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14)
世畢盟留學;Story | 從老和山職業技術學院到劍橋大學—EE博士申請,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萊比錫大學博士申請?下面內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萊比錫大學博士申請
世畢盟留學;Story | 從老和山職業技術學院到劍橋大學—EE博士申請
背景
本科:浙江大學(玉泉校區別名:老和山職業技術學院)電子科學與技術
GPA:四分制3.95/4.00;百分制90.58/100
TOFEL:105(R28 L28 S23 W26)
GRE:V156 Q165 AW3.5;
科研:密歇根大學暑期科研(推薦信)
? 會議論文一篇
? 在投文章一篇
? 兩段校級科研
申請結果:
劍橋大學(Cambridge)電子工程系博士(PhDinDepartmentof Engineering)
伊利諾伊大學, 香檳(UIUC)電子和計算機工程系博士(PhDinECE)
新南威爾士大學(UNSW)物理系博士(PhDinSiliconQuantum Computation)
前言
現在回顧之前申請的整個過程,發現和預想的區別還是蠻大的。從一開始主申美國,到最后申了好幾個國家的學校,感覺自己的想法也一直在改變。盡管最后沒有申請到一開始最想去的MIT和Stanford,但是也收獲了不錯的結果,并且也把自己的求學思路拓寬到了美國以外的地方。現在看來似乎自己和劍橋還是有些緣分的。我在大二暑假時曾去英國參加過一個游學項目,并在期間“拜訪”了劍橋大學。那算是我第一次參觀國外的大學,而劍橋的學術氛圍、校園環境、名人軼事都給了我很大的感觸。也就是在這次經歷之后,我堅定了之前比較猶豫的出國想法,開始正式準備。沒想到經過將近兩年,又陰差陽錯地申到了劍橋。如今想系統地總結一下申請的得失,并整理一下自己的一些體悟。
申請前的準備
申請中最重要的其實是貫穿了整個大學的“軟件背景”。我在大一大二的時候對于留學沒有太多的規劃,關于留學的資訊也是通過大二時與幾個中介交談時得到的。大一時自己主要的經歷都放在了課業上,所以也打了一個比較好的GPA的底子。但是大二時經歷了一次轉專業,花費了不少時間補必修課,所以我真正意義上進入并熟悉自己的專業已經是在大二上快結束的時候了。相比于其他很多從一開始就做了留學準備的同學,我還是比較吃虧的。由于當時我有一些科研的熱情,所以就很快通過輔導員介紹找到了學院里的博士后希望能開始一些研究課題(教授比較厲害,不帶本科生)。當時的形式是,通過做一些輔助工作來幫助博士后進行科研工作,并可能有機會在論文中署名。不過,由于當時項目在學院評審中未通過,同時自己缺乏足夠的經驗以及對課題的興趣,最后課題也就沒有繼續(當時并沒有意識到可以自己私下和老師一起研究)。這之后,為了能夠盡快找到感興趣地課題方向,我又馬上到了集成光學的實驗室與教授商量,并初步規劃了一個關于可調光學濾波器的課題項目。然而,大二下繁重的課業使我幾乎沒有怎么花時間在科研上。同時,大二下的時候我也試探性地去(裸)考過一次托福,但幾乎沒有準備,最后就cancel了分數。經過這連續的折騰(瞎折騰…)之后,大二時我在各方面都沒有取得什么實際性的成績。暑假上完短學期之后,也只剩下1個月的假期。自己當時也沒有很明確的打算,因此就去英國游學了一趟。現在想來,如果當時在實驗室多待一個月,之后的進度應該能快不少。不過也是因為這次游學,我也算下定了出國的決心。
大三之后,我經過2個月的TOEFL準備,在12.19號考到了105分。與此同時,我抽了一些時間完成之前規劃好的集成光學課題的設計部分,并送廠等待芯片的制作(流片)。不過一般流片需要好幾個月,讓我在短時間內不能有一些成果。在這段時間我加入了世畢盟,通過與何老師以及Mentor交流制定了自己的規劃。為了盡快解決英語,我在寒假突擊準備了1個月,并2.13考試,拿了個保底分(數學165有點低,對后來申請似乎也造成了一些影響)。與此同時,和學院的老師確定了到密歇根大學安娜堡的暑期科研項目。當時何老師強烈建議我自己申個更好的,不過保險起見我還是決定去密歇根(現在看來還是應該聽何老師的)。大三下期間我完成了之前設計芯片的測試工作,整理后投了會議。其實本來想投一下光學工程領域比較好的期刊Optical Letter,不過由于測試的數據不完整加上核心參數設計有一些問題,就沒有投期刊(老師還是比較嚴格)。其實當時隔壁光電系很多同學已經有1篇期刊保底了,部分大神甚至已經發出2篇及以上1~2區的文章。不過當時自己并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的緊迫性,加上之前出師不利,因此后期也沒有什么文章。暑假前和學長合作做了一個材料電子特性的仿真工作,并在暑假期間投了某期刊,不過由于準備不足加上投得太匆忙,不幸被拒了,因此這篇文章最后在申請的時候也沒有發出來,僅僅成為了在投文章。在暑期科研的過程中,雖然沒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論文成果,但我從中學會了科研的基本方法。
由于密大那個組的教授學生多也比較忙,沒有太多的時間管暑研的學生,因此我們基本都是自己想一個課題獨立研究。本科生一般不能進實驗室,所以我就做了一些仿真的工作。主要的工作分為兩塊,一個是自己研究一下獨立的課題,另外一個是幫那邊的學姐開展一些工作。通過與實驗室幾個博士的交流,我開始逐漸了解PhD的科研日常、領域內的狀況以及一些比較有名的教授。在他們的指導下,我發現自己以前完全沒有入門科研,既不知道該怎么讀論文也不懂怎么做仿真。因此這次暑研對我之后的學習和科研意義還是比較大的。不過比較后悔的是沒有選擇比較新穎的仿真工作導致我后來沒出論文。當時由于沒想著發論文,就做了一些理論相對成熟的仿真工作,僅僅是為了給后續實驗打基礎。然而之后發現,實驗由于裝置、材料準備、參數調節等因素,在短期內無法開展。至于密歇根的教授給我的那封推薦信,從最后的申請結果來看我覺得應該是正面評價但是沒有強推。另外暑期時還進行了一系列的以海套為主的套磁,套到了UIUC、UMN、Umich、MIT、UMD的幾個教授。其中MIT的一個AP教授是我飛去波士頓找到其秘書后得到的Skype面試機會(一般Topschool的教授幾乎都不回郵件)。
申請過程
回國之后我便開始了正式的申請準備,包括選校、文書、填表等。自己的選校其實相對有些激進,EE領域的Topschool基本上都申了,也沒有什么專門的保底選項(當時可能對自己的預期過高)。一開始僅僅申了美國的幾個學校,但是在12.01提交第一批學校之后,出于專業和國家的考慮,又申了其他幾個學校(之后會提)。我的專業定位實際上是到PS寫到一半時才真正決定下來的,之前一直處于打算申請EE但是不夠堅定的狀態中。最早(大三暑假前期)有打算混申EE/Robotics/IOE(以EE為主,其他為輔)。一方面原因是大環境比較惡劣,EE機會看起來越來越少;其次,加上自己是做器件方向,比較偏學術,有一些不堅定;另外,對機器人和運籌有一些興趣。不過隨著后來開始文書準備,自己進行了多方向的考察,最終認為自己對應用物理有更大的興趣,并且自己的價值觀更加偏向于基礎性的科學創新。經過篩選,大致選取了集成光電子、二維電子材料和量子信息三個較感興趣的方向,也因此申請了相對應的EE/Applied Physics/Physics院系。其中由于自己既沒有GRE 物理sub也沒有物理專業背景,我無法在美國申請物理下的量子信息方向,因此臨時加入了加拿大滑鐵盧的量子信息PhD以及澳大利亞量子信息研究所PhD的申請。另外,出于名校情結,我又增補了英國的劍橋大學,申請了電子工程PhD的項目。文書(PS/CV等)的寫作總體從10月開始,一直到最后11月底才改完。由于是申請PhD,PS的寫作也沒有追求太多的新意,主要還是突出自己的科研經歷。與此同時,我按照GGU的要求將信息全部用一個Excel表保存了,并提前將網申的部分信息填好,給之后的提交預留了一些時間。12月15日前基本完成了申請。
感悟
申請總體來說三分看天七分實力。即使是相同專業,不同領域的申請難度也截然不同,這是個人很難改變的,所以說看天。總體來說,早準備是大有裨益的,如果能在大二之前考完英語,那么之后可以全身心投入科研。在科研上,對于沒有牛推的人,如果要申請PhD,1~2篇文章是很有必要的,至少可以有一定的說服力。而文章是一個很費時間的東西,需要提早規劃。但是有了文章也未必有好結果,關鍵是要和自己的申請領域匹配。最好的申請就是本科做什么,申請繼續做什么。從申請結果來看,這樣的申請往往是結果最好的,跨領域的申請,尤其是PhD申請,如果能Gap一年加強科研背景,那可以有更好的結果。除此之外,定位是非常重要的。定位不清可能導致背景不能完全用上且精力分散。在申請之前要先弄清楚自己要申請什么方向,是碩士為主還是博士為主。有些人混申3~4個方向,自身背景也是雜亂無章的,很容易被拒。混申碩士和博士本質上并不會分散精力,因為碩士申請相比博士更加簡單。考慮到博士很難保底(很多都是導師說了算,即使是一般的學校,導師也可能不招學生或者早就找到了適合的 學生),混申碩士也是很有必要的。建議申請博士的同學密切關注領域的經費情況。總體來說,還是要在實力上武裝自己,才能提升自己拿到好Offer的概率。
本科四年一路下來,在浩浩蕩蕩的轉CS、Data Science和金工的大潮之中,我最后還是堅定地選擇了nanophotonics和nanoelectronics領域的PhD,大多還是因為自己不喜歡隨大流的秉性以及對于基礎領域研究創新的渴望。較為底層的研究方向在各大公司和高校的研究所也有很多對應的職位,并且部分偏應用的領域存在技術創業的可能性,這讓我對這個選擇更加有了信心。專業的考慮雖然要考慮職業發展和待遇,但是也要考慮個人興趣和價值觀。我個人對于國家的選擇相對大多數同學比較隨意。理工科的同學一般從學校排名、工作、留美、產業的角度都有一種“美國情節”。不過從PhD的角度考慮,實驗組、導師和學校是主要因素。再以回國發展為目標的話,其實選擇并不局限于美國。以CS為例,加拿大幾個高校水平也很高,且校友在幾大公司中有很大的話語權,因此不比美國幾個topschool差(我有同學去了多大的深度學習方向的PhD,個人覺得不比去CMU等學校差)。不過選擇當中有很多未知的因素,導致在理性因素做出排除后依然存在幾個選項。我覺得這個時候跟著自己內心的感覺走就可以了,畢竟未來有的是機會。
感謝世畢盟
在整個申請過程中世畢盟給我提供了高性價比的半DIY服務(A項目),不僅輔助自己完成了申請,還讓我對申請有了充足的經驗和理解。此外,通過世畢盟我認識了很多優秀的同學,擴大了交友圈子。在文書的修改中,世畢盟的文書潤色專家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當然,整個過程中何老師給了我很多幫助,包括規劃、暑研、文書以及一系列瑣碎的問題。我經常會突然有一些問題,而何老師都會及時回答,甚至經常在半夜回復,十分敬業。除此之外,在申請過程中和申請后我難免有焦慮的情緒,對此何老師也給予我精神上的支持。非常感謝世畢盟和何老師的付出和幫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