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職場>流調工作中的感人交流(為了成全同學的愛情)
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11)
自1963年大學畢業被分配到寶安縣人民醫院(深圳市人民醫院的前身)起,直到1998年退休,他一直堅持在外科臨床一線,做過大大小小手術超過1萬例,被稱為“寶安(深圳)外科一把刀”。日前,記者采訪了這位今年已經85歲高齡的深圳市人民醫院退休老同志,傾聽他在留醫部數十年所親歷和見證的各種故事。

1963年,剛分配到寶安縣人民醫院的黃維華,在醫院門口留影。
剛分配到寶安縣時很失望
“我問,寶安縣最繁華的街道在哪里呢?他們回答說,剛剛經過這條路就是了。當時我一聽,心情頓時很不好,心想這下糟了:這條街用不了10分鐘就已經走完,這里也太落后了?!睂τ?7年前來寶安縣報到的情景,黃維華至今仍記憶猶新,笑稱當時很失望。
黃維華是廣東普寧人,1935年出生,1958年考上廣州醫學院,1963年本科畢業分配到寶安縣人民醫院,是該院外科第一位大學生。他告訴記者,本來可以分配回老家汕頭地區醫院,當時汕頭可是廣東第二大城市。然而,因為黃維華有位從高中到大學的同學,被分配到揭陽縣人民醫院,其女朋友是寶安觀瀾人,被分配到寶安縣人民醫院,所以這位同學就纏著他,要黃維華跟他女朋友對分配的單位進行調換。一開始黃維華不同意,但是后來礙于情面還是同意了。
1963年8月的一天,黃維華前來寶安縣衛生科報到,被安排到當時最好的新園賓館住。當天晚上吃完飯后,他讓縣衛生科的同志帶他到寶安縣最繁華的街道逛逛。于是,縣衛生科兩位同志帶他從深圳戲院橫穿解放路,不一會就走到路的盡頭湖貝村,“路的那頭是一片農田,那里有個六角亭可供人閑坐”。
他回憶說,發覺寶安縣這么“落后”,他第二天就表態不想留在這里,要求回廣州重新分配。時任寶安縣衛生科領導姜彭年就做他的思想工作,說了許多好話,并許諾只要他愿意留下來,寶安縣的各個單位可以任他挑選,“可是,跟我對口的最好單位就是縣人民醫院了,其他還有什么可挑選的呢”。
盡管不太情愿,但是黃維華思來想去之后,最終還是決定留下來。時至今日,50多年過去了,他感慨地說:“后來證明,我這個決定沒有錯。改革開放后,深圳飛速發展就不說了,就是改革開放前,寶安縣因為靠近香港,物資供應也很豐富,豬肉、水果都可以以很便宜的價格買到,我們的生活比內地很多地方過得都要好?!?/p>

上世紀60年代末,黃維華與夫人盧慧莊在醫院門口留影。
1965年留醫部搬遷到現址
“我記得很清楚,是1965年5月1日那天搬過來的。我和化驗室的黎就明、曾錦清,外科醫生黎河桂4個人最先過來,當晚就住在這里?!秉S維華回憶說,當時留醫部從現在地王大廈后面的位置搬到現址,“剛搬過來時,醫院占地很大,大致范圍為東邊到翠竹路,西邊到文錦廣場,南邊到東門北路,北邊到田貝一路”。
在他的記憶里,當時留醫部所在位置比較偏僻,離寶安縣城深圳墟有一定距離,醫院后面都是小山。從深圳墟走過來,要上一個長坡,最少要二三十分鐘。因此,寶安縣城及周邊的民眾若是過來看病就很不方便,只能在這里留醫,也就是住院,“當時,字面上寫住院,但是本地民眾口頭講的是留醫”。
黃維華回憶說,當時留醫部有四部分建筑,醫院人員俗稱其為“辦公樓、書記樓、部長宮和白鴿籠”。“這些本來是建來給寶安縣委縣政府的,早就建好了,可是一直沒投入使用。1964年,時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書記兼廣東省委第一書記陶鑄視察寶安縣,了解情況后表態說,把寶安縣委縣政府放在這里,一來脫離群眾,離縣城那么遠,群眾過來辦事不方便;二來建筑太豪華,縣委縣政府不能用。于是,決定將其給寶安縣人民醫院使用?!彼榻B說,留醫部搬過來后,原計劃做縣委縣政府大樓的三層樓就做門診大樓,原來設計的“書記樓、部長宮”就給醫院的大學生、領導住,“白鴿籠”則作為一般職工宿舍。
“留醫部原來在地王大廈那邊,只是一排平房(瓦房),能夠搬到這座當時寶安縣的‘摩天大樓’,而且占地面積又大,醫院上上下下都很高興?!秉S維華回憶說,后來他住過“書記樓”一號樓。

上世紀70年代初,黃維華一家四口在醫院門口留影。
隨救護車接病號時出過事故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黃維華作為外科醫生,經常需要隨救護車出診或接病號。在他的記憶中,有次到沙頭角接病號,回來的時候出了事故:“上世紀60年代的一天,我們在沙頭角接到病號回來時,經過一個非常陡的坡,司機沒有剎住,救護車一下子沖到下面的坑里。那次,我被驚嚇到了。幸好,我們都只是手腳擦傷,其他沒什么事?!北M管時隔數十年,但是他表示,至今回想起來仍覺后怕,“幸好往下沖時沒有撞到大石頭,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他告訴記者,那時候寶安縣的交通條件非常差,很多地方不通公路,通公路的的地方,路況也很差。在這種情況下,每當接到民眾的求診電話,醫院仍會派出醫生隨救護車去救治。他回憶說:“我們最怕去的地方是大鵬,因為那邊一是很遠,從留醫部出發的話,需要4個小時以上才能到;二是當時留醫部去大鵬只有這一條路,就是走橫崗、龍崗、坪山、葵沖這條路線,路上要經過兩條沒有橋的山溪,道路不好走。當時,東部沿海是斷頭路,只能到達鹽田?!币虼?,大家都不想被分配到去大鵬的任務。若是遇到下雨天,那條路更難走。
說到這里,他還給記者講述了一個令人揪心的急救案例:上世紀60年代的一天晚上,下著大雨,醫院接到一個大鵬那邊打來的急救電話,是一位產婦難產,要求趕緊派救護車過去。當時,醫院派黃維華的一位同事隨車過去。盡管天氣惡劣,但是他們還是出車前往大鵬。半路上,他們發現山溪的溪水暴漲,車子過不去。為了救人,司機想硬沖過去,結果車子拋錨了過不去。直到第二天,救護車才讓一輛大貨車拉起來并維修好,“結果因為沒法及時趕過去,那位難產的產婦連同小孩都死掉了”。

1965年,寶安縣人民醫院外科在做手術,右二是黃維華,左一是后來成為他妻子的盧慧莊。
經常半夜被叫起來做手術
“上世紀80年代,有一年馬上就要過年了,突然醫院同事來家里敲門,說橫崗有個50多歲男人,騎摩托車被大貨車撞到,導致脾破裂,急需做手術。當時,他自己正在發高燒,人很虛弱??墒?,因為其他醫生都不在醫院,所以他只好硬頂著走上手術臺,依靠緊強的意志力才做完手術。”黃維華的妻子,也在人民醫院工作過數十年的盧慧莊回憶說:“做完手術,他自己卻累得倒下了,也去留醫。后來,那個病人都出院了,他還沒出院,病人就過來探望他。”她透露說,那個病人一直跟黃維華有聯系,非常感謝他。
黃維華透露說,他自1963年從醫以后,一直到1998年退休,在長達數十年的從業時間里,除了3次被單位派出去進修學習之外,其他時間一直堅守在外科臨床,做過大大小小的手術超過1萬例。
據介紹,他自進醫院工作以后,直到退休,一直住在醫院內的宿舍樓里?!爸虚g有好幾次分房,包括益田、梅林等地的房子,本來我都有機會分的。可是,我考慮到假如住得太遠的話,病人要做手術會很不方便,所以就選擇住在醫院內,直到退休以后才住到福田區住。盧慧莊透露說,因為住在醫院大院內,所以黃維華經常半夜被敲門叫醒去做手術,“一敲門,全家老小都被吵醒了”。盡管如此,黃維華仍然“有叫必到”,盡己所能地為病人服務。因此,如今雖然已經退休20多年,但是每年仍有來自全市各地曾經被他救治過的病人探問他。
他表示,自己的從醫宗旨是:“救死扶傷,治病救人,是每個醫生都應該做的事情。不分是干部還是普通民眾,不管貧富貴賤,每個病人都是平等的,醫生都要一樣對待,有求必應,給他們提供一樣的服務?!闭且驗樗@種宅心仁厚、不怕苦不怕累、敢干肯干的大愛精神,使他在原寶安縣及后來的深圳市小有名氣,被稱為“寶安(深圳)外科一把刀”。
來源 | 晶報APP
記者:羅俊杰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