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美女视频黄频a免费-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日韩中文无码有码免费视频-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专区-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爽动态照片-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夜-高清极品美女毛茸茸-欧美寡妇性猛交XXX-国产亚洲精品99在线播放-日韩美女毛片又爽又大毛片,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成a人片在线观看视频下载,欧美疯狂xxxx吞精视频

有趣生活

當前位置:首頁>職場>失傳的手藝是什么樣子的(靖遠民國以來民間工匠及職業(yè)介紹)

失傳的手藝是什么樣子的(靖遠民國以來民間工匠及職業(yè)介紹)

發(fā)布時間:2024-01-24閱讀(15)

導讀作者:武永寶民間工匠之吟是誰搽亮了我們昨天的記憶?哦,是那些曾經走街串巷的藝人們迷人的吆喝聲是什么溫馨了我們的童趣?哦,是那些貨郎之類揮動撥浪鼓,在村頭巷尾....

作者:武 永 寶

民間工匠之吟

是誰搽亮了我們昨天的記憶?

哦,是那些曾經走街串巷的

藝人們迷人的吆喝聲

是什么溫馨了我們的童趣?

哦,是那些貨郎之類

揮動撥浪鼓,在村頭巷尾

晃動的身影

探尋歷史車輪滾動過的

幾轍亮麗的痕跡

回顧黃河激流澎湃后的

幾束生動的浪花

追憶歷史之風、之雨、之電……

緬懷過去時光的精彩瞬間

記述已經消失或即將消失的

那些職業(yè)或行業(yè)的風骨

哦,民間匠人之魂永存

失傳的手藝是什么樣子的(靖遠民國以來民間工匠及職業(yè)介紹)(1)

(圖片來自網絡)

1. 做木工活為業(yè)者:木匠

木匠在舊時代城鄉(xiāng)間可是很吃香的職業(yè)。木匠的等級也較多,等級森嚴,高工大德的師傅,可以完全稱得上大師。大師同時可以搞設計,扣算工料,等等。一個鉚口出問題,計算錯誤,則數十方木料就要作廢,給東家造成巨大損失。所以,木匠中的大師級者,絕不是一般人所能做者。普通只會干活的一般木匠,則如過江之鯽,多了去了……不在言下。

據傳,近四百年前,靖遠籍大將軍王進寶平定吳三桂叛亂,為大清立下殊勛,康熙皇帝欽命在靖遠為其修建將軍府邸,曾調動江浙一帶帝國一流水平的大工匠,仿照紫禁城一角為藍本,在靖遠修建了規(guī)模宏大的王將軍府……也有一種說法,說是王將軍曾被康熙賜黃馬褂,允許在內廷行走,康熙作陪……忽聞頭頂有嬪妃大笑,原來王將軍粗魯、張揚的外表長相逗樂了妃子們,王將軍聞此,抬頭癡癡望了樓頂眾嬪妃一眼,遂呵呵呵地回報一番傻笑……這種行為一般是犯忌的啊,王將軍粗人一枚,并不知此禮數……可是康熙對此不以為意,轉移話題說:愛卿是否喜歡這座樓啊?王將軍曰:喜歡,喜歡……康熙說:既然愛卿喜歡,就在你的家鄉(xiāng)靖遠仿照此樓建造一座得啦……這就是王將軍府邸仿照皇宮一角建造傳說的由來。

失傳的手藝是什么樣子的(靖遠民國以來民間工匠及職業(yè)介紹)(2)

(王進寶將軍墓葬 圖片來自網絡)

由于靖遠木工工匠師傅曾經受到江浙一帶當時中國超一流大師級工匠的傳幫帶,被傳授了許多技藝,所以,自此之后,靖遠一帶的木工大師傅,手藝享譽大西北……

2.以殯葬服務為主的民間紙活工匠:紙匠

紙匠或又叫做:紙活匠。靖遠諷刺語曰:吃死人飯者。就是指這一職業(yè)。

失傳的手藝是什么樣子的(靖遠民國以來民間工匠及職業(yè)介紹)(3)

(圖片來自網絡)

靖遠紙活一般有:門樓紙。一般有幾輩人,就做幾層紙樓。此外還有桶兒紙,葫蘆紙,普通紙扎,鹿鶴碑紙,以及銘旌,金山,銀山,模擬電視,汽車,手機,冰箱……等紙活。舊時代,則有紙人拉的車子,或者是毛驢牲口拉的車子,等等。以便于讓死者在那一世享用。這種紙活運輸工具,靖遠人也叫:腳程。出殯前一夜,兒孫們要給紙活驢兒牲口喂食,使之吃飽了,好上路。這活兒叫做:喂驢兒,或喂腳程……

碾子灣著名紙活匠人有賈三,后人小賈三,兩代人,以此為業(yè)者半個多世紀。老賈三解放前即從事此職業(yè),今有小賈三繼承,至今不衰。

總之,紙匠,乃是一個城鄉(xiāng)頗吃香的職業(yè)。今天,很多古老職業(yè)都衰落了,唯獨紙匠這一職業(yè),依然十分火爆。

3.以打鐵制作鐵制工具為業(yè)者:鐵匠

鐵匠鋪子,在舊時代是一道動人的景觀。爐火旺盛,打鐵的聲響不絕于耳,蠻有詩意……顯示出城鄉(xiāng)的一種生氣和活力。歇后語有:鐵匠賣秤砣——人硬貨也硬。在靖遠城鄉(xiāng)的舊時代,街頭,村頭,不時會看到打鐵的鐵匠鋪子存在,打鐵的爐火,要用無煙煤,或蘭炭等火力較猛的煤炭。爐火燒鐵時,鐵匠的助手必須拼命拉動風箱將爐火燒得紅通通,很旺,很旺……等鐵塊燒到火候,鐵匠們遂快速地用鐵鉗子夾住鐵塊兒,置放在鐵砧子上,一番輪流猛砸……直至將鐵塊鍛造成自己所需的形狀為止。然后,鐵匠將半通紅的鐵塊放置到水桶中快速降溫,這行為叫做:淬火。一時水霧繚繞,眼前一片迷離……鐵匠一般都要在胸前穿一件帆布做的大褂子,以免被爐火燒壞衣服,以及燒傷身子。

失傳的手藝是什么樣子的(靖遠民國以來民間工匠及職業(yè)介紹)(4)

(圖片來自網絡)

舊時代的一切鏟子、鐵锨、刀子、鋤頭、馬掌鐵、牲口籠頭、拴狗鐵鏈子……等等,都靠鐵匠打造。鐵匠即是一門技術活兒,同時,又是需要蠻力的活兒。一般人做不了。

如今,這一職業(yè)已經消失。我在幼年時代看到的情景,乃是這一行業(yè)的尾聲。

4.油棺材,油房兒,油柜,油匣子,油桌椅板凳,等什物……凡以此為業(yè)者:畫匠

也有稱其為靖遠俗語:畫匠的媽——會說不回畫。

畫匠必須要有高超的藝術技巧,繪畫出的人物、鳥獸、草木、物什等等,必須形神兼?zhèn)洌簿褪钦f非常的逼真,符合主人的審美觀,才能大行其道,混口飯吃。此外,還須掌握好繪畫前的打底子的工作技巧,諸如刮膩子、上油漆,涼、曬、烘干……等等等,這些火候、功夫掌握到位,方能成為成功的大匠人。舊時代,許多繪畫大師,最初都是出自畫匠行列。

失傳的手藝是什么樣子的(靖遠民國以來民間工匠及職業(yè)介紹)(5)

(靖遠民間畫匠 魏興孝 圖片來自網絡)

這種職業(yè)者,偶爾也被稱作:油漆匠。因為油漆和繪畫,二位是一體的活兒,不分彼此的。如今,這行業(yè)依然火爆。

5.花圃養(yǎng)花者,花匠

花匠,這一職業(yè)很好理解,就是以養(yǎng)育、培育各類觀賞花草為業(yè)者。這些人,可以說是后世園林藝術者的鼻祖。我所知道者,在糜灘上下灘,這類匠人有男有女,都是在家繁育,自娛自樂為主,純粹的民間行為、業(yè)余行為,不具備專業(yè)和上規(guī)模的特點。

花匠,如今已被成為園林師了。

失傳的手藝是什么樣子的(靖遠民國以來民間工匠及職業(yè)介紹)(6)

(圖片來自網絡)

6.補鞋、釘鞋者為業(yè)者:鞋匠。

這一職業(yè)多見,至今不衰。所不同者,現(xiàn)在的匠人用上了機械,以前則是純手工業(yè)。绱鞋、納鞋底子、縫鞋幫子……等等,均是手工操作。工具有錐子、大小針頭、鉗子、錘子、掌子、線繩、麻繩等等。輔助以布幫子、皮子、塑料、膠水,等等。舊時代,一雙皮鞋之類,縫縫補補有時候要穿幾十年,甚至幾代人。

記得我家有雙皮鞋,系父親年輕時出外穿用,回家后,則擱置下來。后來,我發(fā)現(xiàn)之,遂穿用多年。鞋子破了就找鞋匠修補……一雙鞋子,算是服務了兩代人。

失傳的手藝是什么樣子的(靖遠民國以來民間工匠及職業(yè)介紹)(7)

(圖片來自網絡)

7.蓋房為業(yè)者:磚匠。

舊時代,只有官府、達官貴人之家才興建磚瓦房,這才用得著磚瓦匠,普通人家則專用土木結構的簡易房屋。更貧窮者則居住土坯打造的箍窯子、土窯、土洞,等等。舊社會還有住石拉牌子者。所謂石拉牌子,就是借助天然,或少許人工雕鑿的石窟,在巨大的石崖之下,能遮風避雨,即因陋就簡居住之。這多為赤貧者。碾子灣石板溝黃河岸邊石崖下,舊社會有很多這樣的人家,主要為石板溝古渡口來往駝隊、商販服務,以糊口。

記得1984年起,碾子灣興起了房屋四周用磚肘子來建造民居的風氣,大規(guī)模用磚那時候還用不起,只有房屋四周的立式肘子,所用的磚塊不多,算是點綴吧,才用有限的青磚來構建。鄉(xiāng)民謂之曰:磚肘子。這時,能這樣建房者亦是富裕之戶的人家。一般人家還只能是純土坯房??梢?,那時候人們的貧困,而今天,人們是何等的富足?,F(xiàn)在人們都住進高樓大廈了,連世代農民都進城住現(xiàn)代化大樓了。今古對比,恍如隔世。

這種職業(yè)常見,至今不衰。

失傳的手藝是什么樣子的(靖遠民國以來民間工匠及職業(yè)介紹)(8)

(圖片來自網絡)

8.蓋房為業(yè)者:瓦匠。

瓦匠這一職業(yè),現(xiàn)在幾乎消亡了。因為現(xiàn)在建房基本都是混凝土現(xiàn)澆頂,屋頂很少用瓦當。靖遠一帶屬于干旱區(qū),少雨,就是富裕人家,房頂綹瓦者,亦不多。

瓦匠,更多的用于建廟,或其它宗教場所。因為這類場所的屋頂一般都用瓦當,所以,這給了瓦匠生存的空間。

磚匠,瓦匠,有時合稱為:磚瓦匠。記得兒時,文革憶苦思甜大會上,常聞憶苦者說:在萬惡的舊社會,磚瓦匠,住草房……云云。

9.靖遠民間諺語:七十二行,莊稼為王。喻指農民。

農民職業(yè),舊時代老人認為是一項稱得上王者的職業(yè),好不榮耀啊。以前,靠天吃飯,人們若是有務好莊稼的一身硬本領,走遍天下也不怕。一個強壯勞動力,那可是家中的頂梁柱,為家人,為四鄰所敬仰。有這樣的靠山在,孩子們就可多吃幾頓白饃饃,否則,甭說白饃饃,就是黑饃饃,也沒得吃,那就只能吃糠咽菜啦。這也彰顯了舊時代農業(yè)在社會行業(yè)中的核心地位。文革時,以糧為綱,是一個喊得很響亮的口號……誰是農業(yè)生產能手,誰的地位就格外高。

10.黃河筏子客,吃水上飯者:筏匠。

民國時期,以及解放后,筏匠都是一項重要職業(yè)。那個時候人們一般將其稱為筏客子,而不叫筏子客。自從1991年在靖遠營房灘拍攝的《筏子客》電影公映后,社會上的人們約定俗成,將筏客子,開始叫做:筏子客。

筏匠,俗稱,也叫排子手。靖遠城鄉(xiāng)現(xiàn)已絕跡。

失傳的手藝是什么樣子的(靖遠民國以來民間工匠及職業(yè)介紹)(9)

(圖片來自網絡)

11.黃河扳船者,吃水上飯者:船匠。

船匠,偶爾也叫船把式,大致情形與筏子客同,不過,船匠顧名思義是在黃河渡口處,以擺渡大型木船為生存工具,而不是像筏子客操作羊皮筏子在黃河上漂流。

這一職業(yè),現(xiàn)已不復存在。

12.趕馬車為業(yè)者,訓練牲口有素者:車把式。把式。車戶。

舊時代,大戶人家專門雇傭車把式為其趕馬車。趕馬車,駕馭大牲口,也是一項高技術含量的活兒,所以,必須聘用專業(yè)人士方可。

這一職業(yè),隨著機械化的普及,現(xiàn)已不復存在。

13.駝幫販運為業(yè)者:駱駝客。

舊時代,靖遠、景泰駱駝眾多,據韋博文先生講座言及,解放初,及民國時期,光景泰有20多萬駱駝,比景泰的人口都多。有每家每戶養(yǎng)駱駝者。靖遠城鄉(xiāng)都有著名大戶人家的駝幫,著名的有烏蘭鎮(zhèn)二十里鋪的路駱駝,靖遠城里的楊駱駝,等等。靖遠二道水巷曾有駱駝廠……駱駝是當年的主要運輸工具,駝隊就是運輸隊。駝幫,也是商幫。

失傳的手藝是什么樣子的(靖遠民國以來民間工匠及職業(yè)介紹)(10)

(圖片來自網絡)

蘭州書畫院院長韋博文先生回憶,解放前后,乘羊皮筏子從上游來靖遠城,發(fā)現(xiàn)石板溝黃河兩岸駝隊如山,兩岸站滿了等待渡河的駝隊,那氣勢頗有震懾力啊。

這一職業(yè),現(xiàn)已不復存在。有關駱駝的邂逅語:駱駝放屁呢——氣象蠻高嘛……等等。靖遠舊志書記載:商賈不絕,日奔塞下。就是描述了中外商人們驅使駝幫、馬幫從靖遠渡河路過的情景。

總之,駱駝或駝幫曾經深深地影響著靖遠人的生活。

14.搟氈為業(yè)者:氈匠。

舊時代,靖遠人鋪炕、鋪床,以羊毛氈為主。亦有牛毛氈者。氈靴子,一種保暖鞋,野外放牛羊穿用。披兜,山區(qū)放羊時遮風雨的工具。亦須搟氈制作。舊時代,靖遠走村串戶的氈匠,多為南邊人,指秦安、靜寧一帶人。偶爾也有回民做氈匠者?,F(xiàn)在,這種職業(yè)已經絕跡矣,搟氈已經被機器所代替。

失傳的手藝是什么樣子的(靖遠民國以來民間工匠及職業(yè)介紹)(11)

(圖片來自網絡)

15.以鑿石頭為業(yè)者:石匠。

舊時代,豬槽,羊槽,馬牛等大牲口食槽,均需石頭雕琢而成,來使用。此外,石炕板,建造房屋的根基石,門臺子,石碾子,石磨子,等等,都須用紅砂石,或是青岡巖來雕琢。故有石匠一族焉。我的一位族爺,石匠,孔武有蠻力,民國時期,鏨了幾個小型豬食槽,扛在背上去往縣城販賣,或是換糧食。于樊家拜坐羊皮筏子過河,乘坐筏子中,尚肩扛著幾個石槽,不肯歇肩,遂落下笑柄。大家嘲笑其勇蠻而少智也。記得戶族人每每稱其諢號曰:老豬。一生鰥夫。

失傳的手藝是什么樣子的(靖遠民國以來民間工匠及職業(yè)介紹)(12)

(圖片來自網絡)

靖遠碾子灣鄉(xiāng)下有個順口溜揶揄石匠:

一個石匠,

一輩子沒見過婆娘。

用石頭鏨了個婆娘,

半夜伸手一揣,

變成一枚冰涼洋姜……

石匠,主要是個蠻力、苦力活兒。這一職業(yè),現(xiàn)在也已經消失了。

16.以縫制皮襖為業(yè)者:皮匠。

失傳的手藝是什么樣子的(靖遠民國以來民間工匠及職業(yè)介紹)(13)

(圖片來自網絡)

舊時代,靖遠的人們喜歡穿皮襖,有老羊皮襖,二毛子皮襖,夾皮襖,水皮襖(幼羔皮)等等。以抵御高原寒風。于是,有了皮匠一族。夾皮襖,一般將里子是皮毛,而外面是布料的一種襖類,謂之曰:夾皮襖。大約1973年代,碾子灣一帶很盛行,家家戶戶請來皮匠縫制這種夾皮襖。父親,母親都曾縫制過。偶爾,還是孩子的我,偷偷穿上父母的夾皮襖,在外面悄悄兜兜風,過過癮……

皮匠也縫制皮帽、皮褲,皮靴,等等。只是這些活兒很是小眾,不多,主要還是縫制皮襖。

靖遠民諺云:靖遠有三寶,鴉片、大板瓜子、羔皮襖。這羔皮襖,就是指水皮襖。羊羔皮做的。亦有俗語曰: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羊皮革類總有一種怪異味兒,難以消除,所以,有了臭皮匠之稱。

現(xiàn)在,皮匠這一職業(yè)已不復存在。

17以縫制普通衣服為業(yè)者:裁縫。

這一職業(yè)常見,古已有之。靖遠人夸耀裁縫手藝好,往往說某某,是個“好裁縫”“大裁縫”,或者“好匠人”……等等。裁縫有別于皮匠。皮匠專做皮料衣服。

靖遠裁縫在十年前偶見,現(xiàn)在隨著工業(yè)化、流水化生產,裁縫職業(yè),在靖遠已經絕跡了。街頭只留下少許縫褲邊者。

18.以養(yǎng)蠶為業(yè)者:養(yǎng)蠶人。

舊時代,我幼年時期鄰居家養(yǎng)蠶取絲……我等頑童偷幾個蠶寶寶,放置于文具盒里,再放置幾頁桑葉供其為食,伴我們就讀……俗話說,把酒話桑麻。桑麻,桑麻,就是指古代的農業(yè)生產。桑葉喂蠶取絲織布,麻布也是古時候重要衣料來源。棉花、棉布傳入中國較晚,古時候,人們的衣物來源就是桑麻……我所看到的碾子灣村的養(yǎng)蠶情景,可能是整個靖遠養(yǎng)蠶業(yè)的尾聲。這一職業(yè)在靖遠城鄉(xiāng)已絕跡久矣。

失傳的手藝是什么樣子的(靖遠民國以來民間工匠及職業(yè)介紹)(14)

(圖片來自網絡)

古詩里有: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yǎng)蠶人。

19.以織布為業(yè)者:織布匠。

舊時代,我幼年時期,靖遠城鄉(xiāng)很多人家都有土織布機。人們閑暇織布,腳踏織布板,來回拋梭……噪音甚大,效率低下。這樣織出布,叫老布,或土布。很是厚實,粗拙。有別于洋布,西布。洋布、西布,顯得輕巧、細密、洋氣……深得人們喜愛。有句話叫做:男耕女織??棽颊叨酁榕?,這是原始味兒十足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具體體現(xiàn)。但是,男性織布者,也屢見不鮮。幼年時期,我曾偷偷爬上姥姥家的織布機,人模人樣地學大人般織布,一陣手忙腳亂后,將梭兒弄壞了,線頭也弄斷了,機械也被整出故障無法運行……于是,被大人一陣狂追猛打……

失傳的手藝是什么樣子的(靖遠民國以來民間工匠及職業(yè)介紹)(15)

(圖片來自網絡)

土織布機現(xiàn)已絕跡,織布人,亦不可見矣。

20.以染布為業(yè)者:染匠。

張藝謀所拍攝國際獲獎電影《菊豆》中,有意渲染了專業(yè)染布行壯闊多姿的場面。舊時代,我幼年時期,親眼所見祖母王氏染布,買來靛藍色等染料,放置熱開水鍋中,攪合勻稱,然后將老土布置入鍋中慢煮,以給土布染色、上色……等等。祖母的名諱叫:王占蓮。幼時曾見到有眾多親戚、鄉(xiāng)鄰每每拿著自家織就的土布,來找我的祖母王氏染布??梢?,我奶奶王氏算是一位稱職的染匠了。那種專業(yè)性的、大型染布行,我卻沒有親眼見過。

失傳的手藝是什么樣子的(靖遠民國以來民間工匠及職業(yè)介紹)(16)

(圖片來自網絡)

染布職業(yè),現(xiàn)在已經不復存在。

21.以劁豬騸馬為業(yè)者:騸匠。

騸匠,主要騸牛羊馬為主,給雄性去勢,使之失去性別,成為中性牲口。所以,叫做騸匠。唯獨給豬兒去勢,不叫騸,而叫劁。雌性大牲口,為了繁育后代,卻是不用騸的。

劁豬,一般公母幼豬都必須劁,以便使之快速成長。其目的在于快速育肥、長肉。無論騸驢、騸馬、騸牛、騸羊、騸駱駝,還是劁豬兒,若是騸匠手重者,騸后的畜生成活率低,就會不被人們重用。那種技術高超,牲口痛苦小,下手輕盈者,最受歡迎。

失傳的手藝是什么樣子的(靖遠民國以來民間工匠及職業(yè)介紹)(17)

(圖片來自網絡)

舊時代,我幼小時,糜灘、碾子灣莊上成天有:劁豬兒啦……悠長頓挫的叫喊聲。劁豬者,通俗也叫:劁豬的人。似乎偶爾也叫作:劁豬匠。但不常聽見。

騸大牲口,那是一件大事,必須拉著大牲口去城里獸醫(yī)站,或者是用重禮去找鄉(xiāng)間真正信得過的高手,方可進行。若是導致大牲口死亡,損失太大。

亦有大牲口喪亡,主人有如喪考妣痛哭不已者。

騸匠和劁豬人,如今進入機械化時代,已鮮見矣。

22.以剃頭為業(yè)者:剃頭匠。

俗話說:剃頭挑子——一頭熱。舊時代,我幼小時,尚在碾子灣村頭見過此種職業(yè)者。挑擔的一頭是小爐子,上置一銅鍋,燒水;另一頭,則是剃刀等雜貨……有剃頭者上前,用熱水浸濕頭發(fā)、胡須,剃頭匠故意賣弄一番不凡手藝,將剃頭演繹成一種藝術……一陣割糜子一般的嚓嚓聲響后,被剃頭者,頓時面貌煥然一新……我幼時常見爺爺輩兒不愿用推子理發(fā),于是,二者,甚至多人互相交替剃發(fā)……

失傳的手藝是什么樣子的(靖遠民國以來民間工匠及職業(yè)介紹)(18)

(圖片來自網絡)

剃頭匠的職業(yè),現(xiàn)在也已經完全消失了。

23.以雕塑為業(yè)者:雕塑匠。

這種匠人,亦有紙匠兼任者。也就是說,一般做紙活的匠人,多少都精通一些廟宇、神殿,以及殯葬祭祀用品的雕塑的小活兒。大型的、更為專業(yè)的雕塑活兒,他們就不行了,必須請技術過硬的專業(yè)雕塑家,大匠人,才行。比如,雕塑大型的各色神像、神童、圣母、動物,以及廟宇屋脊的精湛小獸像,等等。

失傳的手藝是什么樣子的(靖遠民國以來民間工匠及職業(yè)介紹)(19)

(圖片來自網絡)

所以,雕塑匠主要服務的對象和場合是,廟宇、道場、宗教神祇、神道祭祀用物,等等。

這一職業(yè)至今仍然盛行不衰。

24.以捉神弄鬼為業(yè)者:神腳(角)子,神娃娃,神女,神漢,神婆……等等。

捉鬼者,鐘馗之徒也。道士居多。在靖遠城鄉(xiāng),凡講迷信的場所,這類活動多有,捉鬼者,亦多見。捉鬼,布好陣,將鬼趕于陣內,一陣折騰,遂將鬼力擒之……將鬼裝入瓶子里面,鬼此刻唧唧叫喚不已,似在哀啼求饒。于此,在場者聞之,皆有怯怖之色……捉鬼者遂將瓶子當著東家的面,深埋于隱秘處。東家的病體遂痊愈,賞賚給不菲財貲。

亦有捉鬼露餡者,關鍵時刻掉鏈子,胳肢窩里突然掉下來一橡皮娃娃,在地上唧唧鳴叫……于此,這碗飯便砸鍋了,吃不下去啦。捉鬼者遂狼狽奔逃……

失傳的手藝是什么樣子的(靖遠民國以來民間工匠及職業(yè)介紹)(20)

(圖片來自網絡)

這類職業(yè),如今依然存在。

25.以婚媒中介為業(yè)者:媒婆婆。媒人。

替人說媒,做媒人,靖遠人將此也叫保媒。靖遠有這樣的諺語,說是媒人硬朗,做得干散,拿兩頭,雙方都表示賓服,則就會:媒婆婆,嘴上吃得油沱沱!反之,媒婆婆做失敗了,被兩頭拿,也就是被兩家欺負,弄得里外不是人,這種情況,就成了:媒婆婆,挨唾唾了!

媒婆婆的職業(yè),現(xiàn)在也已成為歷史了。網絡時代,網戀盛行,舊時代的媒婆婆真要失業(yè)了。

失傳的手藝是什么樣子的(靖遠民國以來民間工匠及職業(yè)介紹)(21)

(圖片來自網絡)

26.以看墳塋埋人,摘好日子為生者:風水匠。陰陽。

這類人也叫陰陽先生,風水先生,風水師,高公,端公、大師……等等。此職業(yè),由于人們迷信心理所致,至今,仍然大行其道。人們求吉利,摘選好日子,以及喪葬場所,都離不開風水匠,或者陰陽先生。有的風水匠、陰陽先生甚至掙了大錢。

27.以看廟為生者:廟倌。

我幼小時,碾子灣村的方神廟里,有南方流落到此者劉某,看廟為生。后來,去世,一說紅軍掉隊者。一說,在家鄉(xiāng)犯事逃難至此者。亦有傳言說是與自己妗子曖昧,將舅舅致死,失了人命,逃離至此……總之,這個劉某,成了我的長篇小說《黃河遠上》里秋先生的半個原型。之所以不是全部原型,是因為秋先生身上還有縣城里士族階層好幾個人的影子。

廟倌,這一職業(yè)先生似乎被一些飽食者,跑廟的善男信女所取代。專門以此為生者,已不見了。

28.以放羊為業(yè)者:羊倌。

失傳的手藝是什么樣子的(靖遠民國以來民間工匠及職業(yè)介紹)(22)

(圖片來自網絡)

靖遠人將這種職業(yè)的人,也叫羊戶長,羊把式,放羊的……等等。我的長篇小說《黃河遠上》里,羊倌臊蛋,就是這類角色。舊時代羊倌,多為赤貧者,常言說給大戶人家“擋羊”,混口飯吃。羊倌職業(yè)現(xiàn)在似乎已經不存在了?,F(xiàn)在一般都叫放羊人,或牧羊人,基本都是給自己家干活,羊群都是自己的。這和當年舊社會的羊倌不可同日而語。

羊倌職業(yè)已經消失。

29.以給大戶人家放牧牲口者:俗稱之為,放驢的。

我的姑父朱某,兒童時代為孤兒,給東灣某地主家放牧牲口為生。每每將驢馬牲口放置在黃河灘吃草,混口飯吃。這樣的職業(yè),現(xiàn)在也已經絕跡了。機械化時代的到來,牲口都快滅絕了,專門給人家放牲口為生,顯然不可行了。

30.以種植大煙,黃煙為生者:煙匠。

舊社會,靖遠城鄉(xiāng)廣種大煙,新社會禁絕。而黃煙新舊社會都廣泛種植。

無論種植、培育大煙,還是黃煙,這都是技術活,諸如施肥、澆水、掐頂子、除歧葉、扳筍子……等等。尤其大煙最后要進行熬制,要掌握好火候,其中還要加好多佐料,才能制成上等煙土。這需要過硬手藝方可。所以,在解放前產生了一批以種植、收割、熬制鴉片為生的職業(yè)人士,被稱作煙匠。

黃煙,俗稱作旱煙,也是進行深度加工,制作水煙的原料。種植黃煙,制作旱煙者,也被稱為煙匠。做水煙,可就不簡單了,靖遠城鄉(xiāng)那時候都有煙坊,是專門制作水煙的場所。其技術含量和要求更高……民國時代,我的家鄉(xiāng)糜灘、碾子灣廣種大煙和黃煙。黃煙每一枝節(jié)都有用,用于制作的水煙,名頭最響者有:頭黃,白條。枝干則曬干砸碎,用大鍋熬煮,再用水槍噴灑于冬果梨、香水梨等樹上防治蟲子。

煙匠這一職業(yè),現(xiàn)在也已經不復存在了。

31.以給人看病為生者:先生。

舊社會不叫醫(yī)生、大夫。靖遠城鄉(xiāng)人,一般都稱之曰:先生??床「呙髡?,人們稱贊:那是個好先生,或高明先生……等等。郎中一詞,靖遠人似乎不這么稱呼。

32.以針灸小兒祛風為業(yè)者:妖婆婆。

我幼小時,誰家小兒啼哭不安,便請來某面貌高古的婆婆,來給小兒針灸、療治、祈禳……靖遠農村人不叫治療,而叫療治。俗語有,“百病百療治”之說。有時候,將帶有迷信彩色的治療過程,也叫:禳!禳一下……碾子灣村最有名者,大家都稱其為:丫丫奶奶……走路顫顫悠悠,時年將屆九十歲的樣子。丫丫,是人名,也就是此人的奶奶。此婆婆,就是我的長篇小說《黃河遠上》中的類似巫婆的人物——詹媽的一半原型。這一職業(yè),早就絕跡了。

33.以算卦占卜為業(yè)者:女叫,蠻婆子。男叫,蠻子。

這類人,俗稱,也叫算命的。而蠻婆子和蠻子,這里專指永登薛家灣,古浪酸棘溝一帶來靖遠算命者。其它地方算命者,則不是這樣的稱呼,一般直接稱為,算命的,或算命先生。其手藝高超,特別厲害者,靖遠人則稱其為:某鐵嘴,某大師,某師傅……等等。

失傳的手藝是什么樣子的(靖遠民國以來民間工匠及職業(yè)介紹)(23)

(圖片來自網絡)

這一行業(yè),似乎興盛不衰,代不乏人。

34.以給亡人挖墓為業(yè)者:打墓人。

每個村,有專門的打墓人,這一行業(yè)似乎被其所壟斷。誰家老人去世,就請去打墓。墓坑打好,死者下葬時,后代活人要給其撒錢……錢不夠,打墓人則不上來,死者的后人須繼續(xù)給墓坑里的打墓人撒錢……這種習俗,被稱為:看莊。這似乎是死人所住的村莊,乃是打墓人所締造也……所以,生者要看莊,替死者驗收之。

這行當,至今仍有。

35.以給死者泄火為業(yè)者:泄火人。或泄火師。

舊時代,人死了要趕快在家里制作一沙臺子,高出地面尺許,撒上涼水,降溫……冬天也有放置冰塊者,將死者停放在上面,以防止死者腐臭。之后,還須解開死者上衣,不住拿刷子用酒精在死者身上反復揩拭……這行為叫降火,或者瀉火……這職業(yè)的專業(yè)性很強,一般也似乎是壟斷行業(yè),每村有專人從事之。

冰柜的產生,用于殯葬業(yè),這一職業(yè)徹底消失了。

36.以紅白事司儀為業(yè)者:總理。

總理,顧名思義,總理一切事務,那是不可或缺的。靖遠鄉(xiāng)間,人家過紅白事務,一般須聘請一個管理團隊,而總理是這個團隊的靈魂??偫碇拢斜9?,采購等……此外一般親友們和義務幫忙者,則稱之為:代勞的。總理,必須是村里有權威者方可勝任。有時也叫做:大總理。這一職業(yè),今天依然很興盛。村中好像還有搶著當總理的情形發(fā)生??偫?,保管,采購等職業(yè)尚有一定報酬,不同于義務代勞者。

今天,這依然是一個熱門職業(yè)。

37.以神道工作為業(yè)者:轎夫,會長……等等。

靖遠城鄉(xiāng)之間,凡有廟宇存在的的地方,就有從事這種職業(yè)的人,古今均有。

此等職業(yè),今天依然存在。

38.以走村串戶販賣為業(yè)的小商販:貨郎子。

失傳的手藝是什么樣子的(靖遠民國以來民間工匠及職業(yè)介紹)(24)

(圖片來自網絡)

舊時代,這一職業(yè)幾乎都是清一色的秦安人所從事。所以,靖遠人說:秦安貨郎子。就是專指此種職業(yè)者。當然,也間或有靖遠等地人參與者,但為數極少。舊時代,碾子灣村常有吆喝:頭發(fā)換顏色來……人們就知道貨郎子來了。也有走村串戶反復吆喝,同時手搖撥浪鼓者……幼小時,我和孩子同伴們圍著貨郎擔子,上下村子里轉悠,往往看著架子里面的琳瑯滿目的小貨物,很是感興趣,也很饞人……

貨郎子,現(xiàn)已絕跡了。據說,秦安人已經將貨郎子的小生意做到尼泊爾等國外去了。

39.出門打工為業(yè)者:搞副業(yè)。

文革前后,那個時期,將打工不叫打工,而稱作搞副業(yè)。那時上上下下提倡:以糧為綱。工業(yè)、農業(yè)是主業(yè),搞好工業(yè),農業(yè)工作之余,才可以出門去打工,以增加收入。當然,那時的收入,都要先入生產隊的賬戶,再分配。凡被生產隊長派出去打工者,都被稱作:搞副業(yè)的。蓋,那時候,剛從舊社會過度過來不久,打工一詞是受剝削的代名詞,舊社會,才叫做:扛長工,打短工。所以,新社會了,官方,民間一概不用打工一詞。搞副業(yè),那時候,很盛行。改革開放后,最早致富成為大款者,都是從搞副業(yè)的工頭和副業(yè)隊長,發(fā)展、演變而來的。

打工族,今天更是盛行天下……

40.以唱戲、表演為業(yè)者:戲子匠。

靖遠的戲子匠,多為秦腔演藝者。也有演眉戶劇,或其它小曲者。花兒在靖遠也頗流行。俗語:打不死的戲子匠,餓不死的廚子。也有稱其為戲娃子者,或者師傅。還有稱呼為:戲把式,匠人,掌柜的……等等。靖遠民間一般不稱其為演員。

失傳的手藝是什么樣子的(靖遠民國以來民間工匠及職業(yè)介紹)(25)

(圖片來自自拍)

民國時期,更有陜西來靖遠演藝的馬班子戲,之所以稱其為馬班子,大概有草臺班子,不入流,不正規(guī)之意。演馬班子戲的戲子,也叫馬班子。多指女戲子。所以,馬班子戲,顯然是蔑稱。這類演藝業(yè)附帶有色情。小時候,常聽有人咒罵那些過于風騷的女孩子,說:看那馬猴子……或者:那真是個馬班子……如今,已經聽不到馬班子之說了,完全成了一個歷史詞匯。

民國時期來靖遠演藝的外鄉(xiāng)人很多,河南、陜西、山西、天津、四川……五湖四海的人均有,耍猴的,唱蓮花落的,耍雜技的,唱大戲的,賣唱其它小曲兒的皆有之。眾所周知,民國時期靖遠廣種大煙,這些外鄉(xiāng)人都是沖著大煙淘金而來的。

戲子匠職業(yè),今天依然興盛,只不過從形式到內容,以及演藝的取向、陣容都發(fā)生根本性變化。

41.以烹飪技術為業(yè)者:廚子,大廚,大師。

失傳的手藝是什么樣子的(靖遠民國以來民間工匠及職業(yè)介紹)(26)

(靖遠羊羔肉 圖片來自網絡)

靖遠城鄉(xiāng)過紅白事情,操辦制作較大規(guī)模的宴席,就要請廚子,請大師。約定俗成,一般都將廚子叫做:大師。有時候,私下里則戲稱:伙頭軍,伙夫。

靖遠民間宴席自古時興十三花(華)、十全、碗兒菜等等。

廚子,只要人吃飯,辦宴席,這一職業(yè)就不會消失。現(xiàn)在依然是很興旺的職業(yè)之一。

42.以盜墓販賣文物為業(yè)者:揭墓賊。盜墓者。

靖遠人將這種職業(yè)者,不叫盜墓者,而叫做:揭幕賊。這一職業(yè)都是地下工作者,一般人不知其是否從事此項工作,隱蔽得很深。近年,盜墓愈演愈烈,市面上各種違禁的古人殉葬品很多,陶罐、玉器,等等,屢見不鮮,交易火爆……可見,這一職業(yè)很興盛的。

失傳的手藝是什么樣子的(靖遠民國以來民間工匠及職業(yè)介紹)(27)

(圖片來自網絡)

43.以修補鍋碗為業(yè)者:錠鍋匠。

這類匠人同時也補碟子,補碗,補臉盆,等等。一般用熔點較低的金屬物,開火熔化后,用其焊接破漏點,使之不再滲漏。

這種職業(yè)現(xiàn)在已經絕跡。

44.以修繕切刀磨剪子為業(yè)者,磨修刀剪匠。

幼時,在村子里常聽到,操有外鄉(xiāng)人口音:切刀、磨剪子了……這樣的吆喝聲,腔調頗悠長,也頗古怪。行業(yè)者一般都騎著自行車,不住在村子轉悠。誰家生銹的切刀、剪子之類不好使,快作廢了,就拿來讓其修繕、磨洗一番,遂新俊如新一般。他們手里有削鐵如泥的特殊工具,先將表層銹蝕的東西削去,露出新的金屬茬口,然后再加以磨洗清理……從事這一職業(yè)的人,大多是河南、河北一帶人,幾乎沒有甘肅本地人。

失傳的手藝是什么樣子的(靖遠民國以來民間工匠及職業(yè)介紹)(28)

(圖片來自網絡)

這一職業(yè)已經消失很久了,

45.以打制或修繕金銀首飾為業(yè)者:銀匠。

舊社會,城鄉(xiāng)從事這等職業(yè)者,甚多。解放后的五六十年代,私下里在家中承攬活兒者尚有?,F(xiàn)在,這一職業(yè)基本絕跡。我的某個已故去的縣城親戚,就曾是個銀匠。

46.專門以打鑿石碾子石磨子為業(yè)者:鍛磨子匠。

靖遠人為什么將此職業(yè)叫做“鍛”,而不叫“鏨”,甚至“鑿”,蓋與鍛造一詞有關吧。鍛造顯然要比鏨、鑿等工藝高一個等級。所以,鍛磨子匠,與普通石匠是有區(qū)別的。鍛磨子匠所從事的工作,運用蠻力不多,但是,其技術含量卻更高。他們與石匠的區(qū)別,大概與裁縫和皮匠區(qū)別類似。一個石磨子,或是石碾子,往往需要經年累月才能“鍛造”好,好在石磨子,或是石碾子乃是多少家所用,匠人的鍛造費用,一般由多家承擔。

這一職業(yè),絕跡已有半個多世紀了吧。

47.籮篩匠。

幼時,常在村里聽到南邊秦安、靜寧口音的吆喝聲:張籮兒呢,系篩子呢……這等土氣十足的悠長怪異的腔調,輒令人心生好奇。這類匠人主要就是換破損的籮兒、篩子等工具底子的。這等活兒,也有一定的專業(yè)技術技巧。當然,籮篩匠他們也隨時向人們兜售隨身攜帶的一大串新制作的籮兒和篩子。

如今,這一職業(yè)也早就絕跡了。

48.牙匠。

牙匠走村串戶,替人修牙、拔牙、補牙。這一職業(yè)隨著城鎮(zhèn)化,以及醫(yī)務工作管理的規(guī)范化,現(xiàn)在已經進城有了固定的去處——牙醫(yī)診所。鄉(xiāng)間流動的牙匠,已不見了。

49.賣炭為業(yè)者:炭客子。

自古以來,靖遠城鄉(xiāng)用牲口馱,用小車拉的販賣煤炭者,頗多。這類販子,一般稱其為:炭客子。顯然,他們是小販子,舊時代的痕跡較濃。新時代的煤老板,大老板,可就不是這樣的稱謂了。

50.以提墳為業(yè)者:背尸人。

農村人迷信思想作怪,常常因為生病、運氣不順等因素,于是就鬧著提墳,期冀以此改變風水、運勢,使自己或家人交好運,升官發(fā)財。提墳也叫搬墳、遷墳。搬墳,或提墳,就必須收拾死者骨殖,有些墳塋埋下很久了,先人早都成一對散亂的白骨了……于是,就有了專門吃這碗飯的匠人——背尸人。他們承擔著將死者骨殖收拾于一起,不能散亂,甚至要每塊骨頭的擺放順序都不能亂,然后從頭到腳用繩子串起來,再包扎捆結實,然后,由他背到新墓地去,重新下葬……

這種職業(yè)現(xiàn)在依然在靖遠農村盛行。

51.鄉(xiāng)間,有“務毛鬼神”者。

這類匠人專門在陰暗僻靜處,專門務弄毛鬼神、小兒煞之類,役使其干壞事。幼時聽大人傳言,有“務毛鬼神”者,役使毛鬼神、小兒煞為其抬轎子,行至半道,忽然雞叫打鳴,陽氣驟生,毛鬼神與小兒煞隨之四散逃離而去,將其扔進山溝水澗,弄得半死不活,滿臉灰土。此人,從此呆傻,不可救藥……故,務弄邪法者,終為其所害也。

此職業(yè),隱約間,似乎還存在。

51.賬房先生。

舊時代,私人聘請的算賬者,類似今天做賬務工作的專業(yè)會計。今天,變了一種存在方式,大行其道。蓋有術數賬務存在,此職業(yè)愈發(fā)興旺也。

賬房先生,舊時代的專稱。今則稱其為,會計,或會計師。

53.熬鷂子,或熬鷹者。

先有鷂子和鷹,然后,才能熬……

于是,必須先捕捉到鷂子和鷹。過程是這樣的,先在田間立一張四四方方的網子,中置一麻雀,誘使鷂子、鷹隼來捕食。待鷂子、鷹隼捉住麻雀飛離時,卻被網子纏繞住……鷂子和鷹遂成人們的囊中物。網子像一座城池,頭頂是開闊無遮掩的,以便于鷂子、鷹隼降落??墒?,一旦鷂子、鷹隼捉住麻雀后,其飛行的特性是,不會再垂直起飛,而是仰角起飛,這樣,爪子緊抱獵物的鷂子、鷹隼就會碰到豎立著的網子,一陣折騰,網子便將鷂子、鷹隼纏繞住了,使之不得脫身,遂就擒。之后,就進入“熬”的階段。不讓其吃飽食物,處于半饑半飽狀態(tài),使其對人工投喂產生依賴……再就是不讓睡覺,成夜成夜將鷂子、鷹大喊大叫驚醒,久之,就完全對人產生依賴,不再敵視人類……這一職業(yè)在靖遠大概絕跡有40年時間了吧。我所知道靖遠高灣鄉(xiāng)某人的親戚,曾經干過這營生。

失傳的手藝是什么樣子的(靖遠民國以來民間工匠及職業(yè)介紹)(29)

(圖片來自網絡)

人工飼養(yǎng)熟練的鷂子、鷹,始終不可喂飽、吃飽,否則,就會飛掉,不再回來的。古人說:譬如養(yǎng)鷹,饑則就附,飽則遠飏……就是這個道理。

馴服的鷂子、鷹就出售給放鷂子的人,一般用于抓麻雀,或捕獵。在舊時代的靖遠大地,正因為有了放鷂子,抓麻雀為職業(yè)者,遂有了熬鷂子,或熬鷹者。這是一個職業(yè)鏈……

54.放鷂子,抓麻雀者。

麻雀成群結隊,在文革糧食緊張的困難時期,對于麥子、糜子、谷子、高粱等糧食作物危害極大,于是,就有了以放鷂子,抓麻雀為職業(yè)者。文革時期,似乎還將麻雀列為四害之一,號召人們廣泛滅殺之。大概是1975年間,碾子灣村來了六七個放鷂子,抓麻雀者。他們都是海原縣的回民,為大隊部所聘請,似乎是一個生產隊一個。他們手里擎著看上去很威風的鷂子,結伙兒成天在碾子灣全村轉悠。其中一人手臂上擎舉著的,說是不是鷂子,而叫“梭兒”,很特別的樣子,比鷂子稍小,但飛起來抓麻雀更狠,更利索。這“梭兒”大概是一種獨特的小型鷹隼吧。當時,我們都是孩子,正值放暑假,于是一大堆孩子都圍著他們轉……這之后,再未見到過這種情景。

這種職業(yè)在靖遠周邊想必早已絕跡了吧。

55.道教音樂,念經者。

從事這種職業(yè)者,常見。無論誰家家里做道場、法事,還是山場過廟會,都會有念經者。靖遠地方多以道教場所念經、唱經者居多。其念唱起來,抑揚頓挫,節(jié)奏感很強,音樂味兒十足,頗動聽,一時將人引入神圣境界……記得當年,我做文化局負責人時,還將這種東西,以道教音樂的名義,向省廳申報過“非遺”。佛教念經,似乎大多直接放磁帶、光盤。很少有本土人士直接念佛經者,只有道教念經者幾乎都是本土人士。當然,靖遠周邊地區(qū)的很多宗教場所,往往是佛道揉于一起的,人們往往聽到本地人所念經者,都念得是道經,而非佛經。

這一職業(yè),今天依然有人繼承衣缽,盛行不衰。

56.私塾先生。

舊時代,家庭聘用的私人家庭教師。現(xiàn)在,似乎類似于家庭補課者。

57.管家。

這一職業(yè),乃是舊時代聘用的家庭管理者。雖為下人,但握有實權。

今天,這一職業(yè)似乎類似于私企所聘用的經理,或總經理一職。

有些職業(yè),時代不同了,名稱、叫法各異,其實際內涵卻完全一樣?,F(xiàn)實的一些職業(yè),總能從歷史中找到其一絲影子的。

58.以專門割麥子為業(yè)者:麥客子。又叫麥客。

專門從塬上旱地方來黃河岸邊水地里割麥子者,靖遠人一般稱其為:麥客子,或麥客。這類人,一直沿著麥子成熟的地方趕過來,走一路,割一路……一旦受雇于東家,談好價錢,就埋頭為大家割麥子。

麥子成熟,靖遠人叫做:麥黃了!一般不叫麥熟了。靖遠地界的麥客子,大多來自靜寧州等南邊縣份的人。靜寧州之稱沿自清代,那時候,靜寧州歸省府直轄,故曰:靜寧州。

59.吹鼓手。

吹鼓手,一般是指人去世后,操辦喪事,為喪事吹嗩吶者。這類職業(yè),今天依然興盛。偶有被現(xiàn)代樂隊替代者,不過,不構成生存威脅。有錢人家還喜歡搞雙吹雙打,整個大排場……

所以,吹鼓手的職業(yè),今天依然吃香。

60.打土坯者。

靖遠土話,將土坯也叫“胡結”。由模子,石板,石杵子,這三件工具組合起來,再加上人工操作,則一塊塊呈長方立體形的“胡結”便打制完成了……可別小看“胡結”,這東西乃是早年制作土木結構房屋的基本原材料。那個時代,人們建造房子,一般需要幾年做準備工作,著實不容易。首先第一步,在前一年就須打造好成千上萬塊兒的“胡結”,再備木料,再備根基石板,等等。

有諺語曰:三锨,九杵子,二十四個腳底子。這樣,一塊方正的土坯,隨之打造告成。所謂三锨,就是指三鐵锨土,土是用水浸濕的黃土,不能太濕,濕度要適中。九杵子就是要將三鐵锨土,用力在模具里砸壓九下……在這個過程中,還得用腳后跟使勁兒踏壓“胡結”,及四個角落,然后,一塊兒“胡結”的制作,便告完成。

如今,隨著時代的進步,土坯房的消失,這一職業(yè),已不復存在了。

61.寫匠,寫家。

這類人,一般分兩類情況:一種是寫字的,書法家。靖遠人民間俗稱曰:寫匠,或寫家。第二種情況,也有將寫作者,寫手,以及作家,俗稱為寫匠者。

這類職業(yè)的人,似乎代不乏人。

62.教書匠,老師。

失傳的手藝是什么樣子的(靖遠民國以來民間工匠及職業(yè)介紹)(30)

(圖片來自網絡)

這是靖遠人對教師的民間稱謂。舊時代,教師的地位不高,人們一般不愿從事這等職業(yè)。靖遠民間俗語有:家有三斗糧,不做孩子王!可見,不是出于不得已,有其他出路者,一般不會選擇“孩子王”的職業(yè)。在舊時代,靖遠人也將教師稱呼為:先生。有時候則,合并起來稱呼曰:教書先生。

教師職業(yè),隨著時代變遷,稱謂雖不同,卻是代不乏人,破盛行的一項職業(yè)了。

63.打窖者。

靖遠遠離黃河兩岸的旱塬地區(qū),舊時代,人們一般吃水,全靠人工打造的水窖。水窖日積月累儲存自然雨水,供人們日常所需。打造這樣的水窖,技術含量要求很高,必須是高水平匠人方可。一般人那是干不了的,往往活兒沒干完,水窖就塌了,甚至會死人的……于是,就有了高水平打水窖者。

失傳的手藝是什么樣子的(靖遠民國以來民間工匠及職業(yè)介紹)(31)

(圖片來自網絡)

現(xiàn)在,這一職業(yè)已不復存在?;蛟S,遙遠古老的其它縣份的山區(qū)仍有,靖遠境內,絕對絕跡了。

64.打箍窯子者。

靖遠鄉(xiāng)下,無論黃河岸邊,或是旱塬地區(qū),舊時代都有大量箍窯子存在。這種認同箍制的土窯很特別,其完全由土坯,或者說“胡結”砌建而成。其中技術含量很高,尤其是房屋之頂呈弧形,或弓形,砌建過程中,稍稍不慎,就會倒塌……于是,就有了專業(yè)打箍窯子者。

如今,這一職業(yè),已不復存在。

65.衙役。

舊社會衙門里的人員,人們稱其為衙役。一般指衙門里的工勤人員。而不是官,稍有官位者,統(tǒng)稱為:老爺。記得當年我考中大學,那時候大學生極稀罕,我的有個曾祖母很老了,對人說:那個娃娃考中老爺了……我聽了,有些哭笑不得。

失傳的手藝是什么樣子的(靖遠民國以來民間工匠及職業(yè)介紹)(32)

(圖片來自網絡)

衙役職業(yè),現(xiàn)已絕跡。

66.班頭子。

舊社會,靖遠城鄉(xiāng)間的老百姓私下里稱呼警察局的警務人員為“班頭子”。

67.壓馬羊。

或叫壓馬娃娃。一般娶親途中伴嫁的小孩子,屬相要和成親男女的生辰八字吻合,不能是避相,閑相也馬馬虎虎可用,最好是用相。

68.壯丁。

舊社會指被保長強拉去當兵者。一般保長也是被迫的,受上峰強行命令而不得不為之。舊社會被抓壯丁的人,去當兵,去打仗,生還者寥寥無幾。碾子灣村,就有多人被抓丁,去后永無音信。

現(xiàn)在,當兵榮耀,有時候掙破頭,甚至要走后門……

69.煤黑子。

舊社會,一般指下井挖煤的打工者。靖遠寶積山自古產“甘鐵煤炭”,以挖煤為職業(yè)者,自古眾多?,F(xiàn)在的煤礦工人已經條件改善許多,待遇提高很多了。遠非當年的“煤黑子”可比。

70.倒煤者。

倒煤者也叫煤老板,煤販子,和當年的炭客子相比,可謂鳥槍換炮,有了質的提升。煤老板是改革開放后,近幾十年興起的上規(guī)模、上檔次的企業(yè)家。倒煤者和炭客子的最大區(qū)別就在于,一個是規(guī)模上有區(qū)別,一大,一小。再一個就是時代感不同,倒煤者身上有著全新的時代感,遠非小氣、猥瑣的炭客子可比。

靖遠人很奇怪,一般的口頭語,不將囤積煤土販賣者,叫販煤者,或煤販子,而叫:倒煤者。這往往給人以誤解,尤其外地人,還以為是倒霉者……靖遠口中的“倒”,就是倒賣,販賣的意思。

失傳的手藝是什么樣子的(靖遠民國以來民間工匠及職業(yè)介紹)(33)

(圖片來自網絡)

煤炭業(yè)興盛,國家的政策好,倒煤的煤販子職業(yè),還將興旺下去。

71.放鵓鴿者。

也就是基養(yǎng)鴿子者,這類人新舊社會都很多。放鵓鴿者,必須先養(yǎng)鵓鴿,大量地養(yǎng)育,而后挑選佼佼者與行內人士的鵓鴿進行遠程放飛競賽,優(yōu)勝者,可獲得人們的贊譽。鮮有以此發(fā)家者。放、養(yǎng)鵓鴿者,不務正業(yè),大多為此敗家。靖遠自古流傳俗語曰:毛蟲飛上天,氣得窮慫把眼翻。毛蟲,即鵓鴿也。

從事這一職業(yè)者,如今,人數甚眾。

失傳的手藝是什么樣子的(靖遠民國以來民間工匠及職業(yè)介紹)(34)

(圖片來自網絡)

72.黃河撈尸人。

舊時代,有人專門在黃河邊干撈尸的勾當。一旦有尸體漂流而來,遂設法撈上來,及時掩埋在岸邊沙土、草叢間。這也算是功德無量的一件事情。后來,有死者親屬沿黃河一路尋找而來,撈尸人遂給其指明掩埋死尸處,以便使其魂歸故鄉(xiāng)。而黃河撈尸人,也以此略略掙得少許報酬。

這種職業(yè),今天仍有。

73. 炒爆米花者。

以此為職業(yè)者,本地人,外地人,均有。早年,似乎外地人干此營生者居多。近年,則幾乎是清一色的靖遠本地人。炒爆米花者,走城串鄉(xiāng),在過去,是一道動人景觀,給人們單調的生活帶來一絲生氣和樂趣。尤其那一聲炮響,給童年的我們,制造了幾多快樂……村頭巷尾一旦有吵爆米花者,無論男女老幼,都會圍上去湊熱鬧。

失傳的手藝是什么樣子的(靖遠民國以來民間工匠及職業(yè)介紹)(35)

(圖片來自網絡)

炒爆米花,靖遠土話也叫“炒包谷花”,因為所炒的食物對象多為玉米,俗稱:包谷。也炒麥子、扁豆、黃豆、豌豆,等等。

這種職業(yè),如今依然不乏從事者。

74. 煙客子。

舊社會專門收割大煙者。夏秋之際,大煙成熟之時,有大量外地人前來靖遠黃河兩岸幫助東家收割大煙。他們每人手中拿著一枚用鐵絲砸就的尕刀片,懷里腰帶上則綁著一個尕鐵罐兒。早上的時候,從煙田里一路過去,用刀片在大煙的骨朵頭上劃割一整圈,頓時,有白色乳狀汁液滲出……下午時分,那乳白色汁液漸漸凝固成黑褐色煙漿,遂用刀片再收刮至懷中的煙罐子里。

失傳的手藝是什么樣子的(靖遠民國以來民間工匠及職業(yè)介紹)(36)

(圖片來自網絡)

隨著大煙的禁種,這一職業(yè)早已消失。

75. 挖倉者。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這一營生,我曾親自干過。當時我正在靖遠二中上高中,深秋周末,隨大人去深山挖倉……自此,這一職業(yè)絕跡矣。

在舊時代,某年秋季雨水充沛,靖遠鄉(xiāng)民們于是在旱地里廣種糜子,一時收成不錯。這個時候也是倉鼠、黃鼠等鼠害禍害最烈之時,有時候,一畝地的糜子穗兒竟然被一窩老鼠整整齊齊摘走,藏于其早挖好的地下糧倉……所謂挖倉者,就是專門搜尋老鼠的糧倉,遂挖掘之,將老鼠偷盜去的糧食再搶奪回來。這也是個技術活,必須講究“眼竅”,看得準,方能少費力。有時候,一處老鼠倉庫之藏,竟然可填滿幾大口袋……很是可怖。當然,也有兩手空空者,原因在于“眼竅”不好。老鼠很狡猾,往往以假倉迷惑人,真正的糧倉往往在意想不到的隱蔽處。

這種職業(yè)無疑乃是與老鼠爭食?,F(xiàn)已沒人干了。

76. 攆線者。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村頭地里,或是在山里,每每可以看到這樣一幕,有放羊者,邊放羊吆喝著,邊走動,手里卻是在紡織羊毛線,手里一般有個類似陀螺的東西,不住在用手轉動,然后將口袋里的羊毛一縷一縷均勻擰緊成線……這樣工作,土話叫做:攆線!攆成的羊毛線用途很多,可以織書包,織羊毛襪子,織手套,織護袖,織毛衣,等等??傊?,人們勞作非常勤奮,就是在放羊途中,也不閑著。

這活兒,可以說是放羊的副業(yè)吧?,F(xiàn)已絕跡。

77. 紡線者。

紡線的活兒,多由家庭女性操作。個別偶有男性來完成者。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家里一般有奶奶王氏來紡線,家里有紡車一輛,只見她一手搖動輪子轉動,一手則拿著棉花搓成的棒兒,將棉花棒鏈接在轉動的錠子上,遂紡成一縷縷棉花線……這種活兒也有一定的技術性,必須均勻對稱。奶奶王氏顯然是紡線能手,紡出的線均勻、耐看,是上等品。我小時候,偶爾小猴兒學人般爬到紡車前學習紡線,每每將奶奶的紡車搞壞,紡出的棉線則粗細不均,一團糟。

失傳的手藝是什么樣子的(靖遠民國以來民間工匠及職業(yè)介紹)(37)

(圖片來自網絡)

這種家紡的棉線乃是制作老土布的基礎產品,無此線,何以有土布焉?

大概進入七十年代,靖遠城鄉(xiāng)紡線者絕跡矣。至今,偶爾在某些家庭,尚可看到老古董的紡車,然紡線一業(yè)早已無人問津。

78. 織襪子者。

靖遠人將織襪子,也叫“挑襪子”。用幾根簽子(金屬,竹子均有)就著一團線頭挑來挑去……其情形大概與攆線者同。農村放羊人,若是不攆線,則就會邊走,邊牧羊,一邊“挑襪子”……蓋手中不能有半刻閑暇也。牧羊人手里多是在挑羊毛襪子……一般專門在家里“挑襪子”者鮮見,所以,這都是放羊人的副業(yè)活兒。

自上世紀七十年代后,牧羊人做此活兒者,已不見矣。

79. 織毛衣者。

曾幾何時,在全國范圍內興起一股織毛衣熱的風潮,靖遠也不列外,靖遠人將織毛衣,也叫“挑毛衣”。

這一熱潮大概是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吧,前后十數年,無論城鄉(xiāng),均頗盛行……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反映當年那段歷史的影視片,也總是少不了婦女在家拿著簽子織毛衣的鏡頭,一旦少了這樣的鏡頭,一下子會給人不真實的感覺……當然,織毛衣是一個泛指的代名詞,那時候,仿佛什么都在可織范圍之列。女孩子給心上人的定情之物,往往也是一件親手所織的毛衣、背心,或者毛褲之類……城鄉(xiāng)商店里一般都有各類色澤齊全的毛線專柜,以供織毛衣者之選……

失傳的手藝是什么樣子的(靖遠民國以來民間工匠及職業(yè)介紹)(38)

(圖片來自網絡)

進入九十年代末,這一職業(yè)一夜間似乎無人問津了。

80. 刮水者。

民國年間的靖遠黃河沿岸,刮水者是一項苦力頗重的職業(yè)。在我出生的六十年代,兒時的印記里,依稀見到過人們從家鄉(xiāng)碾子灣永固渠里刮水澆地的情景……這應該是這一職業(yè)最后的夕陽一現(xiàn)吧。

靖遠民間有一種刮水車,純木頭制作,長約數丈,類似一個長型槽子,其中置入一排排可以轉動的滑板,再配置一轆轤一般的裝置,有兩人默契合作,左右來回攪動……一頭置入低處的渠水里,一頭則置放于高阜的田地間,隨著人們的攪動,將低處的水源源不斷搬運到高處的田地間,用于灌溉糧食作物……

記得老人們講,每年給麥田里刮水澆地是一件大事,類似于過事情,親朋都要來幫忙,有能力者則完全用錢雇工來完成這項工作。女主人則做好白饅頭等上好吃食來招待刮水者……這活兒苦力極重,一般一炷香功夫(大約兩小時)一換班,刮水者都是精壯后生,體力弱者是干不了這營生的。

靖遠民間刮水車和南方常見的所謂龍骨水車很相似,所不同處在于,南方龍骨水車是二人乃至四、六人合作用雙腳去踩踏,驅使輪片轉動提水,而靖遠民間刮水車則完全利用轆轤的搖把兒,用手攪動提水……

靖遠民間刮水車無疑是大型黃河水車的一種補充。為古老原始的農業(yè)發(fā)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81. 陶瓷工匠。

靖遠的陶瓷手工業(yè)約有千年歷史,境內的磁窯溝陶瓷制作火窯,以及作坊,有說是西夏時代開始者,亦有說是宋代開始者??傊?,靖遠地界陶瓷產業(yè)歷史很悠久,民間工匠人才輩出,代不乏人。民國年間有影響的陶瓷工匠呈現(xiàn)出家族特點,有代表性者:任氏,張氏,薛氏,郝氏。這是最著名的四大家族,小的有三十家之多……

這一職業(yè)至今仍然盛行不衰。

失傳的手藝是什么樣子的(靖遠民國以來民間工匠及職業(yè)介紹)(39)

(美得讓人震撼的陶瓷女工 劉大理拍攝)

82. 民間剪紙匠。

這一職業(yè)男女均有,古今傳承不輟。靖遠目前有多個剪紙傳世世家,諸如:趙金柱,張興龍,等等,不再贅述。

…………

后記:關于靖遠民間工匠及其流傳故事、遺聞的資料,目前,就收集了這么多,其中難免有遺漏,甚至舛誤。缺漏和不妥處,望廣大讀者、方家多多批評指正。做這項工作很困難,也付出心血、功夫甚多。筆者的做事準則是,不做則罷,要做就要做成經典代表性的東西。如此以來,只能使自己吃更多苦頭,甚至還不討好。無它,惟愿失傳、散遺之靖遠地方歷史文化的東西得以繼續(xù)傳承,則吾愿足矣,夫復何求哉!

上述,就是筆者埋頭以苦為樂做這項工作的目的和初衷。其意義也在這里。

2018年12月3日寫于平川陋齋

失傳的手藝是什么樣子的(靖遠民國以來民間工匠及職業(yè)介紹)(40)

者簡介:武永寶,男,1963年12月出生,甘肅靖遠人。1985年7月畢業(yè)于西北師范大學歷史系,現(xiàn)任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qū)文聯(lián)主席,甘肅省白銀市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大學畢業(yè)后曾在新疆工作、生活5年,視新疆為自己的第二故鄉(xiāng),有著濃重的新疆情結。

代表作有中篇小說《虎豹口》、《西部國風》和長篇小說《黃河遠上》,這三部作品被媒體稱為西部黃河文化三部曲。創(chuàng)作取材主要以西部黃河文化內容為主。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218138.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