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創新點(1)數值模擬研究得出了掘進工作面圍巖應力、變形、破壞分布特征;提出了掘進工作面圍巖穩定性的主要影響因素。(2)....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創新點
(1)數值模擬研究得出了掘進工作面圍巖應力、變形、破壞分布特征;提出了掘進工作面圍巖穩定性的主要影響因素。
(2)根據煤巷掘進工作面空頂距及自穩時間,對煤巷掘進工作面圍巖穩定性進行了分類,提出了煤巷可掘性的概念及分類;分析得出了巷道的可掘性、圍巖的可鉆性、可錨性及對掘進速度的影響。
(3)提出了提高煤巷掘進速度的主要技術途徑,包括確定適合的掘進模式,優化掘進工藝,優選掘進裝備;確定合理的支護形式與參數,適當降低支護密度;掘進全系統整體配套與協同。
(4)提出了煤巷掘進自動化、智能化技術總體架構,及應解決的關鍵技術:自動化、智能化截割、臨時支護、自動化錨桿施工、超前探測、定位與導航、掘進工作面圍巖穩定性與環境監測及大數據分析等,并指出了我國煤巷掘進自動化、智能化的發展路徑。
作 者
康紅普1,2,3,姜鵬飛1,2,3,高富強1,2,3,王子越1,2,3,劉 暢1,2,3,楊建威1,2,3
單 位
1. 中煤科工開采研究院有限公司;2.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 開采研究分院;3. 煤炭資源高效開采與潔凈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
研究背景
巷道掘進與支護是井工開采的關鍵技術之一,是保證煤礦安全、快速、高效建設與生產的必要基礎。我國井工煤礦每年新掘進的巷道總長度超過12000km,其中煤、半煤巖巷道占比80%以上,是我國規模最大的地下工程。巷道掘進速度、效率、成本顯著影響礦井的產量與效益。
與非煤礦山巷道、交通隧道等相比,煤礦巷道處于煤系沉積巖地層中,不僅圍巖強度低,而且多數圍巖結構面發育、穩定性較差。同時,隨著煤礦開采深度不斷增加,高應力巷道越來越多;隨著大型采掘設備的廣泛采用及通風的要求,巷道斷面越來越大;隨著采煤工作面推進速度和產量的不斷提高,采掘接續緊張的局面日益突出,要求在保證巷道安全與支護效果的條件下,顯著提高巷道掘進速度;另外,為降低煤炭生產成本、提高礦井效益,巷道掘進與支護成本不能過高。所有這些因素給巷道掘進與支護提出更高的要求。
掘進包括割煤、運輸、支護(臨時支護、永久支護)、通風、降塵等多個工序,每個工序及各工序之間的相互協同均影響成巷速度。我國煤巷掘進技術、裝備及機械化水平明顯落后于采煤技術與裝備。目前,全國綜掘工作面平均月進尺不到200m,掘進隊與綜采隊平均配比為3.1∶1,采掘比例嚴重失衡。
目前,煤巷普遍采用綜合機械化掘進,掘進設備主要有3 種類型:懸臂式掘進機,連續采煤機及掘錨一體化機組。前2者掘進與支護分離,需配套單體錨桿鉆機、錨桿鉆車等支護施工設備,而掘錨機組將割煤、運輸、臨時支護、永久支護設計為有機的整體,有利于實現掘支平行作業。錨桿、錨索支護是我國煤礦巷道的主體支護方式,已根據我國煤礦巷道地質與生產條件,開發出錨桿支護成套技術,廣泛應用于不同類型的巷道,取得良好的技術經濟效益。但仍然存在支護工序復雜、支護密度偏大、支護速度慢、用人多、效率低等問題急需解決。
摘 要
分析了煤礦巷道掘進技術與裝備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采用數值模擬方法研究了掘進工作面圍巖應力、變形、破壞分布特征;分析了圍巖穩定性的主要影響因素,包括圍巖強度、圍巖結構及地應力等地質力學參數,巷道斷面尺寸、開挖方式、空頂距、掘進速度等掘進參數,及臨時支護、永久支護等。
巷道開挖后在掘進工作面頂角和巷道四角周圍出現應力集中區;圍巖位移、破壞在超前工作面一定位置開始出現,隨著遠離掘進工作面圍巖位移和破壞范圍不斷增大,達到2倍巷道寬度時基本穩定;煤層強度、地應力對圍巖變形與破壞的影響十分顯著;分步開挖的頂板下沉量及破壞程度明顯大于一次開挖;空頂距越大,圍巖破壞裂隙越多、分布越廣;過快、過慢的掘進速度對圍巖穩定性均不利;掘進后安裝及時、主動、支護阻力大的臨時支護效果好;分次支護圍巖位移和裂隙場的擴展均大于一次支護,通過分次支護提高掘進速度是以影響錨桿支護效果為代價的,應限定在一定的圍巖條件。
根據煤巷掘進工作面空頂距及自穩時間,對煤巷掘進工作面圍巖穩定性進行了分類,并提出了相應的支護要求;提出煤巷可掘性的概念,根據被掘煤巖體條件,對煤巷可掘性進行了分類;分析了圍巖的可鉆性、可錨性及對掘進速度的影響。提出提高煤巷掘進速度的主要技術途徑:確定適合的掘進模式,優化掘進工藝,優選掘進裝備;確定合理的支護形式與參數,適當降低支護密度;掘進全系統整體配套與協同。
根據掘進工作面圍巖穩定性、可掘性、可鉆性及可錨性,提出煤巷掘進自動化、智能化技術總體架構及應解決的關鍵技術:自動化、智能化截割、臨時支護、自動化錨桿施工、超前探測、定位與導航、圍巖穩定性與環境監測及大數據分析等,最后提出我國煤巷掘進自動化、智能化的發展路徑。
部分圖片

我國煤礦巷道掘進工藝與裝備

掘進工作面周圍應力分布

掘進工作面周圍位移分布

掘進工作面周圍破壞范圍分布

圍巖三向應力變化曲線

巷道圍巖裂隙面積、破碎煤巖體積與至掘進工作面距離的關系

巷道表面位移與至掘進工作面距離的關系
巷道周圍破壞范圍分布

斷層影響下巷道周圍破壞范圍分布

斷層影響下巷道表面位移與至掘進工作面距離的關系曲線
不同地應力巷道周圍破壞范圍分布

最大水平主應力斜交時平行巷道軸向水平剖面位移分布

不同巷道寬度圍巖裂隙面積變化曲線

不同開挖方式巷道表面位移與至掘進工作面距離的關系

不同空頂距圍巖裂隙面積變化曲線

不同掘進速度的應力釋放率曲線

不同掘進速度圍巖裂隙面積變化曲線

不同臨時支護圍巖裂隙面積變化曲線

兩次錨桿錨索支護布置

一次與兩次支護下巷道表面位移與至掘進工作面距離的關系曲線

基于RMR與Q值的巖體自穩時間估計

掘進智能化總體架構

自動化噴涂臨時支護示意

樹脂錨桿施工工藝流程

基于深度學習的錨桿托板檢測

基于視覺傳感的錨桿實時位姿解算原理示意

巷道三維激光掃描點云分布
作者簡介

康紅普,男,1965年11月16日生,山西五臺人,中國工程院院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煤炭科工集團有限公司技術委員會主任、首席科學家,開采設計事業部黨委書記、總經理。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和省部級科技獎勵2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150余篇。獲光華工程科技獎青年獎、孫越崎科技教育基金能源大獎、中國青年科技獎等獎勵,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稱號,入選“萬人計劃”百千萬人才工程領軍人才。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研究方向
巷道圍巖控制理論與技術
主要成果
長期從事煤礦巷道圍巖控制理論與技術研究工作,開發出以煤巖體地質力學測試為基礎,錨固與注漿為核心的煤礦巷道安全高效支護成套技術。在煤巖體地質力學測試方面,發明了煤礦井下煤巖體地質力學原位快速測試方法與儀器,完成了30多個煤礦區的井下實測,獲得了大量實測數據。揭示出煤礦井下地應力分布規律,建立了估算地應力的公式,為礦井開拓、煤炭開采、巷道布置及巷道支護設計提供了可靠的基礎。在煤礦巷道支護方面,全面、系統地研究了巷道圍巖變形與破壞規律、支護與圍巖相互作用,提出支護應力場、綜合應力場等概念,及預應力支護理論,開發出高強度、高剛度錨桿支護成套技術體系,為煤礦巷道提供了安全、高效的支護技術。針對破碎圍巖巷道,將注漿與錨固技術有機結合,開發出注漿錨桿與錨索,并組織開發了多種化學注漿材料,為破碎圍巖加固提供了有效方法;針對堅硬頂板與高應力圍巖,開發出定向水力壓裂技術與設備,成為堅硬、高應力圍巖控制的有效途徑。研究成果已推廣應用于我國煤礦多個礦區,取得了顯著經濟社會效益,推動了我國煤礦巷道支護技術的改革與發展,提升了巷道圍巖控制技術水平。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煤炭學報,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