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職場>古代姨娘的地位如何(古代有一種婦女)
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9)
"枉蠢了他梳云掠月"出自《西廂記》,"懶設設梳云掠月"出自《舉案齊眉》。剖析"梳云掠月"意思是說女性梳妝,其中"云"意指發髻之形,而"月"則比喻女性的容貌。
又如,魏晉時期的詩人"陶淵明"在《閑情賦》說道"日負影以偕沒,月媚景于云端。"其中的"月"于"云"之形,它既可以取之于"梳",又可以成之于"掠",但"梳云掠月"還有一層含義,那就是意指古代婦女妝容梳理過于勤而繁雜。
然而,僅僅妝飾一番也就罷了,更多繁雜糾結的因素還在于古代女性在妝容梳理過程中自我的審美感。

傳統民俗“媽媽為出嫁的女兒梳頭”
正如:唐代大詩人"薛逢"在《宮詞》所述:
十二樓中盡曉妝,望仙樓上望君王。
鎖銜金獸連環冷,水滴銅龍晝漏長。
云髻罷梳還對鏡,羅衣欲換更添香。
遙窺正殿簾開處,袍袴宮人掃御床。
這里所說的"云醫罷梳還對鏡",意指就是看著梳理好的發髻,又反復對著鏡子仔細地端量著,擔心有不穩妥的地方,這恰似證明了古代女性對待妝容梳理的一種重視性。
不說古代,則論當代,很多愛美的女性,每日在梳妝打扮上也是精雕細琢、煞費苦心,沒有一兩個時辰也不罷休。(趙劉果兒原創,只發布于今日頭條)
究其原因,第一是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云月梳掠"自然也就是古往今來眾多愛美女性的一種必修課。第二是追求一種多樣化的觀美感與時尚感。
于是,有需求就有市場,一種術業有專攻的梳妝職業就應運而出了。
"梳妝女傭"在古代權貴富豪階級的家庭才有,最初是有錢人家的隨身丫頭為女主梳妝打扮。
明代為婚嫁的新娘梳妝
但專業事,需要專業的人。
所以,就漸漸地就萌生了為古代女性"梳頭盤發"的一種職業。
而那些,為追求時尚的富家小姐,嫁入豪門的愛美女性也自然成為了"梳妝"行業的目標群體。
"梳頭女傭"的職業,在民國時期的《清稗類鈔》記載中稱之為"梳頭媽"。
"廣州有梳頭媽,受傭于人,以梳髻為職務。西關多巨室,若輩遂群趨之。業此者之年齡,大率為二三十,雖來自田間,而面目白哲,體態輕盈,赤足拖鞋,身著薯莨衣褲。其出也,手中往往持傘,為蔽日御雨之用,少年子弟頗有昵之者。"《清稗類鈔.奴婢類.梳頭媽》
《清稗類鈔》中所說的梳頭媽被定格在了廣州,但是"梳頭媽"的這種行當不僅僅在廣州才有,這種職業在很多的城市都普遍存在。
梳頭媽又稱之為梳頭老媽子、梳頭娘姨,這種舊時職業的稱呼,因為區域習俗與方言等不同,所以叫法也不盡一致。(趙劉果兒原創,只發布于今日頭條)
比如說:"娘姨"的稱呼適用于江浙滬地區。在古代時期"姨娘"則代表著是父親的"妾"。
可是,上海語言特色中的"娘姨"它既不是娘,也不是姨,“娘姨”是舊時上海對女傭與保姆的稱呼,而本文所說的“梳頭娘姨”就是指負責給人梳頭盤發的女傭。
"我已回上海,住在這里,請她得便,安排一個娘姨到這里來。"《歇浦潮》
"又看房中使用的娘姨,雖上了二十以上的年紀,究竟玉貌娉婷。" 《廿載繁華夢》
"她是一個女仆,上海叫娘姨。"《魯迅.阿金》
"梳頭娘姨"在上海地區盛行,那是因為歷史的因素,早些年由于很多廣東人為了生活,都舉家遷移至上海。
于是,上海地區的"梳妝"行業可以說是由粵籍女性所壟斷。
所以,大上海稱謂的"梳頭娘姨"便是廣東地區所稱呼的"梳頭媽子"。
舊時上海的“梳頭娘姨”
人盡熟知,民國時期的影壇巨星"阮玲玉"的媽媽也曾經做過有錢人家的"娘姨"。
1944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梳頭娘姨傳奇》所講述的故事主角蘇杏英,本是鄉下人家的姑娘,因為遭受了不平等的逼婚,就孤身一人流落到了上海,機緣巧合讓一位老婆婆給收留了,日后漸漸成為了一名傳奇的梳頭娘姨。
在清朝末期與民國初期,大上海地區風靡的"愛司(頭)髻、盤香頭(髻)、墜馬(頭)髻、風涼(頭)髻"等發式繁多,所以梳理起來也頗為復雜。
民國時期的風云人物“宋氏三姐妹”,宋靄齡嫁給了孔祥熙,宋美齡是蔣介石的愛妻,孫中山的夫人是宋慶齡,宋家三姐妹都非常喜歡"愛司頭"(又稱"愛司髻")的發式。
(趙劉果兒原創,只發布于今日頭條)
但是,在"五四"時期之后,大上海地區的年輕人受到新時代精神的影響短發者漸多,而盤發者漸少。
可是,即便是在破舊立新的民國年代,依舊有很多的家庭婦女和中老年女性群體垂愛于"梳妝盤發"的古老習俗,同時也為了追求傳統發髻所襯托出的那種富貴高雅的感覺。
民國時期,大上海地區仍然盛行,圓(頭)髻、愛司(頭)髻、香蕉(頭)髫等傳統的發式。
這是因為,發型樣式既代表著不同年齡階段里女性的美艷絕倫,更是彰顯著一個家族或一個家庭的名譽聲望與社會地位。
因而,過去的大上海地區的有錢人家的女性眷屬與一些官宦之家的老婆,姨太太等,都會專門雇傭"梳頭娘姨"來為自己料理梳妝,而一般人家的女眷也會因為需要,隔三差五地找"梳頭娘姨"來上門為自己梳頭盤發。
另外,"梳頭娘姨"在江西與福建地區稱之為"梳頭嫂";蒙古部落稱之為"梳頭額吉",那是因為在蒙古語里"額吉"的意思則是代表著媽媽。
廣州稱之為梳頭媽子,上海稱之為“梳頭娘姨”
"梳頭媽"作為傳統社會中的一個特殊的階層,它僅是一種受雇于人的手藝人,與古代歷史時期的沒有人權的女婢對比而言,二者之間有著天壤之別,
果兒先梳理一下"梳頭娘姨"的工種,概括而言有如下幾種:
第一種、簽有勞動合同的全職"梳頭娘姨",這是一種專職的"梳妝"手藝人,其長期在官宦或有錢人家做事,核心的工作職責就是為雇主家中的女眷梳理妝容(梳頭盤發),屬于旱澇保收,按月發薪。
"我的媽在他房里做梳頭娘姨,六塊洋錢一個月。"《十尾龜》
第二種、走梳頭的"娘姨",這是一種類似于小時工的性質,主要的收入來源是按梳頭的數量計算,屬于按件計酬。
走梳頭的"娘姨"則會按照與雇主的商定,在指定的時間范圍內到顧客家中為雇主梳頭盤發。
一般來說,走梳頭的"娘姨"按照約定一天需要四處奔波往返于不同的雇主之間。
所以,這種走梳頭式的"娘姨"手藝自然也不能與全職的"娘姨"相提并論,引用現在的話來說,一個是業余人士,一個是專業人士,毫無可比性。
"梳頭傭,手段工,替人梳頭真玲瓏。又光又快又時路,梳好西家又東家,中國婦女真懶惰,說起梳頭暗嘆苦。自家的頭梳不光,枉生一雙好手兒。"《滬諺外編.梳頭傭》
第三種、兼職式"梳頭娘姨"其特點就是走街串巷,這種的梳妝手藝人類似于江湖郎中游街叫賣的性質。
二者所不同的是,"梳妝娘姨"不需要肩挑扁擔,僅僅是在手中挎著一個裝有梳妝盤發工具的布袋子,走大街串小巷,一邊走一邊吆喝著"梳頭喲,愛司髻、盤香髻"的廣告語,為自己招攬生意。
第四種、家庭式"梳頭娘姨",這是一種家庭工作室的一種模式,它沒有穩定客戶來源,完全是坐等客戶上門,偶爾還會因雇主的特別需求,為姑娘出嫁,為行動不便的老婦人,為女眷因外出會客赴宴而梳頭盤發。
"娘姨送過茶來,伯和喝著,一面看梳頭女傭替熙鳳戴上沿條花朵,收了梳頭家伙。"《歇浦潮》
趙劉果兒原創,首發于今日頭條。
綜上所述,從這四種"梳頭娘姨"的類別來看,全職類型的"梳頭娘姨"基本都具有伶俐乖巧、精明能干的特點。
因為專職的娘姨為雇主家中的諸女眷因季節、因場合的不同,梳妝出不同風格又盡如人意的發髻。
這一種的"梳頭娘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因其能說會道、聰明伶俐而成為豪門女眷心中寂寞與閨怨的傾訴對象,由此頗受主家的賞識與篤信。
"梳頭媽,梳頭婦人,衣飾極華麗,年約二十,出入大家,家主多私之也。"《清稗類鈔》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一般來說,想從事"梳頭娘姨"這個行當的人,則需要由經驗豐富的"娘姨"提攜引導之后才能漸漸地了解并掌握"梳發"的技藝流程與盤發的要領。
"娘姨"學徒待出師之后,則會借用自身的人際圈廣為宣傳、或通過中介機構(薦頭)的引薦等各種渠道為自己尋找生意。
兼職的"娘姨"則也會利用各種渠道為自己尋找適合的雇主,希望從兼職的"娘姨"衍變成全職的身份。
由此來說,無論是全職,還是兼職"梳頭娘姨"的角色并不是率由舊章,一定不易的。
正因為全職的"梳頭娘姨"不用早出晚歸、走街串巷那么辛苦,而且工作又相對清閑,收入也穩定,表現出色的"娘姨"還能時而得到主家的一些物品獎賞,個別的還在年終時得到一筆獎金,因而,絕大多數的職業"梳頭娘姨"都期望做全職的工作。
趙劉果兒原創,首發于今日頭條。
人人爭著搶著想做,但未必人人都能做。
在古代時期,因為貧富不均,以至于很多窮苦人家的姑娘迫于生計而賣身于地主豪紳家中當碑女,這種工作在近代稱之為女傭,現代稱之為保姆。
從古至今,這種職業的需求一直是有增無減。
古時,傭人的工作職責也劃分得很詳細,因為有錢人家幾乎都是或買或雇了很多的傭人,有負責收拾宅院、拉車抬轎的、有負責燒火打雜的、有燒菜煮飯的廚娘,有負責采買的老媽子、還有伺候女眷生活起居的貼身丫鬟、梳頭娘姨等組成。
總體來說,在眾多的傭人之中,要數貼身丫鬟和"梳頭娘姨"與主人的關系最為親近。
所以,古人對"梳頭娘姨"的人品操守也頗為在意。
僅僅是一個梳頭的老媽子,為何會讓雇主在手藝之外還要看重其德品呢?
究其原因,我想應該是與人的傳統觀念有著直接的聯系吧。
古往今來,由于地域的不同,個人信仰的不同,很多人都將"頭"部視為最高貴、最神圣的部位,尤其是豪門貴族中的一些佛教徒更是非常忌諱他人撫摸觸碰到自己的頭,這等于是對他的不尊重或是一種侮辱。
趙劉果兒原創,首發于今日頭條。
因此說,雇主女眷的頭,可不是什么人都能任意擺布撥弄的。
因而,一些頗為講究的雇主,在準備聘用"梳頭娘姨"之前,一般都會向受雇者索要生辰八字,通過測算來避免一些晦氣的事情發生。
(因為涉及迷信,此處為規避敏感詞,故沒有過于詳細闡述。)
舉例來說:過去的蒙古族人在迎娶新媳婦時,婆家的人則會事先在族里邀請一位輩分較高的、德高望尊的女性為即將迎娶進門的新媳婦梳頭,成婚之時,還要舉行跪拜"梳頭媽媽"的一種傳統典禮。
這種傳統的儀式,需要由新郎官與新媳婦共同跪拜在事先鋪在爐灶前的一張羊皮上,先給灶神上香行跪拜禮,隨后,族中的"梳頭媽"再將新娘原先的那種單辮的發型一分為二,梳分成代表已婚女性的頭鬟。
此時,就意味著新娘從一個姑娘變成了一個已婚女性。
即使在當下,很多的地區都有給即將要出嫁的新娘梳頭盤發的民俗。
但地域不同,則代表著文化不同,所以每個地方都有各自的特點。
一些地區非常側重于梳頭的習俗,因而還會在新娘子的陪嫁物品之中置辦一些梳妝用具和發飾等。
比如說:梳發簍、梳頭桶、梳頭盒、梳妝箱到梳妝臺等包羅萬象,應有盡有。
十里紅妝之梳發簍、梳頭桶、梳頭盒、梳妝箱
文敘至此,有些跑題,因為這些陪嫁的梳妝用具可以說和"梳頭娘姨"毫無關聯。
但是,果兒認為很有必要聊聊女方細致周密的陪嫁物品,為了防止自家的女兒日后在婆家受到歧視或避免被看不起,與此同時也是為了向鄰里與夫家顯擺新娘家庭富有的背景而準備的,這是一種典型的攀比炫富之風。(趙劉果兒原創,只發布于今日頭條)
于是,"梳頭娘姨"則會通過梳妝用具的奢華水準來推斷雇主家庭的經濟能力,以便于日后的擇業方向。
CCTV曾播出《十里紅妝》其所講述的是在古代時期,浙江寧波地區有錢大戶人家的姑娘在出嫁時涌現出一種蔚為壯觀的排場。
浙江寧海,十里紅妝文化園
十里紅妝“洞房花燭”場景
浙江博物館,十里紅妝迎親隊伍模擬展
浙江寧海,耗時一萬個工時制作的萬工轎
浙江寧海,十里紅妝文化園,耗時一萬個工時制作的萬工轎
浙江博物館,寧海十里紅妝婚俗家具展
南宋政權統治時期,十里紅妝的嫁女之風甚是風靡流行。
明朝與清朝封建政權統治時期,十里紅妝更是一擲千金,將婚嫁攀比之風推向了鼎盛。
這種揮金如土,為姑娘出嫁所置備的十里紅妝,慢慢地就演變成了浙江寧波地區代代沿襲的一種風俗。
南京博物館,清朝時期,百寶嵌嬰戲文梳妝箱
紅妝館
浙江博物館,十里紅妝之“梳頭桶”
果兒再將浙江寧波地區十里紅妝中梳發用具的特點簡單闡述一下。
十里紅妝陪嫁的物品之中的梳頭工具是多式多樣,我們則可以通過梳妝用具的款式,能看出各種梳妝用的儲物箱盒也是造型各異,頗具特色。
內蒙古大學民族博物館,九龍紋檀木梳妝盒
沈陽故宮博物館,紅木染牙三多花卉梳妝盒,清代
竹編首飾盒
比如說:寧波地區陪嫁的梳頭箱子一般來說有三個抽屜,不同的抽屜里各自置放梳子、篦子與發飾等用品,同時,又可將箱子的板面向上翻起來,當做一面梳頭時對照用的鏡子。
浙江博物館,十里紅妝“梳妝鏡臺”
浙江博物館,十里紅妝“梳頭鏡箱”
十里紅妝之梳發簍、梳頭桶、梳頭盒、梳妝箱
而紹興地區梳頭桶的款式則代替代了箱盒,桶內可以放置發飾,向后即可以置放一面梳頭用的鏡子。
浙江博物館,十里紅妝“梳頭桶”
十里紅妝“梳妝用具”
浙江博物館,十里紅妝“梳頭籠”
再說,臺州地區風行的既不同于寧波地區的櫥柜式,也與紹興地區的提桶式有所區別,所以,臺州地區流行的則是一種梳頭箱采用的是床榻的模式,這種款式與在其它的地區較為少見。
十里紅妝之婚嫁用品
十里紅妝之梳妝鏡盒
十里紅妝婚嫁
我們回過頭來再說"梳頭娘姨",她在給雇主梳頭盤發時,并不只是單一的梳理發髻,還要使用木梳和篦箕為女眷清理發垢的一項工作。(趙劉果兒原創,只發布于今日頭條)
原因是古代環境的因素,古代女性洗頭的次數較少,絕大部分的女性一般會在牛郎織女相會的七夕節才會洗一次頭發,不用說,女性頭發上的污垢必定不少。
還有,按照傳統中醫的說法,梳頭則能幫助婦女改善失眠多夢、疲憊不堪、精神不濟等癥狀,所以,古人通常會使用不同材質的梳子重復梳頭以求達到按摩的效果。
因此,"梳頭娘姨"每為雇主梳一次頭,往往會消磨數個時辰,甚至會更久。
鑒于個別需要固定的發髻,"梳頭娘姨"在打髻、盤發完成之后,還會使用一種天然的摩絲"黏頭樹(就是用榆木刨花滲透而出的天然汁水)"為盤好的發髻固型,再用網狀發套覆蓋到頭上,同時在發髻上連綴一些時尚各異的發飾,才接近于大功畢成。
所以,無論是專職的、還是兼職的"梳頭娘姨",再或是走梳頭式的"梳頭娘姨"在日常工作中,其工具包或梳頭匣子里的各式梳頭用品則是一應俱全。
十里紅妝
十里紅妝
十里紅妝,梳頭桶,梳妝盒
"梳頭娘姨"除了為雇主梳理發髻之外,還要承擔一項開臉的工作職責。
"開臉"也稱之為"拔臉毛、絞面、修面",這種拔臉毛的美容方法在北方地區非常盛行,而在南方的一些地區則流行剃面刮臉。
在古代,由于科學技術沒有現代這么發達,所以,愛美的女性就會采用這種傳統的臉部美容方式為自己"開臉"以此讓自己的臉部更加光滑水嫩。
因為,古代時期,姑娘在婚嫁之時,為了凸顯出新娘子的花容月貌,無一例外都會選擇這種古老的方式做臉部護理。
"開臉"的工具非常簡單,只需要兩個小凳子、一碗清水與若干根截斷的絲線。
"梳頭娘姨"在給女性用線開臉時,則通過左右手一拉一抻,絞臉的線就猶如鋒利無比的剃刀,迅速將待嫁新娘臉部、面額上那些微細的汗毛悉數鏟除干凈。
如今,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一些古老又傳統的梳發美妝方法已漸漸消失在了記憶之中。
時下,果兒每當注目鏡中,凝眸濃密柔潤的黑發,沉醉于北宋名家蘇東坡《題毛女貞》的詩詞中,漸漸融會云鬟霧鬢的一番景象。
并由此讓人浮想起古時"秋水為神玉為骨、雕梁畫棟墨為香"、雙鬢隔香紅、紺發濃于沐的古典之美。
縱觀當下,不論歷史的年輪如何轉動,文明傳承后所沉淀的文化意韻仍在櫛風釃雨中綢繆。
(趙劉果兒原創,只發布于今日頭條)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