饋于下一階段任務的制定,最終取得了成功。所以,在梳理和行動之后,總結也至關重要,關系到你是否能把點變成線,最后變成面。
儒家曰“吾每日三省吾身”,道家說“致虛極,守靜篤”,說的都是總結的重要性,這是對自己碎片化時間運用的復盤,知道自己究竟做了什么,是否實現了價值最大化。
04總結主持人王芳,一年錄制各類節目超過1000期,錄制課程上千節,同時管理公司又要照顧女兒,但短短三年的時間,她就出了四本書,這四本書銷量過百萬,她一躍成為百萬暢銷書作家。她是怎樣利用碎片時間寫出來的!
林語堂說過,要真正了解一個人,只要看他怎樣利用余暇時光就可以了。春節假期,不要讓自己的思維打烊,用GTD模型利用好碎片化時間,給自己一個未雨綢繆,給自己一個意外驚喜,給自己一個競爭的空間!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222760.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