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職場>教師資格證中學地理復習資料(初中地理面試教案)
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20)

教師資格證初中地理面試教案:《海陸變遷》
在地球表面某位置發生的由海變為陸或由陸變為海的變化叫做海陸變遷。在初中地理中,《海陸變遷》是重要課程之一,為讓學生掌握好本節課程,要如何設計教案呢?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陸變遷和大陸漂移、板塊運動的基本觀點,了解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帶的分布。
2.運用地圖說明大陸漂移、板塊運動的基本觀點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規律。
二、過程和方法目標
通過教材的組圖和資料補充,從中領悟到科學的探究思路和方法。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通過課堂活動,用實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增強學生的探究興趣。
【教學重點】
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陸變遷和大陸漂移、板塊運動的基本觀點。
【教學難點】
掌握大陸漂移、板塊運動及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規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新聞的導入方式,海陸變遷的疑問,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用問題情景將學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課堂上來。
2.出示課時學習目標讓學生有目的有重點的進行學習。
二、探究新知
A.滄海桑田(提出例證、質疑探究)
展示圖片資料
1.學生小組合作,根據現象推斷變化并簡要解釋。
2.交流匯報,體會海陸是不斷變遷的。教師附以課件簡圖,師生總結引起海陸變遷的原因。
在教學中,選擇反差大的材料,讓學生產生疑問,保持學習興趣,養成善于動腦思考、敢于開口提問合作學習的習慣。
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勢,讓學生獲得更多的感性認識,層層遞進的分析解決重點。
B.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 (設疑過渡,觀察猜想)
海陸是不斷變遷的,那么我們腳下的大地,生活得大洲是自古如此嗎。同學們不要急著下結論我們來觀察一下世界地圖。(課件出示世界地圖)
觀察非洲和南美洲輪廓特點,大膽進行猜想非洲和南美洲在很久以前是不是曾經連在一起?
引出:大陸漂移。
環環相扣,層層設疑的學習過程不斷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
(角色扮演、證實假說)
讀材料了解魏格納和大陸漂移假說。
小組合作收集資料、證據說明大陸漂移假說的科學性,同時采用直觀演示的方法說明觀點、看法。
讓學生自主參與、動手體驗、反思交流。發散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求真求實積極探究的科學精神。
C.板塊運動(觀察動畫,圖說地理)
1.動畫演示:大陸漂移
2.學生觀察,描述,教師課件引導。
3.暢所欲言:從魏格納與大陸漂移學說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啟示?
多媒體演示大陸漂移,增強其直觀性,暢所欲言的活動,啟迪學生的探究意識,培養學生求真求實的探索精神。
(設疑過渡)
大陸為什么會漂移?人們經過不懈的探索,在大陸漂移說基礎上創立了板塊構造學說。質疑大陸漂移學說,引出板塊構造學說理論。
(合作讀圖、理解學說)
1.引導學生讀圖,自主發現地理信息,合作總結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觀點。
通過讀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讀圖分析歸納的能力,發揮合作學習的功效,突出重點。
2.直觀演示理解板塊運動學說
(1)打雞蛋,理解地球不是一個整體而是由板塊構成的。
(2)引導學生觀察圖中箭頭,通過動動手活動,輔以動畫演示,理解板塊運動的模式,產生的現象。
通過聯系實際的小實驗,形象的計算機動畫演示擠壓運動、張裂運動過程,使學生更好理解板塊運動的內容,突破難點。
3.學以致用
由學生用板塊構造學說理論討論解釋地理現象,加深學生對板塊構造學說的解。
通過運用板塊運動學生解釋地理現象的過程,提高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讀圖思考、由表及里探究竟)
1.引導學生讀圖分析歸納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布,了解兩大火山地震帶。
2.引導學生觀察思考,世界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之間有何聯系。
教師并聯系生活實際,煮裂雞蛋,蛋清冒出來的例子。通過讀圖歸納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讀圖分析能力,從表層信息獲取地理知識內在聯系的深層信息,并聯系生活突破難點。
(走進生活中的地理)
瀏覽汶川地理圖片,烘托情景,探究汶川地震成因。
通過汶川地震的圖片資料,感染學生,激發探究的欲望,體驗地理知識的價值性,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培養愛國情感。
三、課堂總結
1.學生自主小結質疑。
2.教師總結,激勵探索。
大災無情,人間有愛。地震的發生,海陸的變遷是有規律可循的,我們要不斷探索,有知識武裝自己,用知識為人類造福。讓學生樹立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科學觀點。激勵學生不斷求索達到課雖盡,而意不止的目的。
要順利通過全國教師資格證考試,考生需充分備考,而《海陸變遷》為重點課文之一,參加地理教師資格證考試的考生需多加掌握!???
閱讀我的更多文章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